古典听风书院

标题: 何谓赋 [打印本页]

作者: 枫叶一片    时间: 2015-11-16 09:19
标题: 何谓赋
一、何谓赋?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所谓赋,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以文言文为基本语言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与生俱来就和诗有着不解的渊源。赋的最早的概念,指的就是诗的写作手法。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六义”之说,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赋、比、兴三义,即诗的写作手法。这里的赋,指的是铺陈,是叙述,直叙其事,随物赋形。这种写作手法或技巧,在《诗经》中比比皆是。其中名篇《七月》,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用的就是赋这一基本写作手法。仅看首段,其铺陈之特点便可见一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在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后来,这种写作手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体。
作为一种文体,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的《赋》共5篇,依次为《礼》《知》《云》《蚕》《箴》,皆以君臣问答对话之形式写就,多用铺陈的手法,或写抽象的概念,或写具象的事物,其旨均在谈主张,讲道理。如其《礼》赋,全文如下:
   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欤?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欤?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欤?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欤?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欤?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
篇幅短小,语言简朴。篇中既有押韵之诗,亦有无韵之文,诗文混合,为此前文章所未见者,也成为荀赋的基本特点。而正是这种善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介于诗与文之间的特点,成为后世赋作家创作遵循的基本法则,也成为赋体文学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成为赋这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质的规定性。
二、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发展变化?
一般认为,最早以创作实践为赋体文学定性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出现了楚末的宋玉和汉初的贾谊、枚乘等赋体文学创作者,他们的赋,其内容、形式都有很大发展,篇幅变长,内容已不局限于说理,语言也呈丰富多彩的趋势。宋玉的《风赋》,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等,都是这一时期名篇佳作。但是,一般认为,汉赋成为“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的标志,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著名作家和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解嘲》,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这些赋作,极力描绘皇家苑囿的富丽堂皇,都城长安的繁华景象,极尽为当权者歌功颂德之能事。在形式上,这些赋作铺张扬厉,汪洋恣肆,想象丰富,篇幅宏大。这些特点无疑是汉代强盛时期综合国力在文学领域的显现。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子虚向乌有夸耀楚国之大一段:“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昆吾,瑊瓑玄厉,碝石碔砆。其乐则有蕙圃:蘅兰芷若,芎藭菖浦,江蓠蘼芜,诸柘巴苴。其南侧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似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葳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茛蒹葭,东蘠雕胡。莲藕觚卢,菴闾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色蛟鼍,瑇瑁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芬;其上则有鹓鶵孔弯,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曼蜓貙犴。”就极写其云梦泽之博大、富庶,把汉大赋修饰夸张、铺陈文辞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汉大赋的出现,使得后世人们每每说到赋这种文体便自然和大汉王朝综合国力的强盛联系起来,从而也成为盛世赋兴的文学发展规律。
汉代大赋之后,赋体文学得到长足发展,从体式特点的嬗变来看,先后出现了骈赋(亦称“俳赋”)、律赋、文赋等。骈赋是六朝时期随着骈体文的蓬勃兴起应运而生的。骈赋的特点几乎和骈文毫无二致,讲究辞藻,多用对仗,大量用典。有人认为赋文和骈文的区别在于,赋文讲究押韵,骈文则不押韵,仅此而已。骈赋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别赋》《翡翠赋》,梁简文帝的《筝赋》,沈约的《高松赋》,吴均的《吴城赋》,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等。江淹《别赋》首段,即颇见骈赋之特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律赋由骈赋发展变化而来,起于六朝,因唐宋以诗赋取士而兴盛,所以有人把律赋称为应试赋。较之于骈赋,律赋更加注重形式的新巧华美,注重音律之谐协,对偶之精切。起初有以四字为韵者,如王勃《寒梧栖凤赋》的以“孤清夜月”为韵。后来,逐渐确定为以八字为韵,如李程《日五色赋》的以“日丽九华,圣符土德”为韵,遂演变为标准的应试赋。唐代律赋的代表作家有李程、王起、白居易、元稹等人。宋代则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兹录李程《日五色赋》之全文,以见其特点:“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守三光而效祉,彰五色而可嘉。验瑞典之所应,知淳风之不遐。禀以阳精,体乾爻於君位;昭夫土德,表王气於皇家。懿彼日升,考兹礼斗。因时而出,与圣为偶。仰瑞景兮灿中天,和德辉兮光万有。既分羲和之职,自契黄人之守。舒明耀,符君道之克明;丽九华,当帝业之嗣九。时也寰宇克清,景气澄霁。浴咸池於天末,拂若木於海裔。非烟捧於圆象,蔚矣锦章;馀霞散於重轮,焕然绮丽。固知畴人有秩,天纪无失。必观象以察变,不废时而乱日。合璧方而孰可,抱珥比而奚匹。泛草际而瑞露相鲜,动川上而荣光乱出。信比象而可久,故成文之不一。足使阳乌迷莫黑之容,白驹惊受彩之质。浩浩天枢,洋洋圣谟。德之交感,瑞必相符。五彩彰施於黄道,万姓瞻仰於康衢。足以光昭前古,照临下土。殊祥著明,庶物咸睹。名翚矫翼,如威凤兮鸣朝阳;时藿倾心,状灵芝兮耀中圃。斯乃天有命,日跻圣。太阶平,王道正。同夫少昊,谅感之以呈祥;异彼夏王,徒指之而比盛。今则引耀神州,扬光日域。设象以启圣,宣精以昭德。彰烛远於皇明,乃备彩於方色。故曰惟天为大,吾君是则。”
文赋是受中唐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其特点是以散文笔法写赋,一反骈俪体制,不重典故,押韵也不严格,随意性较强。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等,都是文赋的代表作。明清时期,赋在形式上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
三、赋在当代勃兴的原因是什么?
从诞生至今,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期间虽时盛时衰,脉绪从未断过,但直到明清时期,其形式也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学”热持续升温,赋体文学创作在百年冷落之后,逐渐萌发出勃勃生机,如今已在全国各地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20073月,《光明日报》开辟《百城赋》专栏,陆续刊登撰写全国百座名城的赋文。此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形成征集地方赋文的热潮,各地赋文征文活动多不胜数。以陕西来说,2008年酝酿翌年举办的“长安新赋”大赛,就收入《长安新赋》作品集149篇。2010年举办“陕西百县赋”大赛,参赛作品400多,编入《陕西百县赋》作品集的也达158篇。赋在当代勃兴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呈现出政通人和,国富民强的盛世景象。传统文学表现形式中最适合于表现盛世景象者,当然是赋,于是赋在当代的勃兴就成为必然。二是国学热。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国学热是国人文化自信的表现,而赋作为国学的载体和重要内容,自然会引起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三是文学自身的选择。综观中国文学史,每个时代都有其最有代表性也是最适合的文学表现形式,所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能说明这个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小说、散文和新诗曾领风骚若干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审美的选择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于是,从老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文化基因就会派上用场,诗词歌赋的创作便随着“国学热”也迅速热闹起来。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说诗词歌赋的创作取代了其他文学创作,而是文学创作更趋于多元,人们的审美趣味更趋于多元罢了。四是政府和各大旅游景点的助推。赋以其适于歌功颂德而又不失雅致的特点,成为政府和各大旅游景点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的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通过举办赋文大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各大旅游景点也通过征集赋文,借增其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除此之外,一些知名学者和政要的倡导和参与创作,对赋在当代的勃兴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四、当代人应该怎样写好赋?
这个话题,近年来谈的人比较多。我个人认为,当代人写赋,应该具备最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文学方面,要有较好的文言写作基础;要了解诗词格律方面的基本知识;要了解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发展简史,了解其在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变化特点,等等。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通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文言和白话的问题。创作赋,到底要用文言,还是白话,拟或二者兼有?我个人认为,还应以文言为主,少量兼及白话。赋毕竟是产生于古代的文体,所以人们对赋的最初认知就是通过文言文来完成的,许多经典名作,也都是文言赋作。虽然后人有以白话写赋者,但除了以赋命题外,给人的感觉和散文诗毫无二致。换句话说,如果提倡白话赋,就容易混淆其与散文诗的概念。所以有人说白话写的赋,怎么看都不像赋。文言文锤字炼句的特点,使其在有限的字数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量,故有含蓄蕴藉之致。所以用文言文写赋,有古风古韵,形式感更强一些,至少让人觉得更“像赋”。二是用韵和不用韵的问题。严格来说,赋既是韵文,就应该用韵。诚如班固《两都赋序》所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勰《文心雕龙》也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说明赋和诗的血缘关系,诗既讲究押韵,赋亦当讲究。但又由于赋毕竟不是诗,它同时兼具文的特质,允许大量夹杂散文句式,所以就无须像诗一样过分讲究押韵。在创作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尽量多写押韵的句子;但若因追求押韵而束缚了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抒发,那就宁可放弃押韵。也许有人会问,当代人所作赋中,有些根本通篇就找不到押韵的句子,其中尚有名家之作,这将作何解释?我以为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赋这一文体的概念理解不一所致。三是是否用典的问题。这是一个本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巧妙用典(王国维谈“境界”,有“隔”与“不隔”之说。我以为用典不隔,方为巧用),如同巧用成语一样,能够用较少的字数浓缩较多的信息含量,提高整篇文章的文化内涵。是否用典,完全取决于行文的需要,取决于文章表现内容的需要,而绝不是赋作的必备条件。事实上,赋只是在发展到魏晋以后骈赋、律赋兴盛时期,其用典之风才大行其道的。用典过多过滥的结果是人为制造阅读障碍,让人不忍卒读。所以,我认为赋必用典或者无典不成赋的说法,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四是是否注释的问题。注释一般是对前人作品中的词语、引文、典故出处等所作的说明。今人作赋,是用“旧瓶”装“新酒”,用文言写作新事新物新感受,因行文需要使用一些生僻的字词、引用一些文献、典故以及多数人难于理解的方言等等,在所难免。如果不作说明,读者会如堕五里雾中。作者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赋文后作一些注释说明很有必要,无可厚非。好的注释能够和正文相互发明,相得益彰,对于读者阅读起到菩提灌顶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注释之多少,应该取决于赋文内容之需要。由于过度担心读者存在阅读障碍而注释过多的情况,往往出力不讨好,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自然也是不可取的。五是使用何种体式的问题。赋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相对比较固定的体式,当代人写赋选用哪种体式是作者的自由。凡赋皆讲究文采,讲究押韵,讲究夸张铺陈,但各种体式又各有其特点。散体赋押韵自由,多采用对话形式,篇幅较长,且前多有“序”,后多有“乱”(概括全篇中心意思)。骈体赋讲究对偶、排比,讲究声韵格律,多用四六句。律体赋对音律、对偶等形式要求更严格。文体赋接近散文,写法相对自由。还有俗体赋、小品赋等。今人应该选取何种体式写好一篇赋文,完全取决于个人爱好、习惯。我个人的体会是,可以选取一种体式为基本体式,进行创作;也可以一种体式为主,然后“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文无定法,作赋亦然。当代人写赋应该放开手脚,自由抒写,即便选取一种体式也不必拘泥,不必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比如用散体写作,也可杂以骈体赋和律体赋的句子,且不必非得像古人一样在篇首写“序”,篇末写“乱”。用骈体或律体写作,不必严格遵守古人法度,可多用四六句,也可杂以五七言句,甚至八言十言句等。押韵只要符合现代汉语拼音规范即可。当然,如果有人坚持步武前贤,严格遵守古人写作规范,并能写得顺手,写出精彩,自当受到应有的尊重。


作者: 黑马    时间: 2015-11-16 14:01
学习了




欢迎光临 古典听风书院 (http://a.zggdx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