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燕燕于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十八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48

帖子

2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0
21#
发表于 2025-6-13 19:12:5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十八讲作业
风荷组29号~紫玉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满庭芳·三十三年】苏轼(1083年)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赏析】
元丰六年(1083)五月,苏轼在黄州其友人陈慥报荆南庄田。时“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因送陈慥去江南,过黄州访东坡,东坡故有此作。
陈慥,宋眉州青神人,字季常,号龙丘居士。陈希亮子。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使酒好剑,尝与苏轼论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年遁于光、黄间,不与世相闻。因所戴帽方耸而高,人称“方山子”。东坡至黄,季常数从之游。而作者对王长官,则是素闻其名,可谓神交已久,以前却无缘得见。因而此词虽涉三人交游,较多的篇幅却是写作者与这位王先生倾盖如故之情怀的。
全词大致可分三层。
上片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的形象。
首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即发语惊人,盖“三十三年”于人生固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对于长江大河却不算什么。
而词人竟说:“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这里隐含有作者对仕途风波的感喟:大浪淘沙,销磨了多少人物,唯有不恋宦情如王先生者得以长存,岂不可慨!措语之妙,都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则将人神化了。
与作者《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二句同味。王长官弃官不做达三十余年之久,其事虽不可得而详,但可见是不慕荣利之辈。从黄人尊称之为“王先生”看,他在为官期间也是为人爱戴的。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即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霜干苦难双” 的意思是:(王长官)如经霜的桧树树干,其孤高品格难以有第二株与之相比。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强调“古县”历史悠久,则意味地灵人杰。“云溪”“竹坞”“松窗”描绘其居处极幽,颇具隐逸情趣。“闻道”二字则见慕名之久,与相见恨晚之意。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此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也。语中既含幸会之意,又因王先生而归美陈季常。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为第二层,写三人会饮。
“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承上片歇拍王、陈来访,却转入景语。既见当日气候景色,又照应前文“云溪上、竹坞松窗”的写照,暗示出这次遇合不同于俗人聚首。“烟盖云幢”,以车盖、幢帷形容树林。自然意象与人的气质搭成一种象征关系。
造访者固属奇杰,而主人也非俗士,酒逢知己千杯少,故云“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一饮空缸”也就是干杯,但含有多少豪情!
兴酣之际,也不免回顾人生遭际,抚事生哀,“居士先生老矣”,这是作者自叹。虽叹老,却无嗟卑之意。
“真梦里、相对残釭”二句翻用杜诗《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言外见三人相饮谈笑至夜深,彼此相契之深。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末三句为最后一层,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相见得迟,归去何疾。既幸有此遇,又不免杂着爽然若失之感。
全词将叙事、写人、写景、抒情打成一片,景为人设。所叙乃会友之快事,所写乃一方之奇人,所抒乃旷达之情感。与一般的描写离合情怀不同。
在用笔上较恣肆,往往几句叙一意,而语具多义,故又耐人咀含。所用韵部,亦属洪亮,与词情悉称。故郑文焯谓其“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 “不事雕凿,字字苍寒,如空岩霜干,天风吹堕颇黎地上,铿然作碎玉声”。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六幺令》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原玉:
六幺令·端午
文/妮妮
艾蒲香绕,佳节逢端午。龙舟竞渡江面,击鼓声如怒。五彩丝缠玉腕,角黍盈盘贮。雄黄新煮。儿童嬉笑,巷陌争看画船渡。
意想灵均当日,浩叹离骚赋。心系家国兴亡,志烈难倾诉。谗佞奸邪蔽目,正道多迟暮。汨罗沉处。忠魂千古,化作清风伴堤渚。
读解:
艾叶和蒲草的香气环绕,又到了端午佳节。龙舟在满面上比赛,击鼓声如怒吼一般。五彩的丝线缠在手腕上,粽子摆满了盘子。新煮好了雄黄酒。孩子们嬉笑着,大街小巷飞跑,争着看画船飞渡。
遥想当年屈原,深深的慨叹,写下了离骚。心系家国的兴亡,壮志激烈却无处倾诉。国家被
谗佞奸邪遮住了双眼,正义已日落西山没落。汩罗屈子沉江的地方,千古忠魂,作作清风守护在江畔。
紫玉试评:问好妮妮同学,格律无误。
此阙词通顺易懂,上景下情,情景交融,意脉顺畅,很有词味,是一阙不错的作品。
以下几点与妮妮同学共同商榷:
1、下片第一句“意想灵均当日,浩叹离骚赋。”,这个意思可以理解,但是“浩叹离骚赋。”表达杂糅,建议再斟酌。
以上个见。能力有限,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同学多多谅解!

点评

否则,在上片大段的背景下,“忠魂千古,化作清风伴堤渚”,这样的结句总觉得有些隔或者弱了些。  发表于 2025-6-17 10:50
结合上片的国泰民安之意,对比感发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25-6-17 10:46
第二题,您对妮妮诗友这首词的解析,我都很赞同。上片把端午节的景描写得很阔大,远景有江上的,近景有玉腕、盘子上的,另外还有巷陌争看景,整体国泰民安之景。下片感叹,由屈原典故感发,如果在结尾处,结合  发表于 2025-6-17 10:46
问好紫玉诗友,您的第一题赏析苏轼的满庭芳,很详细,字词句的解析,整体布局的解析,创作背景的解读,等,都很到位,学习了  发表于 2025-6-17 10:28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8

帖子

2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8
22#
发表于 2025-6-13 19:31: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1.《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头戴华美头巾,身穿貂皮猎装,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酬谢全城百姓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酒兴正浓,胸怀更加开阔,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定当拉开雕弓如满月,朝着西北方,射向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赏析】上阕铺陈出猎的盛大场面,“左牵黄,右擎苍”等细节尽显豪迈气势,以“亲射虎,看孙郎”自比孙权,展现壮志豪情。 下阕由叙事转抒情,“鬓微霜,又何妨”直抒胸臆,借“持节云中”典故,以魏尚自喻,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射天狼”则直截了当表达抗敌报国的决心。
突破宋词婉约传统,用词刚健,画面壮阔,开豪放词先声。以孙权、冯唐、天狼星(代指西夏)等典故,含蓄却强烈地表达政治理想。从出猎的激昂,到感怀身世的旷达,再到报国的急切,层次分明,情感充沛。

2.六幺令屈子复归
风荷12/水木生
楚魂归处,惊目人间异。轩窗广厦林立,巷陌繁花地。超市琳琅物满,店铺欢声沸。岁丰时利。三餐丰裕,老少同欢笑声脆。
远看星河宏渺,火箭凌霄际。航母蹈海巡洋,战舰惊魑魅。北斗高悬碧宇,国器彰奇势。九州雄起。梦今得见,盛世如吾宿心寄。

【简评】这首《六幺令屈子复归》以屈原“复归”视角展现当今盛世,构思新颖,立意积极。上阕通过“轩窗广厦”“繁花”“超市琳琅”等具象描写,生动勾勒出繁荣富足的市井生活,“老少同欢”传递出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氛围;下阕以“火箭凌霄”“航母蹈海”“北斗高悬”等意象,展现我国科技与军事的强大实力,情感真挚地表达了对国家崛起的自豪。但词作也存在明显不足,部分表述稍显直白,如“国器彰奇势”等语句流于口号化,缺乏含蓄蕴藉之美;在格律上,部分平仄对仗不够严谨,影响了词体韵律的和谐感,若能在炼字琢句与格律规范上进一步打磨,词作艺术水准将更上层楼 。

点评

这阙词有创意,角度新颖,以屈公之魂归来目睹人间巨变作为切入点,宛如搭建起一座跨越千年的桥梁,实现了古今奇妙的对话。  发表于 2025-6-19 18:14
屈公作为爱国与理想的象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一位穿越者,带着千年前的记忆与期盼,重新俯瞰今朝之华夏大地。  发表于 2025-6-19 18:13
上阕描绘了如今人间的繁华景象,下阕则展现了我国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伟大成就,通过这种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强大。  发表于 2025-6-19 18:13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

帖子

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0
23#
发表于 2025-6-15 17:1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妮妮 于 2025-6-15 17:14 编辑

妮妮18讲作业
二  以端午为背景试填一首
六幺令   由端午展开的联想

新境界

流年相约,五月迎佳节。水边艾草青翠,户户皆来折。更有南风解意,香气都层叠。糯甜愉贴。其中滋味,应与江中小鱼说。

转瞬千年犹过,屈子尝逃脱。向是岁岁今朝,纪念不曾夺。传统名添四大,青史留书页。 一时槃涅。几曾离去,谁道居然没分别。
点评:
格律方面:自检格律
本词围绕端午展开联想,将端午的习俗与对屈原的纪念相结合,主题明确。词中传达出对传统节日以及历史人物的情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

整体语言较为平实、质朴,用词简洁明了,能让读者较容易理解。
如:水边艾草青翠,户户皆来折:,更有南风解意,香气都层叠,的语句,描绘出端午时节的景象。
但虽然提到了端午的艾草等典型意象,但在对意象的运用和深化上不够到位。可以进一步挖掘意象背后和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关联,使作品更加丰富饱满。
还有逻辑和连贯性:在上下阕的衔接以及内容的逻辑推进上有些不够紧密流畅。如转瞬千年犹过,屈子尝逃脱这句,屈子尝逃脱,表意比较模糊,与上下文的关联性和逻辑性不强,使得整体的情感脉络不够清晰。
情感表达相对较为平淡,没有特别强烈独特的情感冲击。

修改供参考
六幺令  端午怀思
新境界
岁逢重午,佳节如期至。艾蒲遍插门巷,翠影摇风细。且喜薰风解意,馥郁香凝砌。粽甜如醴。灵均遥念,欲语还同水中鲤。

叹惜千年过往,浩气长天际。每到此际情浓,敬意无从逝。华夏传承厚礼,史册留芳字。壮怀难已 。英魂安在,化作清辉照尘世 。

可以增加更多与端午相关的意象,如龙舟竞渡、五彩丝线等,并且深入挖掘这些意象与屈原精神、端午文化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描写龙舟竞渡时,可以将其与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民众对他的追思联系起来,使词作更具文化深度。
梳理上下阕的逻辑关系,使语句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流畅。对表意模糊的语句进行修改,让情感脉络更加清晰。像修改后的叹惜千年过往,浩气长天际。每到此际情浓,敬意无从逝,时间与情感的层层推进,使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更加连贯且易于理解。
运用更具感染力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强化情感,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端午、对屈原的深厚情感。例如“壮怀难已 。英魂安在,化作清辉照尘世”,通过这样的语句,提升情感的强度和独特性,使词作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
  对词牌《六幺令》分析


上周对词牌《六幺令》的分析可能存在一些不准确或不全面的地方,以下根据词牌解析进行修正:


1. 词牌起源:《六幺令》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其名来源有说法认为与大曲《绿腰》有关,“六幺”可能是“绿腰”的音转。
2. 格律特点
    句数与字数:双调,不同体式字数略有差异,常见的一体为九十四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
    押韵规则:全篇押仄韵,韵脚分布较为规律,填词时需严格按照规定位置押韵,以保证音韵和谐。
    平仄规律:每句的平仄有严格要求,通过对不同古人词作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基本格律。例如,以柳永词“淡烟残照”为例,首句“淡烟残照”为“仄平平仄”。在具体填词时,需严格遵循平仄规则,以使词作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3. 风格特点:从众多古人以《六幺令》填写的词作来看,其风格多样,既可以表达婉约细腻的情感,如男女之情、身世之感等;也可用于描绘壮阔的场景、抒发豪迈的情怀。具体风格的呈现与词人的用词、意象选择以及情感表达紧密相关。


《六幺令·重过西湖》  (宋)尹焕
凝云冱晓,正雾横平野,寒未收积。鹤氅仙翁,健笔赋春雪。梅花消息动了,隔夜疏香发。倚栏干、暮云凝处,数峰清瘦出天骨。


回首旧曾游地,但山川、空自暮云凝碧。画桥锁深翠,烟水涨溪谷。重来已难寻旧景,问讯当时竹。感怀千缕,吟风鬓影,点检衣巾叹陈迹。


白话
浓重的阴云冻结了清晨,雾气在平野上弥漫横铺,寒冷还未消散。穿着鹤氅的仙翁,以雄健的笔触描绘春雪。梅花传递出开放的消息,隔夜就有清幽的香气散发出来。倚靠在栏杆上,在暮云凝聚之处,几座山峰清瘦地突显,仿佛天生就有不凡的风骨。


回首过去曾经游玩的地方,只见山川依旧,徒然地在暮云下一片凝碧。画桥被深深的翠色环绕,烟水涨满了溪谷。再次来到这里,旧时的景致已难以寻觅,向当时的竹子询问情况。心中涌起千般感慨,在风中吟咏,看着鬓发的影子,检点衣巾,不禁为过去的陈迹而叹息。


简析
这首词是尹焕重游西湖时所作。上阕描绘西湖冬日清晨的景色,开篇“凝云冱晓,正雾横平野,寒未收积”,营造出寒冷、凝重的氛围。“鹤氅仙翁,健笔赋春雪”,通过想象中的人物形象,增添了画面的浪漫色彩。“梅花消息动了,隔夜疏香发”,以梅花初放的清幽香气,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一丝生机。“倚栏干、暮云凝处,数峰清瘦出天骨”,描绘出在暮云映衬下,山峰清瘦不凡的姿态,展现出西湖山水的独特韵味。


下阕转入对往昔的回忆与感慨。“回首旧曾游地,但山川、空自暮云凝碧”,表达出时光流逝,旧景虽在却物是人非的惆怅。“画桥锁深翠,烟水涨溪谷”,进一步描绘眼前景色,暗示岁月变迁。“重来已难寻旧景,问讯当时竹”,直接抒发重游时旧景难觅的失落。最后“感怀千缕,吟风鬓影,点检衣巾叹陈迹”,通过对自身状态的描写,将内心深处的感怀之情推向高潮,感慨岁月留下的痕迹,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无奈。整首词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点评

       此阙词用词精准、优美,富有诗意。采取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结构。上阕通过对端午节日景象的描写,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做铺垫。  发表于 2025-6-19 18:18
下阕则由景入情,从对节日的描写自然地过渡到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使整首词的情感层层递进。  发表于 2025-6-19 18:18
但在个别语句上,如“欲语还同水中鲤”,虽然形象新颖,但稍显晦涩,在情感的抒发方面,如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时,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描写,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发表于 2025-6-19 18:17
下阕则由景入情,从对节日的描写自然地过渡到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使整首词的情感层层递进。  发表于 2025-6-19 18:16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6

帖子

5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2
24#
发表于 2025-6-17 10:49:24 | 只看该作者
紫玉学词 发表于 2025-6-13 19:12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十八讲作业风荷组29号~紫玉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满庭芳 ...

否则,在上片大段的背景下,“忠魂千古,化作清风伴堤渚”,这样的结句总觉得有些隔或者弱了些。

写错了位置,求删除。写错了位置,求删除。写错了位置,求删除。

点评

通品全篇,是一阙较成功的词作,作者以端午节为切入点,通过对节日景象的描写和对屈原的怀念,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发表于 2025-6-19 18:15
但在个别语句上,如“欲语还同水中鲤”,虽然形象新颖,但稍显晦涩,在情感的抒发方面,如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时,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描写,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发表于 2025-6-19 18:15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7-1 18:14 , Processed in 0.1344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