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燕燕于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二十二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7

帖子

14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92
11#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水木生作业
夏云峰  雨霁
阿杏
柳如梳。骤雨过、芦丛游出双凫。风过掠翻翠盖,碎了珍珠。暮云初散,汀渚处、白鹭徐趋。向晚立、残霞映水,半染菰蒲。
远峰叠嶂如涂。更何人、漫调峰上琼壶。频送半陂芰气,香溢澄湖。水天星动,星火坠、波漾金弧。且静对,心中块垒,一瞬全无。
问好阿杏诗友,根据作业所给例词,下片香溢澄湖。香字平仄不对。
柳如梳。起拍小了。
上片层次有点乱。
下片转感受,煞尾且静对这里是读,意脉连绵,诗友这里如另起,显得连接不畅。
重复使用物象显粘滞。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

帖子

1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8
12#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词研四第二十二讲作业
风荷/闲雲
一  自选一首古人词并解析
千秋岁.咏夏景
谢逸〔宋代〕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译文:
蔌蔌楝花飘满台阶,传来阵阵清香。梅雨过后,是风初起之时。我的幽情如湘水一样悠长,江南水乡的景色亦常常入梦中。看书疲倦的时候,听着鹧鸪的叫声,不知不觉的就在南窗睡着了。
如此美意竟无人可以寄托,又有谁能解开我心中的幽愁呢?修竹边,稀疏的竹织帘里,歌罢用扇子拂去尘埃,舞罢微风掀起我的衣袖。人散后,只见碧天如水,一弯小月斜挂空中。


二、互评
夏云峰•夏
文/竹林疏影
并蒂莲。熏风里、携手笑傲塘间。由任浪推波涌,共舞翩翩。岸边双燕,穿碧柳、细语绵绵。凭泪眼、情丝望断,不息心澜。
同君相守千般。只能是、世间一段良缘。估却毕生不忘,梦里频翻。入双成对,何忍看,背影依栏。更叹得、新愁似海,旧事如烟。

互评:开篇点名主题,上片以景喻情接入道情。
个人感觉情景语接入有点急没有很好的过度,个别字句用的不稳,词句略显稚嫩。
通篇读来顺畅,对句中规中矩,算是比较不错的作品,学习了,初学不会评望担待。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2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8
13#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词研四第二十二讲作业:
风荷组16-书香
一.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鹧鸪天,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翻译:秋日里阴冷的阳光笼罩在刻有花纹的窗子上, 梧桐的叶子都落尽了,它一定憎恨夜里的寒霜吧!喝完酒更喜欢团茶的清苦味道 ,梦醒后缺偏爱瑞脑的香气。秋天已经过完了,白昼却还是很漫长,比仲宣写下的《登楼赋》还凄凉。不如就顺其自然,借酒沉醉吧,只是不要辜负了东篱边盛开的菊花。


赏析:本词首拍用拟人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景观,寒日,琐窗,梧桐,霜,接着又用对偶的形式交代了词人当时的近况,这些都为下片抒情埋下伏笔。下片借景抒情,又借用王桀的典进一步深化作者孤独寂寞,无可奈何的晚年生活 。尾拍词人把这份愁绪寄托在菊花上,表达了高洁无畏的情怀。


二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夏云峰》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
文/风荷01~秋窗雨
夏云峰   夏日即事
暮云轻,荷田碧,烟波十里香凝。圆叶倚风微曳,叠叠层层。已然花色,施粉黛、慢舞娉婷。皆好似、飞琼出浴,淡雅清馨。
悠然水榭徐行,且聆听、一曲蛙鼓蝉鸣。闲览此番美景,如醉如醒。几经回望,撩兴起、画就诗成。若待至,芳菲老去,以此为凭。
简评:楼上的老师好!
老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荷塘幽静美景。清雅,意境深远。
格律无误,上景下情。画面生动,转换自然。很喜欢。
鸡蛋里挑骨头:“一曲蛙鼓蝉鸣”中的一曲稍显刻意。以及“芳菲老去”再精炼一点,若能与前文的“飞琼”呼应一下就更好了。

点评

问好诗友:自然流畅,笔触清新。若待至,待,可再斟酌  发表于 16 分钟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

帖子

10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8
14#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风荷组第二十二讲作业
风荷31-花妖

一.阅读

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翻译:

雾气弥漫,楼台隐匿不见,月色朦胧,渡口也迷失在茫茫之中,那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我望眼欲穿也无处寻觅。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孤馆,听着杜鹃声声哀啼,看着那夕阳缓缓西下,暮色沉沉。

远方友人通过驿站寄来梅花,又托鱼传信,送来问候的书信,然而这些却堆砌成我心中数不尽的离愁别恨。郴江啊,你本来就围绕着郴山静静流淌,究竟是为了谁,要离开郴山,流向那潇湘而去呢?

内容赏析

上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描绘出一个夜雾弥漫、月色朦胧的凄迷世界,楼台消失、渡口难觅,理想中的桃源也无处可寻,营造出一种迷茫、失落的氛围,暗示了词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现实中理想的破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正面实写词人在孤馆中忍受着春寒,听着杜鹃的哀鸣,看着夕阳西下,通过“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典型意象,将词人的孤独、凄凉与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运用典故,写友人寄来书信和礼物,本应是温暖的关怀,却反而堆砌成了词人心中无数的离愁别恨,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哀怨之情。“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表面上是在问郴江为何要离开郴山流向潇湘,实则是词人借郴江之水,抒发自己无端被卷入政治漩涡、远离家乡的悲愤与无奈,将身世之感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质问中,意蕴深长。

整首词秦观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如“砌成此恨无重数”,把无形的“恨”比作可以堆砌的物体,生动地表现出愁恨之多、之重。


二、互评

夏云峰   夏日逍遥游
风荷新境界

逍遥游。将破晓、湖畔欲雨方休。杨柳岸边数里,夏韵犹稠。满堤葱翠,直欲滴、湿润风流。凝望处、清波片片、水藓沉浮。
不知更有何求。但归隐、此处当为余留。还许藕花十亩,一叶轻舟。穿行其内,多尽兴,不记春秋。更未必、谁人作伴,美酒相酬。

花妖点评:
1.该词词牌名与题目书写格式标准,上下两片词也分段处理。
2.该词通过搜韵检测,格律正确无误。
3.全篇词句流畅,没有生涩难懂之词。
4.前后没有重复啰嗦的地方。
5.该词牌要求的领字句完成度很高,该词牌并没有固定要求的对仗句。
6.该词起手第一句点名主题逍遥游,全词都在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7.全词逻辑通顺,叙事合理。
8.词脉通顺,意气贯通。
9.还许藕花十亩,一叶轻舟句让我眼前一亮,文词优美有余味。
10.没有看出明显用典故的地方。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4
15#
发表于 前天 15: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兔狼。 于 2025-7-10 15:16 编辑

古典词研4第22讲作业风荷35-兔狼
1.《夏云峰·守株林》元·王哲
守株林。无作用、空处独卧高岑。石枕草衣偃仰,寂寂玄阴。南陵北阜,北阜、峻极远遥嵚崟。白云洞,闲往闲来,登临渐渐吴岑。
因看山侗胜境,灭尽我人心。幸遇风仙,他说些修持话,按他剑法沉沉。将尸骸,一时剖判,得通玄妙,琼浆玉液,收得盈襟。莹静与清风皓月,长做知音。

原词译文∴隐居山林间,不为俗务所扰,独卧高山空寂处。头枕石、身披草,仰卧修行,静默中体悟玄奥阴阳。南有丘陵北有山,峰峦险峻连绵不绝。白云洞中自在来去,登临山巅,心境渐如吴地青山般澄明。因见这山野灵境,涤尽凡心杂念。幸遇得道仙长,听他讲授修真之法,按其剑诀沉心修炼。
将这副肉身凡胎彻底剖析,终悟玄妙真谛——
体内琼浆玉液(内丹精华)充盈,
身心莹澈,与清风明月永结为伴,共证大道。

‌2.夏云峰·夏思
风荷17-真成思风
日初彰,蝉渐歇,风过绿簟生凉。荷沼碎红零乱,暗递清香。竹摇疏影,穿牖隙、拂动琴床。更惹起、前尘片段,萦系柔肠。
凭栏久立彷徨,念千里、故人应隔潇湘。空把锦书重托,雁字难将。鬓丝偷改,经几度、暑往寒伤。怎奈是、相思未了,又近秋光。

兔狼点评:这首词以夏日转秋为背景,细腻刻画了主人公触景生情、怀人思远的缠绵心绪。上阕以清新自然的意象铺陈夏景,下阕转入深沉的情感抒发,整体结构严谨,意脉流畅,语言婉约含蓄,具有浓厚的韵味。这首词虽整体工稳雅致,但在艺术表达和情感深度上仍有可斟酌之处,意象稍显陈熟,创新不足‌,词中“荷沼碎红”“竹摇疏影”“雁字难将”“锦书重托”化用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但未翻出新意,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若能融入更具现代感的意象,下段‌抒情稍显直露,“念千里、故人应隔潇湘”“空把锦书重托”等句,情感表达较为直白。本人水平有限,详细点评以老师点评为准。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

帖子

60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16#
发表于 前天 1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鼹鼠-薇儿 于 2025-7-10 17:34 编辑

古典词研四第二十二讲作业:

风荷36~小鼹鼠
一、  自选一首古人词并解析
唐多令
宋.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译文:
大雨过后,霞光将水面照得十分明亮,潮水从江岸上退去后,岸上留下些许沙痕。落叶声声,寒意穿透窗纱,可恨西风将世代吹换,更将我吹落到天涯。
昔日豪华之地今天已经寂寞萧条,乌衣巷口太阳又向西落去。说历史兴亡,燕子飞入谁家?只有往南飞回的无数大雁,在明月下,栖宿在芦花丛中。
作者邓剡,是南宋末年诗人,与文天祥是同乡蒹朋友。这首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雨后彩霞,大浪淘沙,声声落叶,绘就一幅凄凉的秋江彩霞图。西风吹过四季,也吹得作者流落天涯。斜阳映照着曾经的繁华,乌衣巷诉说着今日的衰败,燕落新家,不过是朝代更迭的感伤与无奈。唯有明月下的南雁,和着明月宿落芦花丛中。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幅清丽而寓意深刻的画卷,诉说着家国的兴衰。

二、互评:
夏云峰·夏景
风荷15-蓦然云归
骄阳炎,薰风暖,芙蕖并蒂盈塘。蛙鼓乱鸣柳岸,菡萏流芳。欲书佳景,难着墨、意乱心忙。还记取、西湖六月,映日红妆。
绮情总惹愁肠。叹尘世、聚散皆费思量。休问岁华怎负,且醉壶觞。漫行幽径,蝉韵里、翠影悠长。看不尽、山川胜境,乐在吾乡。

简评:开篇以夏日风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对景物以及情感抒发,展现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人生聚散的感慨。上景下情的布局,上片虚实结合,上片的景色描写小处略显拥挤。难着墨,意乱心忙有些没来由。下片抒情顺畅,咏叹调,不足之处是煞尾之乐略有违和之感。骄阳炎,炎不在同韵部吧?学习了🍧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5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0
17#
发表于 昨天 07:19 | 只看该作者
风荷~01秋窗雨
一、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译文:
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织着斜风细雨。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的心中纷乱如麻,千丝万缕的愁思如织。我平生就喜欢登高临远眺望四海,幸亏现在高楼百尺。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满怀情意。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一切都已经杳无影迹了。
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如果对着菊花而不饮酒,恐怕菊花也会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一轮昏黄的斜阳渐渐向西边沉了下去。


赏析: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旨。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泪水滂沱。“白发”四句直抒“老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而极度伤心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则有更深寄托。词人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评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表达出词人对国事和民生的极端关注。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以议论为主,借题发挥,感慨苍凉。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二、试评


夏云峰•夏日游
风荷36~小鼹鼠
溽暑临。霁云雨,峡壑薄雾低沈。蜓立小荷婀娜,绿裹新浔。渚溪澄澈,摇橹快、浪急掀襟。转瞬觉,波翻曲婉,潺响清音。
刹时静气涤心。缤纷色、彩穹桥畔开禁。蛙鼓噪蝉奏乐,一片暄侵,藕花深处,游客兴、昂首高吟,向此际、皆抛利禄,漫渡光阴。


秋窗雨试评:上片交代时间地点,峡壑,指两山夹水形成的深谷或峡谷,然后就是看见了小荷婀娜,上一句还远景,下一句就近景,我个人觉得转的太快,并未交代荷所开的地方,是河水还是溪水,你这里却题到渚溪,且浪急掀襟,这样的地方是不适合荷花生长的,所以上片的物像没有选择好,而且刚到峡谷的时候,不一定先看见荷花呗,比如树木啥的,上片没有处理好,建议斟酌。下片很好,没有看出问题。上片是不是凑太急了,这可不是小鼹鼠的水平,上次试评你的作品就非常好看,向你学习,说错误怪!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

帖子

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2
18#
发表于 昨天 12:01 | 只看该作者
妮妮22作业
古人词阅读、翻译与简析——《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
白话: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简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乡村田园生活的温馨画面。上阕开篇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两句,勾勒出乡村质朴宁静的居住环境,低矮的茅屋、潺潺的小溪、翠绿的青草,简单几笔便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则将镜头聚焦在一对老年夫妇身上,他们带着醉意,用柔美的吴地口音相互谈笑,尽显夫妻间的和睦与温情,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平和与幸福。

下阕分别描写了三个儿子不同的活动场景。“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溪边豆田里辛勤劳作,展现出乡村孩子的勤劳懂事;“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专注地编织鸡笼,体现出他的心灵手巧。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则着重刻画了小儿子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形象,他毫无拘束地横卧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模样跃然纸上,给整个画面增添了许多生机与趣味。

整首词语言质朴,风格清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村生活的平凡琐事,却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家庭的温暖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

《夏云峰·夏日感怀》

夏日长,繁花绽,清风轻吻荷香。池上小舟徐泛,笑语传芳。石枝如火,炎气漫,逸韵盈堂。静倚处,茶烟袅袅,雅趣萦肠。遥看翠野苍苍,稻摇浪,燕莺嬉闹城乡。堤畔稚童戏耍,乐趣无疆。俗尘烦扰,皆弃却,沉醉韶光。祈岁月,安然若梦,永伴祥康。
补刀需
读解与简评
读解
这首《夏云峰·夏日感怀》描绘了夏日里丰富多样的场景和作者的心境。开篇“夏日长,繁花绽,清风轻吻荷香”直接点明季节,描绘出夏日白昼漫长,繁花盛开,清风中夹杂着荷花香气的美好景象,为整首词奠定了清新愉悦的基调。

“池上小舟徐泛,笑语传芳。石枝如火,炎气漫,逸韵盈堂”几句,进一步描写夏日活动。池上小船缓缓漂浮,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空气中传播;同时描写夏日炎热,石头仿佛被火烤一般,暑气弥漫,但这环境中却又充满了高雅的韵味。“静倚处,茶烟袅袅,雅趣萦肠”则刻画了一个静谧的画面,作者安静地倚靠,看着茶烟袅袅升起,内心满是高雅的情趣。

下阕“遥看翠野苍苍,稻摇浪,燕莺嬉闹城乡”从眼前的场景转向远方,描绘出广阔翠绿的田野,稻穗如波浪般摇曳,燕子、黄莺在城乡间嬉闹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堤畔稚童戏耍,乐趣无疆”聚焦在堤岸旁玩耍的孩童,体现出夏日里孩子们的欢乐无忧。
俗尘烦扰,皆弃却,沉醉韶光。祈岁月,安然若梦,永伴祥康”表达了作者的心境,放下尘世的烦恼,沉醉于美好的时光中,并祈求岁月安稳,生活永远吉祥安康。


简评
通过对夏日诸多景象的描写,如荷花、小船、田野、孩童等,构建出了一幅丰富生动的夏日画卷,能让读者较为直观地感受到夏日的氛围和美好。
    从享受夏日时光到放下俗尘烦恼,再到对岁月的美好祈愿,情感脉络较为清晰,让读者容易理解作者的心境变化。

    在一些语句的表达上,缺乏诗词应有的含蓄与韵味,例如“石枝如火,炎气漫”,表述相对简单,没有更深入的艺术加工,未能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整体诗词在内涵深度和独特视角上有所不足。对于夏日感怀的主题,多是常见的描写与情感抒发,没有特别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情感切入点,难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与深刻的印象。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2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0
19#
发表于 昨天 19:04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二十二讲作业
风荷组29号~紫玉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满庭芳·三十三年】苏轼(1083年)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赏析】
元丰六年(1083)五月,苏轼在黄州其友人陈慥报荆南庄田。时“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因送陈慥去江南,过黄州访东坡,东坡故有此作。
陈慥,宋眉州青神人,字季常,号龙丘居士。陈希亮子。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使酒好剑,尝与苏轼论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年遁于光、黄间,不与世相闻。因所戴帽方耸而高,人称“方山子”。东坡至黄,季常数从之游。而作者对王长官,则是素闻其名,可谓神交已久,以前却无缘得见。因而此词虽涉三人交游,较多的篇幅却是写作者与这位王先生倾盖如故之情怀的。
全词大致可分三层。
上片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的形象。
首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即发语惊人,盖“三十三年”于人生固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对于长江大河却不算什么。
而词人竟说:“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这里隐含有作者对仕途风波的感喟:大浪淘沙,销磨了多少人物,唯有不恋宦情如王先生者得以长存,岂不可慨!措语之妙,都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则将人神化了。
与作者《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二句同味。王长官弃官不做达三十余年之久,其事虽不可得而详,但可见是不慕荣利之辈。从黄人尊称之为“王先生”看,他在为官期间也是为人爱戴的。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即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霜干苦难双” 的意思是:(王长官)如经霜的桧树树干,其孤高品格难以有第二株与之相比。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强调“古县”历史悠久,则意味地灵人杰。“云溪”“竹坞”“松窗”描绘其居处极幽,颇具隐逸情趣。“闻道”二字则见慕名之久,与相见恨晚之意。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此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也。语中既含幸会之意,又因王先生而归美陈季常。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为第二层,写三人会饮。
“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承上片歇拍王、陈来访,却转入景语。既见当日气候景色,又照应前文“云溪上、竹坞松窗”的写照,暗示出这次遇合不同于俗人聚首。“烟盖云幢”,以车盖、幢帷形容树林。自然意象与人的气质搭成一种象征关系。
造访者固属奇杰,而主人也非俗士,酒逢知己千杯少,故云“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一饮空缸”也就是干杯,但含有多少豪情!
兴酣之际,也不免回顾人生遭际,抚事生哀,“居士先生老矣”,这是作者自叹。虽叹老,却无嗟卑之意。
“真梦里、相对残釭”二句翻用杜诗《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言外见三人相饮谈笑至夜深,彼此相契之深。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末三句为最后一层,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相见得迟,归去何疾。既幸有此遇,又不免杂着爽然若失之感。
全词将叙事、写人、写景、抒情打成一片,景为人设。所叙乃会友之快事,所写乃一方之奇人,所抒乃旷达之情感。与一般的描写离合情怀不同。
在用笔上较恣肆,往往几句叙一意,而语具多义,故又耐人咀含。所用韵部,亦属洪亮,与词情悉称。故郑文焯谓其“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 “不事雕凿,字字苍寒,如空岩霜干,天风吹堕颇黎地上,铿然作碎玉声”。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夏云峰》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原玉:
夏云峰·夏韵
风荷13/墨玄枫
柳丝长,荷风软,熏染夏日晴光。湖面画船载酒,曲岸闻香。蝉鸣高树,蛙鼓乱,戏水鸳鸯。闲步处、莲开并蒂,相映红妆。
暑天最喜清凉。倚竹榻、静听风过回廊。帘外石榴似火,蝶舞匆忙。晚来雨过,虹影现、暮色苍茫。且慢数、繁星点点,醉卧荷塘。
读解:
艾叶和蒲草的香气环绕,又到了端午佳节。龙舟在满面上比赛,击鼓声如怒吼一般。五彩的丝线缠在手腕上,粽子摆满了盘子。新煮好了雄黄酒。孩子们嬉笑着,大街小巷飞跑,争着看画船飞渡。
遥想当年屈原,深深的慨叹,写下了离骚。心系家国的兴亡,壮志激烈却无处倾诉。国家被
谗佞奸邪遮住了双眼,正义已日落西山没落。汩罗屈子沉江的地方,千古忠魂,作作清风守护在江畔。
紫玉试评:问好妮妮同学,格律无误。
此阙词通顺易懂,上景下情,情景交融,意脉顺畅,很有词味,是一阙不错的作品。
以下几点与妮妮同学共同商榷:
1、下片第一句“意想灵均当日,浩叹离骚赋。”,这个意思可以理解,但是“浩叹离骚赋。”表达杂糅,建议再斟酌。
以上个见。能力有限,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同学多多谅解!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

帖子

2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6
20#
发表于 昨天 19: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翻译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简析
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心中忧愁无处诉说。上阕描绘赤壁壮丽景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气势磅礴,将读者带入宏大历史场景,以江水浪涛隐喻历史流逝与英雄消逝。“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动静结合,尽显赤壁之雄奇险峻。下阕歌颂周瑜,通过“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其儒雅潇洒、从容破敌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敬仰。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同时也展现出其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2.《夏云峰·夏夜》
书香
浙河清,冰轮满,画阁暗度香萤。荷露乍倾玉盏,竹影斜横。素纱帷动,浑似那、旧日云屏。更漏永、琼箫咽处,犹带春酲。
无间要遣芳情,向风前、漫理蝉鬓钗声。争奈麝薰渐散,簟润光盈。枕边私语,都化作、叶底流莺。待曙色、金波淡却,又是愁生。

简评:
这首《夏云峰·夏夜》在营造意境与情感表达上颇具巧思,上阕以“浙河清”“冰轮满”勾勒出夏夜清幽之景,“荷露”“竹影”等意象雅致灵动,“琼箫咽处,犹带春酲”将听觉与触觉交融,委婉传递出情思缱绻;下阕“枕边私语,都化作、叶底流莺”想象奇绝,将甜蜜过往与当下寂寥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愁绪。然而,作品亦存在不足,部分语句稍显雕琢刻意,如“浑似那”“无间要遣”等表述稍显生硬,影响了整体的流畅感;情感脉络虽清晰,但转折稍显突兀,愁绪的生发缺乏更为细腻的铺垫,使得感染力未能达到更深层次。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7-12 06:52 , Processed in 0.1249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