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18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浣花草舍二期第二十讲练习。a组

[复制链接]

181

主题

984

帖子

3609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6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14:4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赏析:兰陵王·柳
【作者】周邦彦 【朝代】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33

帖子

28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67
沙发
发表于 2021-5-19 07:59:18 | 只看该作者
兰陵王·柳

周邦彦 〔宋代〕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  起拍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结,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9

帖子

155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4
板凳
发表于 2021-5-19 16:5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苏 于 2021-5-20 06:16 编辑

a组紫苏

兰陵王·柳
宋 ·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
这首词题目为“柳”,其实不是写柳,而是借柳来一层一层的描写惜别之情。
上片写景,通过柳阴,柳丝,柳絮,柳条的描写,渲染送别的气氛。
中片入情,写送别当时的场面,主要写词人的心理活动。
下片继续写别后的心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不得不说,周邦彦在描写心理活动这方面确实让我们望其项背。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起拍开门见山,直接描写柳阴,一个“直”字,让我惊诧于周邦彦对字词的锤炼,起初觉得这个“直”字不妥,太死太实,但掩卷闭目想象,这个“直”字用的太好了,长堤是直的,中午的太阳直直照射下来,柳阴自然是直的,不加修饰,浑然天成。
写完柳阴写柳丝,“弄”字将柳拟人化,碧是柳自身的颜色,可词人偏说它在“弄碧”,柳有点嘚瑟啊,喜欢。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写完柳丝柳阴,开始写柳絮,这里是虚写,我曾很多次的看到过那拂水飘绵的柳树,依依不舍的道别。拂水飘绵,形象生动,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找不到这样的词汇的。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它哪里懂送行的人群中京华倦客的心理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一年又一年,每次都折柳送别,想来,那折下的柳条也应该过千尺了吧。这里是词人在感叹,人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离别呢?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闲寻旧踪迹。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正当送别之时,词人忙着和人告别,有着说不完的话,不得闲静;而当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就会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点滴往事。佩服周邦彦的叙事能力,用词能力。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继续随“旧踪迹”而娓娓道来,回忆心上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火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又”字说明,词人是不止一次地回忆那天的晚上的事。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催寒食,说明时间过的很快,离别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词人多想再看看还站在岸上的心上人啊,可是船顺流而下,很快就离岸越来越远了,所以他怨恨船像箭一样快,一回头,好几个驿站就过去了。心上人啊,已经远在天北了,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凄恻。恨堆积。
船愈行愈远,遗憾也越来越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斜阳冉冉,说明天色已晚,别浦萦回,津堠岑寂,这是分别一段时间后所见景色,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这里,融情于景,景物的特征就是词人的心理活动,冷冷清清的渡口,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词人的孤单。这里的景色描写映衬心理活动,完美。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里虚写,回忆往事,月榭携手,露桥闻笛,那些美好的夜晚,似梦似幻,一一浮现在眼前,不知不觉就流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落泪,一个人在最悲伤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这首词,萦回曲折,虚虚实实,时空交错,对内心世界的描写,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都值得我们学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6

帖子

121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14
地板
发表于 2021-5-20 19:51:54 | 只看该作者
赏析:兰陵王·柳
【作者】周邦彦 【朝代】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浅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以清雅的文笔,借咏柳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字句间感情沉郁,凄切伤怀之情动人心扉。
词的开篇即直接点明所咏之物。在词人的笔下,长堤柳树,排列整齐,柳树成荫连接不断,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这里对柳的描写如同亲见,有一种画境的美,朦胧而又飘渺。在当初隋炀帝所建的汴河之堤,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接着,词人感叹频频,以折柳千尺来极写人间离别之多,抒发自己的无奈与心内的孤寂。
“闲寻旧踪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词人以一个五言句来回首过去、追忆往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伊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难以忘怀。这里的“又”字说明,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在离别之时,愁情弥漫,船只渐行渐远,转眼间两人已经远隔南北。词人以赋笔描述当时的离别场景,让人如临其境,愁情尽显。
凄恻,恨堆积。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宛如梦境似的,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全词以情收束全篇,沉郁之情直击肺腑,给人以无限凄凉落寞之感。
全词语言清雅精致,情与所咏之物契合紧密,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

帖子

30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35
5#
发表于 2021-5-24 15:58: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相遇最美 于 2021-5-24 16:01 编辑


A组-相遇最美练习作业【赏析】兰陵王·柳
【作者】周邦彦 【朝代】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
这首词题目为“柳”,其实不是写柳,而是借柳来来渲染别情。
上片通过对柳阴,柳丝,柳絮,柳条的描写,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中片入情,写送别当时的场面,主要写词人的心理活动。
下片继续写别后的心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起拍开门见山,直接描写柳阴,一个“直”字,让我惊诧于周邦彦对字词的锤炼,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很多次的看到过那拂水飘绵的柳树,依依不舍的道别。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它哪里懂送行的送行的京华倦客的心理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词人设想着,在这长亭路上,一年又一年,每次都折柳送别,算来折下的柳条也应该过千尺了吧。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闲寻旧踪迹。
“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什么,“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正当送别之时,词人忙着和人告别,有着说不完的话,不得闲静;而当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就会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点滴往事。真正的“艺术往往都 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周邦彦的叙事能力,用词能力,然后人佩服。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岁月匆匆,别期已至,坐在船上又一次,想起心上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火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又”字说明,那次的离别以后词人是不止一次地回忆那天的晚上的情景。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催寒食,说明时间过的很快,离别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词人多想再看看还站在岸上的心上人啊,可是船像箭一样离开,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心上人已经远在天北了,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凄恻。恨堆积。
船愈行愈远,遗憾也越来越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斜阳冉冉,说明天色已晚,别浦萦回,津堠岑寂,这是分别一段时间后所见景色,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这里,融情于景,景物的特征就是词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词人的孤单。这里的景色描写映衬心理活动,完美。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里虚写,回忆往事,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度过的那些美好的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一般,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就流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落泪,一个人在最悲伤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都值得我们学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1-5 07:41 , Processed in 0.1100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