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诗十五期高级升学考试作业试卷
子瞻组06初长成
1.律诗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10分
答:第一种——比喻。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4、使诗中的人生哲理含蕴更为丰厚、更为深沉。
第二种——夸张
答:一.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种美学效果
1、夸张能够创造新异的意象美
2、夸张能产生浓郁的情感美
3、夸张能够表现崇高美
4、夸张能制造出幽默美
二、夸张的分类
夸张的修辞学分类有两种分法:
一是按时间范围,可分为程度夸张和超前夸张。其中程度夸张又可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按构成标准划分则可分为单纯夸张和融合夸张。
1.扩大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用途、程度等往大、快、高、重、长、强等方面进行夸张。
2.缩小夸张
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作用、程度等往小、慢、矮、轻、短、弱等方面说的夸张。
3.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二是从构成标准上分类,可以分成单纯夸张和复合夸张两大类。
1、单纯夸张
有以下几种类型。
(1)动作和动态夸张
(2)心理夸张
用夸张的手法抒写慷慨悲壮的心灵。
(3)借助数字表现夸张
(4)以典故表现夸张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使用典故的夸张手法
2、间接夸张。
又称融合夸张、复合夸张。有以下几类:
(1)借助于比喻表现出来的夸张
(2)借助对比表现夸张
(3)以对偶、排比的表现夸张
(4)以想像、拟人表现的夸张
第三种——借代
答:对所写的事物,不是直接使用它的通称,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已成为定型的修辞格,这叫做“借代”。其中被替代的称“本体”,替代的称“借体”,在使用借代修辞格的时候“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一.借代的作用
借代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有以下:
1、出于对仗的需要
2、适应平仄的需要
3、为了格式的需要
二.常用的借代法
借代类型有以下:
1.借特征代事物(最常用的一种)
即临时借用事物性质、状态方面的特征,以及物件的制作者或是出产地,以代事物本身。
2.借部分代全部
注意:这个“部分”一定要有代表性、 唯一性,否则将不成立。
3.借器用代事物
指借用物件的制造、运输、存放、使用等方面的工具器皿,用来借代物件本身。
4.借专名代通称
这里所说的专名包括人名、地名、事名、数名等,诗词里面有时候把专名用作同类事物的通称。
5.借古名代今名
诗人有时候使用古名,包括古代的人名、地名等等来替代当时的名称,这种修辞格用的不多,一般多做注解。
第四种——别称
答:诗人对于所咏的事物,经常不直接说,而是使用别的词语来替代,这也是一种艺术换名,是一种修辞手段,叫做“别称”,也称为“代字”
一.别称的分类
别称分为两种:一是对事物形状描摹,二是有关典故的概括。
二.别称的特点
有三个:
(1)别称和本称所表达的是同一事物;
(2)别称有固定的词汇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词义;
(3)别称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得文字典雅 增添文采。
第五种——想象
答:一.想象的范围
过去、现在、未来,任意遨游;天上、人间、地狱,无处不在。
二.作用:
1、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形体
2、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
3、虚构理想世界
三.想象的分类
按常规分法,想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想象,一类是组合想象。所谓单纯想象就是再现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记忆;所谓组合想象,就是把记忆中的印象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它可以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也可以从一个事物开始,联想出一连串事物,并以此延伸开去。一般说来,回忆、追忆属于单纯想象;幻想、神游、梦境、联想属于组合想象。下面按其两大类进行更为具体的划分:
1、追忆:
属于单纯想象,在创作方法上属于再现。
2、幻想(组合想象:神游、梦境):
幻想属于组合想象。
3、联想
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方式,也属于组合想象。它可以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还可以从一个事物开始,联想出一系列事物,并以此延伸开去。
4、代拟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方法又称“代……”或“拟……”,如鲍照《代贫贱苦愁行》,《拟行路难》等,有时合称“代拟”。所谓“代拟”即诗人把自己想像成另一种身份来叙事或抒情。
第六种——互文
答:一.也叫互辞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二.作用
作用有两个:其一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三.表现形式
表现的形式有三种:单句互文、对句互文、隔句互文和排句互文。
1、单句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
2、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就是在两个句子间形成互文,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3、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 的思路步骤一样。
4、排句互文
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
第七种——双关
答:双关是指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一.分类
根据一些现代语言学家的一些著作作参考,把双关分为两大类: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1.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字或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运用的最广泛的就是谐音双关。
2.语义双关
所谓语义双关,是指利用汉语的一字多义现象,有意使语句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也就是 借意的双关,又称为,语义双关。
三.双关修辞格的功能
1、委婉、含蓄的功能
2、幽默诙谐的功能:
双关的使用往往能使话语幽默诙谐、轻松活泼。
3、制造讽刺效果
第八种——通感
答: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 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即“感觉挪移”。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一.通感的分类
1、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2、视觉、听觉与嗅觉间的通感
3、视觉听觉与触觉间的通感
二.通感的美学价值
通感受到诸多诗人的青睐主要是通感手法有其重要的美学价值。
1、运用通感手法使诗句构成多感性的语言。
2、运用通感手法能酿出浓郁的诗味。
通感手法的运用,在诗中能增强诗意、深化意境。
3、运用通感手法能使语言创新
第九种——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把本无生命和情趣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行动,同时,诗人自己也受到这种事物的影响,和事物产生共鸣。
一.移情在具体表现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移情与景,情景交融
2、寄情于物,物我两化
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物象中去,使主体和客体合二为一,主体是客体,客体亦是主体,如庄周化蝶,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
3、赋情与物,物亦灵动
移情是借物传情的一种重要方式,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情趣和生命感受转移到创作对象中去,这就是本无生命的客观物象具有了人的生命色彩,即王国维大师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因此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4、托情与象,象意无穷
2.律诗中比喻的方式分为哪几种? 10分
答: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最早对比喻进行分类研究的宋代陈毅,他在《文则》中把将比喻方式分为十种。
分别为: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这种分类过于繁复,现在一般只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借喻(曲喻)和博喻等几种。
1、明喻,指用“像”或“似”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表达方法是: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
比如:
凉月如眉挂柳湾(戴叔伦《兰溪棹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暗喻,又称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暗喻和明喻不同,它是一种隐晦的比喻,暗喻词虽打比方却不明说,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如: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3、借喻,又称曲喻。借喻是一种比隐喻还要隐曲的比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迹,不仅喻体与本体之间没有“象”、“似”、“如”、“同”等副词作为关联,甚至本体都不出现。
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将此称为“象外句”,特点是“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
中国古典诗人常使用借喻来突出自己的情感或突显主题,如: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
4、博喻,即是用多个喻体反复设喻来说明同一个本体。
分为两类:
一类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如苏轼的《百步洪》,形容洪水往下奔泻的那一段就使用多个喻体:“有如兔走鹰隼sǔn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中连用七种形象来比喻水流之急。
另一类是用多种比喻来说明一件事物的各个方面,这在描叙音乐的诗篇中经常见到,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奴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漪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5、复合比喻
诗句里同时出现几种比喻。
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是借喻,其中“肝胆皆冰雪”又是隐喻。
3.律诗中的时间变化分为哪几种? 10分
答:一、时间的延展
从某一特定时刻出发,或向前追溯到往古,向后延伸到未来,造成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从而使自己某一时刻的特定情绪得以扩展,涵盖面更为深广,社会意义更加普遍。
二、时间的凝聚
这种手法把几年、几十年或千百年的经历、时态在铺叙、抒怀中突然来个凝聚,让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情怀浓缩在一个典型的场面或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之中。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代表性而已。
三、时间的变形
由于心境不同,时间变长。
四、时空的交感
一首诗中既有时间的延展、凝聚或变形,又有空间的扩展或浓缩。
4. 咏物诗的关键有哪两个? 15分
答:1、不即不离、不粘不脱
2、找到物与人的契合点
5.咏物诗有哪两种写法?15分
答:咏物诗的两种写法:
第一:将物体的各个方面都描写细致,做到曲尽其妙。
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第二:咏物要和物体不即不离,托物言志。
不即不离”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
咏物诗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双关词汇的运用。通过双关词汇,来引出后面或者照顾前面。
6.以“元宵节”为题,作七律一首,限平水韵。
七律-喜迎元宵
文/初长成
迎春辞岁元宵到,旖旎风光四海华。
火树银花圆月夜,霓虹彩饰显丰奢。
爆竿声响垂杨岸,祈福灯明两三家。
极目琼芳添喜瑞,初开清友庆祥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