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35
|
古典词27期创作班流风组第五讲作业帖 |
| ||
| ||
点评
寻觅交流:
两处对句形成。
上片应该是写荷,下片五六拍写落英又说草木。
整体欣欣:
题目不明,脉络上不知所云。
不过词味还满满的。6B
| ||
点评
寻觅交流:
两处对句(一二拍/五六拍)不理想。
上片3/4句读意重。(任云飞句)。
整体欣赏:
词家语有之,脉络不分明。
6B
| ||
点评
寻觅交流:
两处对句形成。
句读句语境也完整。
本首词以两处对句拓展以表明【心境】,脉络上两(上下片)合一融为一体。6B
| ||
点评
格律正确的,对偶句不太好,个别字词不准,比如春绽不如春到。岁华忙,不通。词意有点相左,开始说思绪茫茫,后面说志如钢,不统一。
| ||
点评
格律正确的,对偶句不工整,身在尘中尘更是,指尖上,韵流间,表意模糊。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 ||
点评
有点仿例词,格律正确的,但遣词造句有点不好,对偶句不工整,比如说,愁未解,怎成眠,就形成因果关系了。旧恨满楼栏换成静处倚栏杆,愁时怨老天,多加强遣词造句的能力。
| ||
点评
繁华禁锢;"悄盈头"的"悄"字含蓄点出衰老的无常感。
可商榷处:上阕写景稍显密集,若在"兰船逐水流"与"绿柳疏"间增加过渡,或使画面更富层次。
与人事变迁巧妙呼应。
下阕"霜白悄盈头"以白发喻岁月,直扣主题;结句"少年游"的比喻,将"逍遥行四海"的旷达与青春意气相连。
3. 炼字精准:"烟锁红楼"的"锁"字凝练,既写烟雾缭绕之态,又暗
上阕以"微雨藕花洲""兰船流水""绿柳烟锁红楼"等意象串联,构建了一幅江南水墨画卷。其中"藕花洲""红楼"暗含繁华易逝的隐喻,"南归雁""又逢秋"则通过季节更替强化时光流转之感,自然意象
的淡淡哀愁。
下阕笔锋一转,"是平常,何必生愁"以理性消解感伤,结句"任我逍遥"更显洒脱,最终以"少年游"的豪情收束,完成从"叹逝"到"超然"的情感升华。
2. 意象运用:上阕以"微雨藕花洲
问好同学,这首习作,内容符合命题要求。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时光流逝的怅惘与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情感层次丰富,语言清丽自然。
1. 情感脉络:上阕通过"昭节朱明来复去""又逢秋"等句,流露对光阴易逝的
| ||
点评
可商榷处:"烦闷缠头"稍显直白,或可更含蓄。
3.对比与呼应:春愁与秋硕的对比强化了主题,"卉曾求"与"看金秋"前后呼应,暗喻付出与收获的必然。
声景交融:雨声、蛙鼓构成听觉层次,与视觉意象(明月、荷、杏)交织,营造出多维的意境。
可商榷处:
体现对自然规律的坦然接纳。
2. 有思想内涵,
超越伤春传统,虽以春愁开篇,但迅速转向对生命过程的体悟,跳出了单纯惜春的窠臼。"月星天地转"暗合自然之道,结拍"丰硕金秋"传递对时间馈赠的乐观期待,颇
闲人烦闷"营造春残的惆怅氛围,但笔锋一转,用"杏青枝上挂"点出花落结果的生命延续。
下阕拓夏秋:夏荷、蛙声的鲜活画面承接春去,结句"看金秋"将主题推向高潮,形成"春华—夏盛—秋实"的完整脉络,
问好同学,习作内容符合要求。这首《唐多令·春华秋实》以四季更迭为脉络,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展现了对生命轮回的感悟,整体格调清雅而不失哲思。
1. 上阕写春逝:以"百花忧""落红愁"起笔,通过"雨""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7-14 04:33 , Processed in 0.1249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