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标题: 古典诗十一期第十七讲夏组作业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十七    时间: 2019-1-3 21:49
标题: 古典诗十一期第十七讲夏组作业贴:
古典诗十一期第十七讲作业:
五律一首,平水韵,二选一
1、咏物“云”;
2、以“冬夜”起意,五律一首,题目自拟。



作者: 巴黎左岸    时间: 2019-1-4 19:25
冬夜
上平五微   夏组巴黎左岸23
骤冷生残夜,泥炉炭火微,
风摇枝飒飒,雨拽雪菲菲
独坐犹知冻,屏前更觉依
香茶凉复煮,翘首待君归
作者: @丑小鸭    时间: 2019-1-6 11:00
五律 云
文  夏9一丑小鸭
天宇任游飘,时花时彩桥。
奇姿霞自媚,瑞气我仍娇。
映日迷烟色,成霖润麦苗。
氤氲重怅惘,浩缈绕山腰。
作者: 淡去流年    时间: 2019-1-7 16:55
夏组22淡去流年
五律:云
任风吹聚散,足迹遍天涯。
看似逍遥客,何如自在霞。
雨来先泼墨,日出急披纱。
谁念辛劳久,依然四处家。

作者: 轩中听雨    时间: 2019-1-7 20:38
夏17-轩中听雨第十七讲作业;
五律·云
本是悠闲客,漂浮过岭川。
浓妆遮素月,淡抹衬蓝天。
化雪红梅俏,凝珠绿萼鲜。
娇姿多变幻,紫气结尘缘。


作者: 南国红叶    时间: 2019-1-8 12:56
本帖最后由 南国红叶 于 2019-1-8 12:59 编辑

古典诗十一期第十七讲作业
夏~19南国红叶
五律/云
各异神奇状,身披彩服飘。
遮天雾缭绕,落地四方消。
冬至夹冰雪,夏来携雨条。
人生不由己,客路欲之颻。






作者: 夏日微寒    时间: 2019-1-9 00:07
本帖最后由 夏日微寒 于 2019-1-9 07:58 编辑

夏06 微寒  第十七讲作业
冬夜

辰星散满天,更漏一庭烟。
积雪凄梧瘦,喧邻扰客眠。
斟杯周复始,对影寂成单。
问烛千行泪,何由在我前。









作者: 黎轩飞雪    时间: 2019-1-10 13:13
夏10     黎轩飞雪
五律·云
远方万重山,近观白云观。
蜿绕依岩附,比高绝壁栾。
眉峰幽意减,接空白漫漫。
飒飒秋风起,孤云追逐欢。
作者: 幽梦兰溪    时间: 2019-1-10 16:29
夏15  幽梦兰溪
    冬夜
经年少睡眠,祸起病魔缠。
白昼稍安过,深更特闹烦。
今宵扬大雪,酣梦去枝端。
坐立毫颖洒,卧听史册篇。
作者: 冷月    时间: 2019-1-10 17:41
夏18  冷月

天际逍遥客,卷舒任尔来。
狂奔如骏马,静逸似莲台。
带雨山河绚,成霞日月徊。
氤氲君梦幻,与我两无猜。
作者: ‘云水心’    时间: 2019-1-10 17:46
本帖最后由 ‘云水心’ 于 2019-1-12 07:04 编辑

古十一五律第十七讲作业   夏组云水心
                   云
生来形善变,倜傥九霄悬。
亦沐朝霞染,还闻晚照眠。
炎凉都看遍,宠辱任风迁。
聚散悲欢事,潇然不纠缠。


作者: 雪原行踪    时间: 2019-1-10 18:28
夏20-雪原行踪      
           冬夜抒怀
雪拥茅庐矮,难行客不来。
垂枝冰倒挂,折竹杪斜堆。
火旺棋三步,诗成酒一杯。
入更浮洁色,莫是月华开?
作者: 李木木    时间: 2019-1-29 05:31
@丑小鸭 发表于 2019-1-6 11:00
五律 云
文  夏9一丑小鸭
天宇任游飘,时花时彩桥。

五律 云
文  夏9一丑小鸭
天宇任游飘,时花时彩桥。
奇姿霞自媚,瑞气我仍娇。
映日迷烟色,成霖润麦苗。
氤氲重怅惘,浩缈绕山腰。

问好小鸭,写的不错,很流畅, 虽然句句写景,好过无病呻吟。麦苗有点局限,甄斟酌一下。
作者: 李木木    时间: 2019-1-29 05:37
淡去流年 发表于 2019-1-7 16:55
夏组22淡去流年
五律:云
任风吹聚散,足迹遍天涯。

夏组22淡去流年
五律:云
任风吹聚散,足迹遍天涯。
看似逍遥客,何如自在霞。
雨来先泼墨,日出急披纱。
谁念辛劳久,依然四处家。
问好流年同学,不错写出了云的特点,二句何如用的有点不恰当,结句欠缺新意。
作者: 李木木    时间: 2019-1-29 05:44
巴黎左岸 发表于 2019-1-4 19:25
冬夜
上平五微   夏组巴黎左岸23
骤冷生残夜,泥炉炭火微,

冬夜
上平五微   夏组巴黎左岸23
骤冷生残夜,泥炉炭火微,
风摇枝飒飒,雨拽雪菲菲
独坐犹知冻,屏前更觉依
香茶凉复煮,翘首待君归

问好同学,冬夜怀人写的很形象,骤冷,更觉依,不恰当,不懂茶道,茶凉了可以再煮吗?




欢迎光临 古典听风书院 (http://a.zggdx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