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516|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1讲白雀组作业

[复制链接]

24

主题

1527

帖子

40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19:2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秋29秋云飞 于 2024-9-10 18:03 编辑

作业:按照今天所讲的八个方面,自选一首诗来读,模仿下面的例子写,期待你的精彩哦!温馨提示,别忘记写名字哦,要不然,不知道谁的,作业截止到下周二。本次作业不用点评。
【秋读唐诗三百首】-七律篇
01遣悲怀三首·其一
唐代: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荩箧[jìn qiè]:用荩草编织的箱子。泥[nì]:软缠,央求。
甘:意动用法,以……为甘,认为……甘
内容及脉络:
首联引用典故,简括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颔联和颈联承“百事乖”具体记叙生活细节,表现韦氏的贤良。尾联七转八合,七句回到现实,写而今自己享受厚俸,今昔对比,八句写为祭奠亡妻,延请僧道超度士灵,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不能共享荣华的遗憾。
立意:通过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修辞:用典
题材:悼亡
典故: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据汉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载,黔娄为春秋鲁人。)
语言风格:通俗浅显
创作背景:
元稹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代。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首诗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是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
名家点评:
杨慎《升庵诗话》:俗谓柔言索物曰泥,乃计切,谚所谓“软缠”也。杜子美诗“忽忽穷愁泥杀人”,元微之《忆内》诗“顾我无衣搜画匣,泥他沾酒拔金钗”。
黄书灿《唐诗笺注》:此微之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一联,言其妇德,“野蔬”一联,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5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0
17#
发表于 2024-9-17 18:15:01 | 只看该作者
白雀10----听雨眠
冬至夜
唐·白居易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1.题目  冬至夜
2.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写作背景  约作于四十七岁被贬忠州刺史任内,诗人情绪不佳,心境消沉
4.立意  冬至夜作者很难看到前途曙光,心中充满惆怅,心灰意冷,意志消磨
5.内容章法   首联用“濩落,沧浪开始来讽喻自己的沦落失意,年近半百,日渐衰老,仕途艰辛,因此意志消磨,身体多病,须鬓逐渐斑白更显落魄的境况
6.题材  讽喻
7.语言风格  白描
8.修辞  引喻  比喻  用典


点评

赞!  发表于 2024-9-18 05:59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2

帖子

7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00
16#
发表于 2024-9-16 19:45: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柳之眉 于 2024-9-16 19:49 编辑

白雀组05-柳之眉作业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一作容)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818年)唐 ·白居易

七言律诗

绿丝文布素轻容,珍重京华手自封。
贫友远劳君寄附,病妻亲为我裁缝。
裤花白似秋云薄,衫色青于春草浓。
欲著却休知不称,折腰无复旧形容。

一,绿丝:绿色丝缕。
轻容:薄纱名。
珍重:珍爱重视。
寄附:寄赠。
二,内容及脉络
首联赋起,扣题,并写出自己对朋友寄来的礼物非常珍重。颔联对首联珍重进行展开,颈联承接颔联,做成成品后自己极其喜爱。尾联表达穿上衣服时感受,用折腰典委婉的道出了现在的窘态。
三,修辞手法
比喻:似,于
四,题材
答赠类
五,典故
折腰:《國語辭典》:折腰  拼音:zhé yāo
1彎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作「折要」。
六,语言风格
通俗易懂
七,创作背景

公元818年,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是深厚的友谊和文学上的合作伙伴。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深厚,他们不仅是同窗好友,还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因此被称为“元白”。他们的友谊始于公元803年,当时24岁的元稹与大他7岁的白居易一同考中公务员,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从此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遭遇贬谪的事业低谷,还是亲人故去的脆弱关头,两人都相互陪伴,不离不弃,成为患难见真情的模范好友。
在文学上,白居易和元稹的思想一致,共同推动新乐府运动,他们的诗作被称为“元和体”。元稹的作品《莺莺传》(即西厢记的原版)和他与白居易之间的诗词唱和,都是他们深厚友谊和文学成就的体现。他们的交往不仅限于文学上的交流,还包括生活中的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成为了唐朝文坛的重要人物。
此外,白居易和元稹都是唐朝著名的风流才子,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都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风流韵事和审美趣味。这种共同的生活态度和文学追求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八,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华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时,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凶手。以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穆宗长庆初,累擢中书舍人,乞外任,为杭州刺史,筑堤捍钱塘湖,溉田千顷。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除苏州刺史。文宗立,入为秘书监,迁刑部侍郎。大和三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遂居洛阳。晚年奉佛,以诗酒自娱。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工诗,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文与元稹齐名,世号“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又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等。

点评

赞!  发表于 2024-9-16 19:57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

帖子

20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8
15#
发表于 2024-9-16 09:56:24 | 只看该作者
落月作业:

过江  【明.钱晔】
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江渚:江边。
扬舲(líng):扬帆。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如桨。

内容及脉络:
     首联以直叙入题,展示的是一幅江行的画面。既壮又悲的旅感,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颌联写目击的江景。 颈联近瞻转入远眺;更由广袤的空间而及于纵深的时间。尾联借倚棹吹笛的欲望,抒寄诗人的余情。

艺术手法:视觉 、触觉 、味觉、 听觉结合,远近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典故:尾联“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博异志》:“笛吹三声,水上风动,波涛沆漾,鱼龙跳喷。”苏轼《前赤壁赋》记江夜泛舟,“客有吹洞箫者,……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题材:羁旅 怀古
立意:依过江的行程步步展开,将怀古与即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语言:慷慨悲壮

钱晔,苏州府常熟人,字允辉,晚自号避庵。官浙江都司经历。幼即能诗,长而益工,豪富好客。有《避庵集》。

点评

赞!  发表于 2024-9-16 15:11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

帖子

2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4
14#
发表于 2024-9-16 09:3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29秋云飞 于 2024-9-16 15:12 编辑

白雀组长-宇斯第一讲作业利州南渡
温庭筠〔唐代〕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带 一作:对)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作者:温庭筠
2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3.写作背景:温庭筠一生政治上很失意,不仅屡次应试不中,而且因为语言多犯忌讳,开罪了皇帝和宰相(唐宣宗和令狐绹),长被摈抑,只好到处流转,做一个落魄漂泊的才子。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于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渡江时所作。
4.立意: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诗人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5.内容章法: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6.题材:漂泊行旅之作
7.语言风格: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
8.修辞:用典
9.名家点评: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水带斜晖加“淡然”字,妙!分明画出落日帖水之时,不知其是水“淡然”,斜晖“淡然”也。再加“曲岛苍茫”字,妙!曲岛相去甚近,而其苍茫之色,遂与翠微不分,则一时之荒荒抵暮,真更不能顷刻也。三、四,“波上马嘶”、“柳边人歇”,妙,妙!写尽渡头劳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无日无处,无风无雨,而不如是,固不独利州南渡为然矣(首四句下)。日愈淡,则岛愈微;渡愈急,则人愈哗。于是而鸥至鹭飞,自所必至。我则独不晓其一一有何机事,纷纷直至此时,始复喧求归去耶?未以范蠡相讽,正如经云:如责蜣螂成妙香,佛固必无是理矣(末四句下)。
《唐诗鼓吹笺注》:朱东岩曰:一二写是日南渡晚色,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无日无处而不然者,不独一利州为然也。五六即“鸥散”、“鹭飞”,以逼出八之“独忘机”三字耳。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水带斜晖”以下十一字,只是写天色将暝,妙在“水”字上加一“空”字,而“空”字上又加“淡然”二字,以反挑下文之“棹去船归”,见得水本无机,一被有机之人纷纷扰乱,势必至于不能空、不能淡而后已,则甚矣机心之不可也。三四写日虽已晡,人马不堪并渡。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吾不知人生一世,有何机事,必不容己,碌碌皇皇,至于如此,真不足当范少伯之一哂也已!

点评

赞!  发表于 2024-9-16 15:12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0

帖子

3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4
13#
发表于 2024-9-16 09:20:16 | 只看该作者
大梦先觉
五律·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内容及脉络:首句称赞李白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首句的补充;颔联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颈联写杜甫与李白各自在地之景,渭北是杜甫所在的长安,江东是李白所在的江浙;尾联写作者的盼望。

立意:以诗学结契上立意。

修辞:比喻。以庾信,鲍照诗比李白。

题材:题赠,怀念。

典故:庾信,鲍照,用的明典。

语言风格:坦荡真率,笔力峻拔,热情洋溢。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五年(746年)或六年(747年)春杜甫居长安时,当时李白在江浙一带游历。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从诗歌上缘起的,杜甫思念李白,所以写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写景而离情自见。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行之箭什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五句寓言己寓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清·黄生《杜诗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
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点评

赞!  发表于 2024-9-16 15:09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

帖子

8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8
12#
发表于 2024-9-14 22:28:3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资料摘取
读张养浩之诗

作品原文*秋日梨花
文/张养浩
雪香吹尽树头春,谁遣西风为返魂。
月影己非前日梦,雨容独带旧时痕。
只知秋色千林老,争信阳和一脉存。
莫讶殷韩太多事,仙家原不计寒暄。

内容及脉络:
张养浩:(1269~1329)元*济南人,字希孟,号云庄。幼有行义读勤奋。“以荐为东平学政"入京师为平章不忽木所赏识。选授堂邑县尹惠政。武宗时拜监察御史,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为当国者所不容。改除翰林待制,复以事罢之,养浩惧祸改姓名逃去。后复召用。仁宗延祐时累官礼部上书。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民相食,特拜死者无少怠得疾而卒。工散曲,有云庄休居自重小乐府》,《三事忠告》《归田类稿》。
创作背景: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监察御史张养浩上时政万余言,列举朝廷十大敝端,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逐除翰林待制。复以罪罢之,戒台省无复用。养浩恐没祸,乃变姓名遁去。仁宗继位,他才再度被召,启用为在司都事。这首诗就是他回朝复官后不久所做。诗中托物寄兴,以秋梨花象征自己经历一番政治风吹雨打之后,再度换发出异彩芬芳。
词典引注:
首联,雪香,引宋周师厚《洛阳花木记》:红香梅千叶,腊梅黄千叶,雪香千叶。
梨花应是春季开放,而今秋重开。本属病太现象,但诗人不是科学家,他只能托物寄兴,借物言情。所以,当他看到雪白飘香的花朵,在萧瑟的秋风中,再度开满梨树枝头时,欣喜若狂之余,不禁诧意惊问:雪白飘香的梨花,早已被无情的春季信风从树枝上次落成尘了。是谁又派遣秋风(西风)使梨花再度还魂复活了呢?
颔联接着诗人仔细观这秋日的梨花,与其春日梨花差异性和继承性:这秋日梨花在秋月清辉的照耀下枝影疏朗,临风傲寒,更显得冷艳廷秀。不像春天那样浓密娇嫩在明月下风影移动,花影婆娑那般如梦如幻。然而她在微雨中沾溉或露滴浸润时,依然不失梨花一枝带兩的娇容仿佛带着春雨留下的痕迹,再度经受这秋雨的考验。这两句通过对比,暗出诗人经受了一场政治风雨之后不像初入仕途时,那样天真地耽于幻想,已经变得更加清醒,冷静更加老诚练达了;但那旧时风雨留下痕迹并未泯灭而应作为经验教训的积沉保留下来。月影梦,雨容痕即富有生命力的形像意态又蕴涵着深刻的反思理趣。正所谓物物不物与物,咏物而不为物所滞,方使物与我,物礼与人情巧妙交融,浑然无迹。
第三联一笔宕开,在广义上抒发对秋的新见:一般人只知道秋风萧索,千林万卉,红衰翠减,因而总是悲落叶于劲秋,喜桑条于方春。于是草木无情,有时凋零进而感人生易老写激流勇退,发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益草木而争荣。而此诗却批判了这种"只知秋色千林老”,传统悲秋情绪提出:争信阳和一脉存之新见实属难能可贵。是啊,人们积习太深怎么能相信这"秋色"原是与春天的阳光暖气一脉相承而留存下来的呢?诗人意在说明人在中年以后或中老年之间,不应壮志消沉,而应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永葆青春活力应奋发有为才是。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却含蓄地寄托在咏叹秋梨的物理中,尤觉警觉而发人深省。诗人一反传统悲秋的陈套而抒机自出,并非纸上谈兵,试看他晚年六十高龄还变卖家产赴陕西账荒济民终于心力交痒而累死任所,则可见其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精神之贵。
尾联再作转折,从人事说到仙家,但仍挽合到花开季节三事。《续仙记》载:唐代道人殷七七于渐西鹤林寺,使杜鹃花积日开放,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常于冬季令牡丹花秋日开数色,每朵让有一联诗,以预示其叔叔韩愈的未来遭遇。诗借用此典抒情,似乎也是在告诉人们:不要惊异殷七七与韩湘子太多事,让花在秋冬开放,因仙家本来就不计较花开的季节是在寒冬还是暖(暄)季。以"仙家"来对比世俗,曲折地表现了诗人不落俗流眼界见识和胸襟抱负,且富有种豪放潇洒私优游不竭的意趣。
此诗托物言情,通质比兴象征,立意新颖不落窠臼,句句未离开秋日梨花的是体形象特征,却又无不暗合诗人的政治经历及人生的政治经历及人生感受不即不离,不滞不脱。景物形象与人情理取浑融无间。语言清淡朴素,完浅而意深,亦如秋梨花那样素雅而芳馨。

点评

赞!  发表于 2024-9-15 06:15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2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0
11#
发表于 2024-9-14 02:2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生雪 于 2024-9-14 02:25 编辑

古典创作班第一讲作业:

白雀15-半生雪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赏析: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我不愿离开杭州到别出去,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内容脉络: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至于“言外余情”是什么则要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精采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也在这几个比喻中自然地隐隐泄出。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充实的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画图”二字是诗眼,下五句皆实写画图中景,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修辞:比喻
题材:杭州春景
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2)五十一岁时,由中书舍人改任杭州刺史,至长庆四年(824)五月离开杭州,调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从《春题湖上》的末两句所表露的临别依依的语气以及题目中标明的“春”字看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在他离任那年的春天。

作者简介:
白居易
唐代·写景思念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点评

赞!  发表于 2024-9-14 06:31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4

帖子

9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2
10#
发表于 2024-9-13 13:51:21 | 只看该作者
白雀16-言虑所终   诗分析
七律·入洞庭
清·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内容及脉络
诗前半首扣题,写入洞庭及所见。宋湘的七律“气体雄浑”(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九)“独往独来,全在意兴,不于中两联对仗争工拙,以古诗之法为五七律”(何藻翔《岭南诗存》),这首诗也体现了他这种风格。律诗一般都避免同一首中有重复的词语,中两联一般都讲对仗,但这一首一二句重复用“长江”,三四句重复用“湖”,把离长江、入洞庭、后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入”、“回首”都是十分质直的动词,“长江”“洞庭”这些词义本身就传达给人一种广阔感,这样的动词和名词连结起来,就造成了诗中雄浑浩茫的美感,使诗显得大气磅礴。“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开阔感和时间上的纵深感,“终古”所带有的历史意识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前半首所构建的雄浑气势和广阔时空十分有效地渲染了诗人的情感生成背景,使他要在下文抒写的怀古与感叹都显得深沉凝重。诗的一二句不对,三四句只是大致相对,这种以古诗单行之法写律诗、不规规于对仗的写法来自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鹦鹉洲》等诗,由于宋湘诗中所写的都是“长江”、“洞庭”等大物,又有“冥冥”等形容词,所以他的词看起来比崔李诗更加雄健。
下半首改用律诗的一般写法,对仗、平仄皆合律,这也和崔李诗相似。“深夜”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湖神也为这位忠直之士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深夜”渲染了环境的神秘气氛,突出了屈原的可敬,暗示了白天活动于人间的丑恶力量的可怕,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表示诗人夜深之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最后由屈原又想到宋玉。宋玉的《九辩》(即这里所说的悲秋赋)学习《离骚》,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牢愁,诗人于深夜孤舟之中的灯前欲读,但“又怕鱼龙跋浪听”。鱼龙本指水族,在这里它的喻义不太明确,但能使诗人“怕”,一定是一种不许他抒发不满情绪的陷害人的力量。诗人想起古人,欲以读古人之作表达对古人的缅怀并借以抒发自己的类似于悲秋赋中所写的情感,却连这点自由都没有。诗的结尾很耐人寻味,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压抑,没有言论自由的环境,这种欲言不得言中所流露的焦虑和无奈,反过′来使前面的写景也更显得深沉苍凉。
2.修辞:用典。
3.题材:记行
4.典故:正则,屈原。湘灵,娥皇女英。悲秋赋,宋玉《九辨》。
5.语言风格:深沉,雄浑。
6.创作背景:没找到
7.名家点评:林昌彝,“气体雄浑”。冯振,“前四句连用叠字,一气直下,与崔李之作又同中有异。”
8.作者简介:  宋湘,字焕襄,一字止湾。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卒于道光六年(1826年)。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九岁能文,嘉庆四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贵州乡试正考官,云南曲靖府知府,官终湖北粮道,卒于任上。宋湘诗文皆工,肆力于古,文章醇而后肆,诗与同时的黎简并称。《清史稿》称其:粤诗惟湘为巨。著有《不易居斋集》,《红豆山房诗钞》。

点评

赞!  发表于 2024-9-13 19:15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6

帖子

6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5
9#
发表于 2024-9-12 21:28:30 | 只看该作者
天香 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有感: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内容及脉络: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通过对杭州西湖早春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见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风景的喜爱,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

修辞: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里的“争”和“啄”两个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材:西湖早春


典故:即景寓情没有典故


语言风格:内容广泛,主题鲜明,语言浅易流畅,吸取了当地的民族语言。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的春天。诗人年少的时候就充满对西湖的向往,所以。当他在长庆二年抵达杭州上任。第二年春天,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西湖边游赏,实现了少年时的心愿。面对早春的西湖景色,兴奋地创作了《钱塘湖春行》这首脍炙人口的西湖名诗。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王夫之:大历之诗变为长庆,自如出黔中溪箐,入滇南佳地。元、白同以一往风味,流荡天下心脾,雅可以韵相赏;檃括微至,自非所长,不当以彼责此。(《唐诗评选》)
明末清初金圣叹:前解先写湖上。横开则为寺北亭西,竖展则为低云平水,浓点则为早莺新燕,轻烘则为暖树春泥。写湖上,真如天开图画也。后解方写春行。花迷,草没,如以戥子称量此日春光之浅深也。“绿杨阴里白沙堤”者,言于如是浅深春光中,幅巾单裕款段闲行,即此杭州太守白居士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清·何焯:平平八句,自然清丽,小才不知费多少妆点。(《唐律偶评》)
清·杨逢春:首领笔,言自孤山北贾亭西行起,下五句历写绕湖行处春景,七、八以行不到之湖东结,遥望犹有余情。(《唐诗绎》)

清·胡以梅:何言乎上半首专写湖上?察他口气所重,只在“寺北”、“亭西”、“几处”、“谁家”,见其间佳丽不可胜纪,而初不在“水平”、“云低”、“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之种种布景设色也。何言乎下半首专写春行?察他口气所重,只在“渐欲迷”、“才能没”、“绿杨阴”之一路行来,细细较量春光之浅深,春色之浓淡,而初不在“湖东”、“白沙堤”几个印板上之衬贴字也。要之,轻重既已得宜,风情又复宕漾,最是中唐佳调。谁谓先生之诗近于俗哉!(《唐诗贯珠》)
清·赵臣瑗:何言乎上半首专写湖上?察他口气所重,只在“寺北”、“亭西”、“几处”、“谁家”,见其间佳丽不可胜纪,而初不在“水平”、“云低”、“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之种种布景设色也。何言乎下半首专写春行?察他口气所重,只在“渐欲迷”、“才能没”绿杨阴之一路行来,细细较量春光之浅深,春色之浓淡,而初不在“湖东”、“白沙堤”几个印板上之衬贴字也。要之,轻重既已得宜,风情又复宕漾,最是中唐佳调。谁谓先生之诗近于俗哉!(《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天香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寓情的诗,白居易在杭州时,对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的描写。观察仔细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西湖的春天描绘得生意盎然。首联紧扣主题写湖水。第一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以及周围的环境,比如“楼观参差”景象,给人一种一种动感。第二句写水面与堤岸齐平,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湖面碧波荡漾,描写西湖的动态美。
颔联写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展现出春天勃勃生机的情景。黄莺和燕子都是早春的物象,用黄莺和燕子写早春非常呼应。“谁家”是自设疑问,反映了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联想丰富。

颈联转折写俯察花草,所见鲜花盛开姹紫嫣红,这里用一个“乱”字来形容。由于早春,花草还没有长得那么丰茂,只是随处可见,
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是诗人对眼前的观察、包括欣赏、感受、及其判断,
客观的自然景物,映入诗人眼帘,诗人一会儿就写出了
西湖春行的情景。
“早”“新”“争”“啄”表现莺燕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描写花草的向荣。诗人准确而生动地,把西湖早春的气息传递给读者,读来给人以清新而心旷神怡,尽情享受西湖春日之美。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点评

赞!  发表于 2024-9-12 21:57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11-10 07:04 , Processed in 0.1582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