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1333|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十二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931

主题

1320

帖子

49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19 22:0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业:
作业前先根据本讲的词牌解析,对证修改上周自己对词牌《高阳台》的分析。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高阳台》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补刀需注意的地方: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有无故意扩大原意,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将“虚写”与“实写”混淆,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利用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词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词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表述结论,在诗词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9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6
23#
发表于 2025-4-25 01:12:09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十二讲作业
风荷组29~紫玉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霜叶飞·重九】吴文英
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纵玉勒、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记醉踏南屏,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
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漫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
【语译】:
离别的思绪似轻烟飘忽不定。触动我的心事了,当夕阳的余晖隐没在被霜染红的树林间。将数枝菊花插在半壶清凉的秋水中,阵阵香气还带着西风雨喷洒出来。
纵然有骏马能像轻疾的鸟儿一样飞越,景象如此凄凉,还有谁会登高来这荒台上吊古呢?记得当年醉游南屏山的情景,她手执彩扇清歌,那哀怨的歌喉与寒蝉的悲啼共鸣,而我却酣醉倦梦,几乎忘却了还有为我歌舞的姬人在旁。
对旧时曾历、今又到来的重阳节,我姑且举起酒杯,只是笺纸已蒙灰,笔杆被虫蛀,翻检昔日词稿,忽忽经岁,未能成篇,如今仍懒得将它续完。不觉已弦月斜照,移向东篱,长夜寒冷,秋虫低语。我头上早已是斑斑白发了,那只是因为愁绪太多的缘故。疾风来时,就由它将我的纱帽卷走罢!何必拿着茱萸花仔细看了又看,只要相约明年此日,我们在山峦苍翠的高处再见好了。
【赏析】
此是梦窗节日忆亡姬之作。
“断烟离绪”,起四字情景双起,精炼而形象,笼盖全篇。“断烟”是景,“离绪”是情。“斜阳红隐霜树”,是写重九日间风雨,因风雨,故傍晚还不见斜阳,隐没于霜树之中。凄凉的心情,逢着凄凉的时节,已把满腔情怀初步托出。“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结语“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三句也化用杜诗:
“明年此会知谁健,笑把茱萸仔细看。”,杜诗之意谓今年重九,强乐自宽,但不知明年此会何如耳。
梦窗今年未能登高,但空想明年能有机会。老杜细看茱萸,梦窗虽也看茱萸,着一“谩”字,就自觉无谓。那么明年翠微高处之约,也不过说说而已。
杜甫逢佳节而强作欢笑,梦窗则欲强作欢笑而不能,其无聊、沉痛,实更倍于少陵,这也是时代、身世使然。
吴梅《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序》:“吴词潜气内转,上下映带,有天梯石栈之妙。”,梦窗词脉络贯通,形象完整。上下映带尚是其形象的表面,潜气内转则是其形象的里面;
“天梯石栈”,则说的是梦窗词的大起大落,突接突转,也有潜气在内沟通。这一方面,陈匪石《宋词举》分析极细。
他说:“‘霜树’‘黄花’,就‘传杯’前所见言之;‘蟾影’‘蛩语’,就‘传杯’后所遇言之:皆用实写,而各是一境。‘斜阳’‘雨’‘蛮素’‘翠微’,则均游刃于虚,极虚实相间之妙。‘断阕’与前之咽凉蝉,后之‘残蛩语’, ‘旧节’与前之‘记醉蹋’、后之‘明年’,线索分明,尤见细针密缕。”,
这些都可以说明梦窗词的“上下映带”,脉络贯通。西方文论说“美是杂多和整一的结合”,于梦窗词可以得到印证。
又如戈载《宋七家词选》说梦窗词,“以绵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在这一方面,《宋词举》分析此词说:“即‘隐’字、‘噀’字、‘轻飞’字、‘咽’字、‘转’字、‘冷’字、‘缘’字、‘从卷’字,亦各有意义。其千锤百炼,是炼意,非仅琢句,非沉晦,亦不质实。”
梦窗不但炼字、炼句,而且都能和炼意相结合,这和李商隐诗“藻采组织,而神韵流转,旨趣永长”相同。读梦窗词,不可不注意它的这些艺术特长。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高阳台》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
原玉:
高阳台
风荷35-兔狼
烟柳垂丝,残红满地,凭栏暗锁愁云。杜宇声声,啼痕更染离樽。灞桥渡口斜阳暮,问归期、犹指明春。忍凝眸,碧水东流,白鹭南巡。
当年共赏西窗雨,看兰舟催发,桃叶初新。月映花汀,而今独对黄昏。垂杨不解留人住,纵千丝、难系行尘。剩愁情,付与诗词,寄与鸥群。
读解:
柳丝如烟垂下来,落花满地,我扶着栏杆,心中满是愁云。杜鹃声声叫着,仿佛这叫声感染了离别的酒杯。傍晚,灞桥渡口太阳西斜,想问问你的归期,还得明年春天呢。忍着凝眸看向远方,绿水东流去,白鹭向南方游去。
想当年我们一直共赏西窗外的雨景,看着兰舟出发,桃树刚刚萌出新的叶子,月色映着花洲。可如今只有我自己独对着黄昏。垂杨不解其中滋味,它要留住去远方的人,可是它纵有千丝,也系不住远行的风尘。只剩下满腔的愁绪,把它写下来,写在诗词里,寄给远方的鸥群。
紫玉试评:问好兔狼同学,格律无误。
此阙词通顺易懂,上景下情,情景交融,意脉顺畅,很有词味,是一阙不错的作品。
以下几点与兔狼同学共同商榷:
1、上片第一句“凭栏暗锁愁云”,这个场景应该在小楼或者庭院,而后面“灞桥渡口斜阳暮”,“忍凝眸,碧水东流,白鹭南巡”是在江边渡口,二者应该不在同一场景,距离有点远,跨度有点大,建议再斟酌。
2、下片第一句“当年共赏西窗雨,看兰舟催发,桃叶初新。”是在雨天,雨天看兰舟催发,似乎有点看不清楚,也缺乏诗意。而且后面“月花映汀”,雨天应该看不到月的,不会出现在同一场景,逻辑上不合理,建议再斟酌。
3、下片中“桃叶初新”,雨天桃树的叶子像洗过一样,清新如初,可。“垂杨不解留人住,纵千丝、难系行尘。”很有“剩愁情,付与诗词,寄与鸥群。”很有诗意,富有余味,富有回味。结句很好总结和提升全篇。
以上个见。能力有限,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同学多多谅解!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

帖子

18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2
22#
发表于 2025-4-24 22:46:29 | 只看该作者
词研四第十一讲作业: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高阳台》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

1、        阅读
高阳台 题赵仲穆作陈野云居士山水便面
元•张翥
染黛浮空,凝妆伫远,数峰底事含颦。十样新眉,从他雨抹烟匀。龙绡便面宜歌舞,看亭亭、玉骨冰神。几销魂,翠被余香,锦瑟清尘。
如今归去湖山畔,对一川平野,一片闲云。两两渔舟,相过桂渚兰津。谁将玉斧*明月,柰琼楼、高处无人。忆王孙,芳草江南,暗鴂残春。

白话直译:
远山像用青黛色晕染过一样浮在空中,仿佛精心打扮的女子在凝望远方,几座山峰为啥像皱着眉头发愁?新画的各种眉形,随着烟雨随意涂抹晕染。丝绸扇面上的山水正适合歌舞相伴,看那画中的山水亭亭玉立,像冰肌玉骨的神女般清冷。这景致让人心醉——残留的翠被香气、蒙了灰的锦瑟琴声,都是往日繁华留下的痕迹
如今归隐到湖边山脚下,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平野,天上一朵悠悠的孤云。两三艘渔船轻盈地划过,穿梭在桂花飘香的小洲和兰草芬芳的渡口。是谁用玉斧修整月亮?可惜琼楼玉宇虽美,高处却冷清无人。想起远去的王孙啊,江南的芳草依旧茂盛,杜鹃鸟在暮春里悲啼,春天早就悄悄溜走了。

2、        互评
高阳台•暮春有寄
风荷36~小鼹鼠
弱柳青青,夭桃灼灼,闲游尚远尘暄。零落香魂,东风暗锁春澜。怜春更起伤春意,问啼鹃、谁寄红笺。最疏离,檐角铜铃,眸底清寒。
亭前伫立望霞霭,任凌空紫燕,思绪重翻。约缔同心,梦萦心上眉间。而今又忆当时愿,共相知、浅笑容颜,待来年,花为君开,月为君圆。

白话直译:
柳树耷拉着绿枝条,桃花开得贼红,自己溜达躲开人群。花瓣掉光香味也没了,春风偷偷把春天锁外边儿了。心疼春天反而更难受,冲杜鹃鸟喊:谁能帮我送情书啊? 最扎心的是房檐上铃铛乱晃,眼睛瞅见的全是凉飕飕的天儿。
傻站在亭子前看晚霞,由着燕子满天窜,脑子里跟放电影似的。以前说好要一条心,这事儿在心头翻来覆去磨叽。现在又想起当初发誓,说要互相懂对方,咧嘴笑出大白牙。等明年,让花儿专门为你开,月亮为你圆得溜圆。

简析:问好同学
以暮春残景映孤心,借弱柳夭桃、檐铃眸寒等意象,铺陈避世到坚守的深情;拟人锁春、虚实相生间,完成哀景与希望的诗意对冲。结句"花月为君"掷地有声,于时光回环中托起不渝之志,哀而不伤,深得宋词神髓。就像古代版的朋友圈:表面伤春悲秋,实际是“爷心里有人,但爷不说,爷等明年翻盘”,完美。闲得慌个感,若有疏漏,纯属瞎说。包涵包涵。

点评

第二题,您的点评通俗易懂,观点鲜明,学习了。小鼹鼠诗友的暮春有寄,起拍夭桃灼灼,承句零落香魂,中间缺乏过度。过片思绪重翻,承句梦萦心上眉间,表达有些啰嗦,承句处如果从思绪重翻生发,拓展,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25-4-25 16:31
山水景,订正  发表于 2025-4-25 16:25
问好闲得慌诗友,首先您的第一题翻译简析高阳台,翻译很到位,但缺少词作手法的简析。上片写景,上水景,美女歌舞景,下片感发,出世后的孤独之感。  发表于 2025-4-25 16:24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

帖子

2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6
21#
发表于 2025-4-24 21:03:26 | 只看该作者
风荷01-秋窗雨
一、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译文
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又向谁去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红极一时的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二、试评
高阳台·幕春
文/书香
雨送黄昏,云垂紫陌,残红落尽春寒。漫步长堤,风中独倚斜栏。多情已逐东流去,任杜鹃、啼破空山。最凄然,曾赋梅边,醉舞花间。
韶光暗换朱颜改,怅离襟酒渍。尘满筝弦。自古销魂,争教两处雕鞍?杭城望断灯如雾,又谁怜、袖薄衣宽。对空江,数点愁星,一棹苍澜。
简评:起拍对仗工整,云垂紫陌,云跟烟或雾还是有点差别的吧,云能不能代替云烟我不是太了解,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再就是下片的离襟酒渍,尘满筝弦,句子很好看,但细品关联上弱了一点,还有雕鞍一词,雕鞍一般指马鞍或宝马,如果是古代可以理解,但按现代来说好像用不上哦!还有就是煞尾的一棹苍澜没能理解哦!沧澜”常常被用来形容江河的壮阔、海洋的浩渺,给人一种辽阔而澎湃的感觉,一棹苍澜不是很明白。整首词读起来很是流畅自然,可见作者是有功底的,我也是乱评哦!自愧不如哦!欣赏学习啦!试评说错误怪,向作者学习啦。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5

帖子

59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94
20#
发表于 2025-4-23 22:5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鼹鼠-薇儿 于 2025-4-23 23:24 编辑

古典词研四第十二讲作业:
风荷36~小鼹鼠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南宋•吴文英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译文
一丛丛修长的青葱翠竹,宛如盛妆的少女凝神久久地站立。我穿过竹林来到楼前,把马匹拴在。柳树。登上高楼凭栏远望,清澈的湖水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图。这浓墨淡彩不知出自哪家的手笔,楼前斜行飞翔的大雁,就好象画面上题款的楷书。东风凄凄,仿佛在紧催送夕阳西下,阵阵晚风渗透着凉意,将我们的酒意吹醒消除。我独自一 个人在哀伤感叹,在花前观赏留连还能有多少机会呢,想到我的衰老竟然是这样的迅速。
更令我伤心的时候,并不是在高楼上登临极目远眺,而是在灯前斜倚绣枕,旁边放着熏香铜炉,独自听聆着窗外的雨声潇潇。我害怕游船停泊在堤岸边,怕在清波中看见自已的清瘦的面目。怎能忍受我的辛酸凄楚?飘飞的落花若是飞到西湖的波底,就连水中的鱼儿也会感到忧伤愁若,搅得翠波翻覆。千万不要再到这里来,因为那时无情的春风会把柳絮吹得满天飘舞,点点杨花点点杨花像人的伤心的眼泪一样落满平芜。

互评:
高阳台·暮春   
文/幽兰梦蝶
暗蔼迷空,残英委地,东君欲卷尘沙。红紫犹繁,倚栏自惜芳华。隋堤不绾离人住,漫折枝、愁满天涯。立危楼,烟水空濛,绿遍蒹葭。
年时俊侣携游处,记淡黄柳细,曲陌香奢。屐齿苔痕,归来偏惹惊鸦。东风渐老荼蘼雪,剩何人、独对檐牙。更凄然,乱扑飞花,冷透窗纱。

小鼹鼠简评:韵字格律无误,逐句读来,景物描写的看着有点乱了,红紫和前面的残英矛盾么,倚栏又从景物中突然又惜芳华了,前面的景铺排那么多,突然用人做个结,离人也显突兀,倚栏之后又立危楼,景描上片就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也就是,一件事就没贯彻到底,就换了角度,下片虽然回忆,但是上片的总总,勾起回忆的理由不算充分,最后的结尾尚好。个人品读,多有不周🌹

点评

接上句,比如“屐齿苔痕,归来偏惹惊鸦”,这一意象与前后文所表达的伤春惜时、思念旧侣的情感衔接不够紧密,有些突兀。  发表于 2025-4-27 11:49
东君欲卷尘沙这句有凑句之嫌。  发表于 2025-4-27 11:48
前面几句如残英委地”“烟水空濛”等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但后面意象之间的情感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整体情感的传达不够流畅自然。比如“屐齿苔痕,归来偏惹惊鸦”,这一意象与前后文所表达的伤春惜时、思念旧侣的情   发表于 2025-4-27 11:45
问好两位词友,词友点评的很到位,下面我补充二点我的看法。  发表于 2025-4-27 11:43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6

帖子

3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0
19#
发表于 2025-4-23 20:49:25 | 只看该作者
1高阳台·暗水平桥
蒋春霖
暗水平桥,明霞低浦,霜痕冷阁鱼叉。
才一番寒,微黄却上蒹葭。
瘦腰不恨秋来早,恨秋来、偏在天涯。
更堪伤、十载荷衣,吟鬓苍华。

灯边记得分明语,待梦圆鹊镜、窗倚虫纱。
几日西风,雁归客未还家。
陌头柳色浑难觅,满空江、换了芦花。
又斜阳、过尽西楼,都是昏鸦。

注释

1. 鱼叉:渔叉,代指渔村景象。

2. 瘦腰:化用“沈腰”典故,形容因愁思而消瘦。

3. 鹊镜:刻有鹊形的镜子,代指团圆(古有“鹊飞镜中”喻分离重逢)。

4. 虫纱:指蒙着纱窗(“虫”通“窗”)。

5. 载荷衣:携带衣物,代指漂泊生涯。

译文

暗绿的江水漫过平桥,明丽的晚霞低映河岸,秋霜冷凝,渔叉静静搁置楼阁边。
刚一阵秋风寒冽,蒹葭已染上淡淡微黄。
我不恨秋日早至令身形消瘦,只恨这秋色偏偏在天涯催我漂泊。
更伤心十年漂泊生涯,身携寒衣,鬓发已染霜华。

还记得灯烛旁你清晰的话语:盼着镜圆人聚,共倚纱窗。
几日西风萧瑟,大雁已归,而游子仍未还家。
田间柳色早已凋零难寻,满江遍野,尽是白茫茫的芦花。
又一抹斜阳掠过西楼,只剩漫天昏鸦盘旋啼鸣。

赏析
词写游子秋日漂泊之愁,兼怀故乡亲人。通过“寒”“霜”“芦花”“昏鸦”等意象,营造萧瑟孤寂氛围,抒发十年漂泊的沧桑感、对团聚的渴盼,以及时光流逝的悲慨。
2互评
闲雲
高阳台
殢雨囚春,煎心度日,登楼不耐春寒。馈岁今宵,看花带泪尤怜。天公不识离人苦,教鸳鸯、天上人间。这闲愁、瘦了青衫,老了容颜。
当年艳说承平事,记灯棚花市,密约楼前。后会无年,莺声啼遍春山。风花过眼都成恨,念何时、芳讯重传。叹而今、怕见鸳鸯,怕听啼鹃。
点评:这首高阳台意境凄婉,情感深挚。
馈岁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馈赠礼物,与后边看花,杜鹃的春景时间不太一致。
“殢雨囚春”雨非润泽,反成禁锢之囚,春景化作牢笼,暗喻心境如困兽,难寻生机。
“鸳鸯天上人间”是传统美好意象被撕裂,用“天上人间”的永隔,写尽离散的荒诞与宿命感,全无温情可言。
“瘦了青衫,老了容颜”:以身体的枯槁外化愁绪的重量,看似直白,却让时光催人的苍凉感扑面而来。
上阕写当下“煎心度日”“带泪看花”的煎熬,下阕突转至“当年艳说承平事”的回忆:灯棚花市的热闹、楼前密约的温热,皆成“后会无年”的反讽。昔日“艳说”有多鲜活,今日“莺声啼遍春山”的空寂就有多刺耳,美好回忆沦为现实的凌迟之刃,“风花过眼都成恨”道尽希望碎成余烬的绝望。
“怕见鸳鸯,怕听啼鹃”的闭环中:前者惧见他人圆满,后者怕闻哀鸣催愁,双重“怕”字如枷锁,既暴露内心创伤的未愈,也暗含拒绝救赎的固执。“念何时、芳讯重传”的无解之问里,只剩对离散的反复咀嚼。

点评

重复词用的太多,有凑句之嫌。  发表于 2025-4-27 11:37
整首词主要围绕离人愁绪展开,反复强调愁情,虽然情感真挚,但缺乏一些情感的起伏和变化,读起来可能会让人感觉有些单调。特别是下阙说承平事没有描写细致,简单带过,让读者体会不了情感。  发表于 2025-4-27 11:36
上面词友已经说了很多好的,我就提出点我自己的看法吧。  发表于 2025-4-27 11:33
问好两位词友,点评词友只是把词诠释一下,没有提出问题。  发表于 2025-4-27 11:25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0

帖子

6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9
18#
发表于 2025-4-23 20:30:42 | 只看该作者
词研四期作业
丰荷_闲云
诗词赏析
小重山.元好问
酒冷灯青夜不眠。寸肠千万缕,两相牵。鸳鸯秋雨半池莲。分飞苦,红泪晓风前。
天远雁翩翩。雁来人北去,远如天。安排心事待明年。无情月,看待几时圆!

文学赏析
起调写他们的不眠之夜,而以“酒冷”、“灯青”烘托其内心的悲凉和长夜的难耐。“冷”的酒,“青”的灯,“不眠”的夜,这便是他们通宵达旦的生活内容。这里的“酒”,显然是饯别酒。有酒而“冷”,看来停杯不饮,搁置已久。而青灯犹在,可见主人公确实是“夜不眠”了。由“酒冷”亦可见夜之深。紧接着,作者以“寸肠”两句推出一对情肠牵惹、愁苦悲伤的恋人。词的指事抒情,趋于明朗,读者始之“酒冷”云云,正是他们在离别前夕内心极度痛苦的物象反映。由此益知起句用笔在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方面,极见词人匠心独运之妙,恋人的全部情绪,都已总摄在起句之中,这首词的摇曳多姿之妙,起首便露端倪。上片后三句,是写这对恋人的分别,时间已是次日清晨。这一层,作者用笔,仍然是从罗列物象开始:用“鸳鸯”、“秋雨”、“半池莲”三种足以使人触景生情的物象,进一步为恋人的离别写照。鸳鸯、秋雨、半池莲都同是在池塘中。秋雨入池,池莲带雨,若含红泪,为鸳鸯分飞而苦。“红泪晓风前”是风雨中池莲姿态,滴雨摇风,可怜又可爱,以象征送别的女主人公。由物象衬意象,而且是一衬再衬,主客相形,虚实相宣,正面神采由此倍增。从这里,读者再次领略了这首词“摇曳多姿”的妙处。
下片录上片结句“分飞苦,红泪晓风前”的意脉,写女主人公目送恋人远去,并默默地预卜团圆之期。晓风之中,恋人北去,天高地远;而北雁南来,显然是深秋了。在这里,作者用“雁来人北去”这样一对形象意念上有悖于自然之理的矛盾,再次渲染离别时的悲凉气氛。下片的前三句,只是写了“雁来人北去”的事实,但这三句在排列上,由雁而人,由雁的渐近到人的渐远,层层具体,逐句加深,极见层次。最后三句,别出新意,由眼前的分离而转写盼望团圆之期。这是此词摇曳多姿的最后一现。在封建社会里,往往是由于徭役、谋生等等原因,离乡背井,而又往往是生离如同死别。自然,这种离别是悲凉的。但此词却又不止于悲凉,而是及时地深入一层,转入期待。期待无定,转而为幽恨,故结句云:“无情月,看待几时圆!”月圆即人圆,其盼望月圆亦即盼望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自然就跃然于字里行间了。
这首词,在取材,主题方面,虽然没有突破男女离别相思之类传统题材的樊篱,但在结构艺术上,宾主虚实,渲染映衬,摇曳多姿,一往情深,表现了一位大词人题材、风格的多样性。

高阳台小词·暮春
风荷13/墨玄枫
絮影黏天,莺声老树,东风暗换年光。燕蹴残红,秋千影里斜阳。荼蘼开尽春将去,任飘蓬、落满空廊。最堪伤,一径苔深,几处香藏。
浮生惯作天涯客,算归期未有,心事苍茫。杜宇催归,声声啼破离肠。明朝酒醒萍踪远,剩些些、梦底花黄。怕重来,门掩黄昏,月冷西窗。

试评
问好同学:小词流畅,用语婉约,词句清丽,这是一首借春景感怀思乡的作品,也感叹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伤感情怀,还有对孤独的一种无奈。
上片是借景引申,首句对句也不错,遗憾的是未句“几处香藏”没有起到收束和引申的效果,
下片抒情感发,个别句意没有起到最佳效果,点染不到位,有凑韵之嫌。
本人才疏学浅评不到之处见谅。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2

帖子

14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92
17#
发表于 2025-4-23 20:30:11 | 只看该作者
风荷水木生作业
高阳台·柳絮
阿杏
雪影辞枝,霜绒舞径,籍风自拟飞花。喜趁斜阳,穷追一缕春华。沾衣暗共离人恨,倩游丝、系住灵槎。最销魂,点染青丝,困殆窗纱。
身如萍叶凭何主,纵余生可待,归梦难赊。倦影徘徊,争知将堕谁家。空伤不尽飘零苦,误几番、月淡风斜。剩苍凉,渡口波浮,陌上烟遮。
翻译:
洁白如雪的柳絮辞别枝头,似霜般轻柔的绒毛在小路上飘舞,借着风势把自己当作那漫天飞舞的春花。它们满心欢喜地趁着傍晚的阳光,拼命追逐着那一抹春天的芳华。柳絮沾上衣襟,暗暗地承载着离人的愁绪,盼望着那细细的游丝,能够系住远行的仙舟。最令人黯然神伤的是,柳絮飘落在青丝上,又黏附在窗纱上,仿佛困倦不堪的样子。

柳絮就如同浮萍的叶子一样,又能由谁来主宰它的命运呢?纵然未来的时光还可期待,可归家的梦想却难以实现。它那疲惫的身影在空中徘徊,又怎会知道自己最终会飘落在哪户人家。徒然地感伤那无尽的飘零之苦,疏忽那月淡风斜的美好夜晚。只留下一片苍凉的景象,在渡口处水波翻涌,在小路上烟雾弥漫,遮蔽了前路。

乱点评,这首词语言优美空灵,基本没有游离主题外的句子。点赞。
简单分析一下
雪影辞枝,霜绒舞径,籍风自拟飞花。首拍写形,主角出场,只是表形用词有点多。
喜趁斜阳,穷追一缕春华。这句喜字跟穷追感觉有点不搭。跟下片缺一个过渡。
沾衣暗共离人恨,倩游丝、系住灵槎。从喜到恨情绪转换有点快。
最销魂,点染青丝,困殆窗纱。准备过片困殆窗纱无据无着。
身如萍叶凭何主,纵余生可待,归梦难赊。萍叶用的有点实。
倦影徘徊,争知将堕谁家。这两句应该跟准备过片是有矛盾的。
空伤不尽飘零苦,误几番、月淡风斜。下片写飘零有点多。词脉延展就差点。
剩苍凉,渡口波浮,陌上烟遮。上拍写虚,煞尾转实关联度不好。

点评

  水木生词友的评析,很好,抓到了点,我只作些补通。中长调的创作很难,难在铺叙。由于篇幅长字数多,创作时总有些力不从心,词穷句短的感觉。  发表于 2025-5-9 21:28
再就是铺叙的意象与主题尽量贴近,不然就会有散漫的感觉。这阙词的主体意象是柳絮,一般难写出新意,要想不入窠臼,就要有自己独到的情感体验。  发表于 2025-5-9 21:27
有些词语,看似生动漂亮,实则不能推敲,如雪影,霜绒。【喜趁斜阳,穷追一缕春华。沾衣暗共离人恨】,不在一条情感线上。  发表于 2025-5-9 21:27
过片【身如萍叶凭何主】,把主题带偏了,更【虚空飘渺凭何主】,也许好些。这阙创作,表情达意的言辞若进一步加工润色,将是一篇好的作品。  发表于 2025-5-9 21:27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9

帖子

2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2
16#
发表于 2025-4-23 17:49: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1.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宋/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翻译
我已经很衰老了。惆怅平生一起交游的朋友,如今已七零八落,还剩下几个呢!我白白地生出了三千丈的白发,对人间万事也只能一笑了之。问问什么东西能让我高兴?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料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的吧。我的情致和青山的风貌,大致相似。
我在东窗下自斟自饮,不禁想起陶渊明,当他写完《停云》诗的时候,大概也是这种风味吧。江南那些沉醉于追逐功名的人,又怎么能懂得饮酒的妙趣呢?我回头仰望天空,大声呼叫,只见云飞风起。我不遗憾没能见到古人,只遗憾古人没能见到我的疏狂傲气。了解我的,大概只有那几个朋友吧。

简析
这首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当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已四年。上片起句用《论语》典故,慨叹自己壮志难酬、故交零落。“白发”数句写自己徒伤老大,“我见青山”两句是全篇警策,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表达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下片连用典故,先以陶渊明自况,讽刺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后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表现出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全词抒发了词人落职后的寂寞心情和对时局的深刻怨愤,大量化用典故却无堆砌之感,生动贴切地传达出词人的复杂感情。

2.高阳台.暮春
风荷22/清心
片片飞花,濛濛舞絮,漫天若雪盈眸。辗转飘零,不知何处停留。晓莺声息愁春去,怨韶华、似水匆流。倚栏望、无赖东风,还正悠悠。
几多惆怅心头涌,叹芳菲已歇,景色皆休。桃李成蹊,难见赏客如绸。飞燕未解春光暮,绕庭台、衔絮归楼。对斜阳、起舞翩然,犹自啾啾。

简评
这首《高阳台·暮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暮春景象,情感表达真挚动人,颇具可圈可点之处。词人善用“飞花”“舞絮”“晓莺”等意象,生动描绘出暮春时节万物飘零的画面,“漫天若雪盈眸”“辗转飘零”等句将春逝的凄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的共鸣;“倚栏望”“心头涌”等词直白地抒发了伤春惆怅之情,情感铺陈自然流畅。然而,作品在立意与表达上稍显局限。词中多为传统伤春悲秋的常见意象与情感,缺乏新意与深度,未能跳出古典诗词的窠臼;部分词句如“无赖东风,还正悠悠”“飞燕未解春光暮”等用语稍显直白浅露,在炼字琢句与意境营造的精巧度上,与经典词作相比尚有提升空间,未能实现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交融 。

点评

墨玄枫词友的评析,很好,这里我只作一些补充。首先《暮春》这个词题就选得不错,它的意象包涵宽广,不像诸如:桃花,柳絮,梨花……这些具指物。  发表于 2025-5-9 21:26
像这些咏物词,局限性很大,需很多的情感词语去扩充篇幅,这些咏物诗词写小令可能好些。但是,意象宽广,也会产生一个弊端,这就是物象(意象)罗列。  发表于 2025-5-9 21:25
    这阙词创作,亦景亦情,亦情亦景,情景交融,没有先景后情或先情  后景的固守模式。另外【难见赏客如绸】【绸】字不妥,应【稠】。  发表于 2025-5-9 21:25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

帖子

2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4
15#
发表于 2025-4-23 16:22:48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期第12讲作业:
风荷组16-书香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高阳台·落梅》-吴文英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寿阳空理愁鸾镜,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离魂难倩招清此,梦缟衣、解佩溪边。最愁人,啼鸟清明,叶底青圆。

翻译:
梅花像宫女的粉饰剥落痕迹,又像仙女飘落的影子,在水边绽放。古石掩埋着梅花的清香,像美人的玉骨化作金沙。我不怨恨南楼吹来的笛声,只恨清晨的风将梅花吹向了千里之外的关山。梅花半已凋零,黄昏的庭院,月光罩着冷冷的栏杆。
寿阳对着鸾镜梳理愁绪,问谁能用玉髓修理花瓣上的瘢痕。细雨中大雁归来,孤山弥漫着无尽春寒。梅花的离魂难以招来,只能在梦中见到素衣仙子,在溪边解下玉佩相赠。让人愁闷的是,清明时节鸟儿清啼,绿叶底下已经结出了圆圆的青梅。

简析:
这首词围绕“落梅”展开,借梅抒情,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和身世飘零之悲痛。
词人运用饱满的意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梅花的形态,更将梅花的飘落与美人的尸骨相联系,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哀伤的氛围。词中情景交融,通过描写黄昏庭院中半凋零的梅花和清冷的月光,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冷。

2.互评:
高阳台•暮春
闲得慌
粼浪沉霞,涔云叠翠,瘦葩零蕊消磨。山色余青,时光老去春波。桃红柳绿行经处,剩几双,燕子巡梭。逐东风,开谢人间,画梦南柯。
斜晖照水啼莺倦,看烟涛起落,次第流过。四月飞花,林塘弄影婆娑。三分尘土繁华尽,笑参差、无赖蹉跎。便吟狂,纵酒赊春,那又如何。

老师好!
译: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晚霞,浓云堆积如翠色层叠。残花瘦弱,零落成泥,被时光消磨殆尽。青山尚存余绿,但春水已随岁月老去。昔日桃红柳绿的繁华处,如今只剩零星燕子穿梭。百花随东风开谢,人间盛景如南柯一梦。

夕阳斜照水面,莺声疲倦,烟波浩渺,起起落落,似时光不可挽留。四月飞花飘零,林间池塘倒影摇曳。繁华终归尘土,笑对人生坎坷、无奈蹉跎。即使狂歌纵酒,向春天赊取片刻欢愉,又能如何?

简评:格律正确,1-2句对偶不错!上景下情,以暮春之衰写人生之叹,情景交融,语言比较精炼。鸡蛋里挑一下骨头吧;无赖蹉跎稍显晦涩,结句力度也可强化,有点直白。用景结余味或更深长。个别字在打磨一下就更好了。



点评

问好诗友!瘦葩零蕊,似和桃红柳绿有悖。余青不恰。然整体性强,词味浓郁。  发表于 2025-4-24 12:56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7-6 12:25 , Processed in 0.14160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