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1052|回复: 7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十八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920

主题

1308

帖子

492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7 21:5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业前先根据本讲的词牌解析,对证修改上周自己对词牌《六幺令》的分析。有条件阔以再作一首。
作业: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六幺令》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补刀需注意的地方: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有无故意扩大原意,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将“虚写”与“实写”混淆,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利用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词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词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表述结论,在诗词中找不到左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6

帖子

5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2
24#
发表于 2025-6-17 10:49:24 | 只看该作者
紫玉学词 发表于 2025-6-13 19:12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十八讲作业风荷组29号~紫玉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满庭芳 ...

否则,在上片大段的背景下,“忠魂千古,化作清风伴堤渚”,这样的结句总觉得有些隔或者弱了些。

写错了位置,求删除。写错了位置,求删除。写错了位置,求删除。

点评

通品全篇,是一阙较成功的词作,作者以端午节为切入点,通过对节日景象的描写和对屈原的怀念,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发表于 2025-6-19 18:15
但在个别语句上,如“欲语还同水中鲤”,虽然形象新颖,但稍显晦涩,在情感的抒发方面,如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时,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描写,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发表于 2025-6-19 18:15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

帖子

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0
23#
发表于 2025-6-15 17:1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妮妮 于 2025-6-15 17:14 编辑

妮妮18讲作业
二  以端午为背景试填一首
六幺令   由端午展开的联想

新境界

流年相约,五月迎佳节。水边艾草青翠,户户皆来折。更有南风解意,香气都层叠。糯甜愉贴。其中滋味,应与江中小鱼说。

转瞬千年犹过,屈子尝逃脱。向是岁岁今朝,纪念不曾夺。传统名添四大,青史留书页。 一时槃涅。几曾离去,谁道居然没分别。
点评:
格律方面:自检格律
本词围绕端午展开联想,将端午的习俗与对屈原的纪念相结合,主题明确。词中传达出对传统节日以及历史人物的情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

整体语言较为平实、质朴,用词简洁明了,能让读者较容易理解。
如:水边艾草青翠,户户皆来折:,更有南风解意,香气都层叠,的语句,描绘出端午时节的景象。
但虽然提到了端午的艾草等典型意象,但在对意象的运用和深化上不够到位。可以进一步挖掘意象背后和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关联,使作品更加丰富饱满。
还有逻辑和连贯性:在上下阕的衔接以及内容的逻辑推进上有些不够紧密流畅。如转瞬千年犹过,屈子尝逃脱这句,屈子尝逃脱,表意比较模糊,与上下文的关联性和逻辑性不强,使得整体的情感脉络不够清晰。
情感表达相对较为平淡,没有特别强烈独特的情感冲击。

修改供参考
六幺令  端午怀思
新境界
岁逢重午,佳节如期至。艾蒲遍插门巷,翠影摇风细。且喜薰风解意,馥郁香凝砌。粽甜如醴。灵均遥念,欲语还同水中鲤。

叹惜千年过往,浩气长天际。每到此际情浓,敬意无从逝。华夏传承厚礼,史册留芳字。壮怀难已 。英魂安在,化作清辉照尘世 。

可以增加更多与端午相关的意象,如龙舟竞渡、五彩丝线等,并且深入挖掘这些意象与屈原精神、端午文化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描写龙舟竞渡时,可以将其与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民众对他的追思联系起来,使词作更具文化深度。
梳理上下阕的逻辑关系,使语句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流畅。对表意模糊的语句进行修改,让情感脉络更加清晰。像修改后的叹惜千年过往,浩气长天际。每到此际情浓,敬意无从逝,时间与情感的层层推进,使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更加连贯且易于理解。
运用更具感染力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强化情感,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端午、对屈原的深厚情感。例如“壮怀难已 。英魂安在,化作清辉照尘世”,通过这样的语句,提升情感的强度和独特性,使词作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
  对词牌《六幺令》分析


上周对词牌《六幺令》的分析可能存在一些不准确或不全面的地方,以下根据词牌解析进行修正:


1. 词牌起源:《六幺令》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其名来源有说法认为与大曲《绿腰》有关,“六幺”可能是“绿腰”的音转。
2. 格律特点
    句数与字数:双调,不同体式字数略有差异,常见的一体为九十四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
    押韵规则:全篇押仄韵,韵脚分布较为规律,填词时需严格按照规定位置押韵,以保证音韵和谐。
    平仄规律:每句的平仄有严格要求,通过对不同古人词作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基本格律。例如,以柳永词“淡烟残照”为例,首句“淡烟残照”为“仄平平仄”。在具体填词时,需严格遵循平仄规则,以使词作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3. 风格特点:从众多古人以《六幺令》填写的词作来看,其风格多样,既可以表达婉约细腻的情感,如男女之情、身世之感等;也可用于描绘壮阔的场景、抒发豪迈的情怀。具体风格的呈现与词人的用词、意象选择以及情感表达紧密相关。


《六幺令·重过西湖》  (宋)尹焕
凝云冱晓,正雾横平野,寒未收积。鹤氅仙翁,健笔赋春雪。梅花消息动了,隔夜疏香发。倚栏干、暮云凝处,数峰清瘦出天骨。


回首旧曾游地,但山川、空自暮云凝碧。画桥锁深翠,烟水涨溪谷。重来已难寻旧景,问讯当时竹。感怀千缕,吟风鬓影,点检衣巾叹陈迹。


白话
浓重的阴云冻结了清晨,雾气在平野上弥漫横铺,寒冷还未消散。穿着鹤氅的仙翁,以雄健的笔触描绘春雪。梅花传递出开放的消息,隔夜就有清幽的香气散发出来。倚靠在栏杆上,在暮云凝聚之处,几座山峰清瘦地突显,仿佛天生就有不凡的风骨。


回首过去曾经游玩的地方,只见山川依旧,徒然地在暮云下一片凝碧。画桥被深深的翠色环绕,烟水涨满了溪谷。再次来到这里,旧时的景致已难以寻觅,向当时的竹子询问情况。心中涌起千般感慨,在风中吟咏,看着鬓发的影子,检点衣巾,不禁为过去的陈迹而叹息。


简析
这首词是尹焕重游西湖时所作。上阕描绘西湖冬日清晨的景色,开篇“凝云冱晓,正雾横平野,寒未收积”,营造出寒冷、凝重的氛围。“鹤氅仙翁,健笔赋春雪”,通过想象中的人物形象,增添了画面的浪漫色彩。“梅花消息动了,隔夜疏香发”,以梅花初放的清幽香气,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一丝生机。“倚栏干、暮云凝处,数峰清瘦出天骨”,描绘出在暮云映衬下,山峰清瘦不凡的姿态,展现出西湖山水的独特韵味。


下阕转入对往昔的回忆与感慨。“回首旧曾游地,但山川、空自暮云凝碧”,表达出时光流逝,旧景虽在却物是人非的惆怅。“画桥锁深翠,烟水涨溪谷”,进一步描绘眼前景色,暗示岁月变迁。“重来已难寻旧景,问讯当时竹”,直接抒发重游时旧景难觅的失落。最后“感怀千缕,吟风鬓影,点检衣巾叹陈迹”,通过对自身状态的描写,将内心深处的感怀之情推向高潮,感慨岁月留下的痕迹,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无奈。整首词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点评

       此阙词用词精准、优美,富有诗意。采取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结构。上阕通过对端午节日景象的描写,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做铺垫。  发表于 2025-6-19 18:18
下阕则由景入情,从对节日的描写自然地过渡到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使整首词的情感层层递进。  发表于 2025-6-19 18:18
但在个别语句上,如“欲语还同水中鲤”,虽然形象新颖,但稍显晦涩,在情感的抒发方面,如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时,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描写,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发表于 2025-6-19 18:17
下阕则由景入情,从对节日的描写自然地过渡到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使整首词的情感层层递进。  发表于 2025-6-19 18:16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8

帖子

2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8
22#
发表于 2025-6-13 19:31: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1.《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头戴华美头巾,身穿貂皮猎装,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酬谢全城百姓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酒兴正浓,胸怀更加开阔,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定当拉开雕弓如满月,朝着西北方,射向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赏析】上阕铺陈出猎的盛大场面,“左牵黄,右擎苍”等细节尽显豪迈气势,以“亲射虎,看孙郎”自比孙权,展现壮志豪情。 下阕由叙事转抒情,“鬓微霜,又何妨”直抒胸臆,借“持节云中”典故,以魏尚自喻,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射天狼”则直截了当表达抗敌报国的决心。
突破宋词婉约传统,用词刚健,画面壮阔,开豪放词先声。以孙权、冯唐、天狼星(代指西夏)等典故,含蓄却强烈地表达政治理想。从出猎的激昂,到感怀身世的旷达,再到报国的急切,层次分明,情感充沛。

2.六幺令屈子复归
风荷12/水木生
楚魂归处,惊目人间异。轩窗广厦林立,巷陌繁花地。超市琳琅物满,店铺欢声沸。岁丰时利。三餐丰裕,老少同欢笑声脆。
远看星河宏渺,火箭凌霄际。航母蹈海巡洋,战舰惊魑魅。北斗高悬碧宇,国器彰奇势。九州雄起。梦今得见,盛世如吾宿心寄。

【简评】这首《六幺令屈子复归》以屈原“复归”视角展现当今盛世,构思新颖,立意积极。上阕通过“轩窗广厦”“繁花”“超市琳琅”等具象描写,生动勾勒出繁荣富足的市井生活,“老少同欢”传递出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氛围;下阕以“火箭凌霄”“航母蹈海”“北斗高悬”等意象,展现我国科技与军事的强大实力,情感真挚地表达了对国家崛起的自豪。但词作也存在明显不足,部分表述稍显直白,如“国器彰奇势”等语句流于口号化,缺乏含蓄蕴藉之美;在格律上,部分平仄对仗不够严谨,影响了词体韵律的和谐感,若能在炼字琢句与格律规范上进一步打磨,词作艺术水准将更上层楼 。

点评

这阙词有创意,角度新颖,以屈公之魂归来目睹人间巨变作为切入点,宛如搭建起一座跨越千年的桥梁,实现了古今奇妙的对话。  发表于 2025-6-19 18:14
屈公作为爱国与理想的象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一位穿越者,带着千年前的记忆与期盼,重新俯瞰今朝之华夏大地。  发表于 2025-6-19 18:13
上阕描绘了如今人间的繁华景象,下阕则展现了我国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伟大成就,通过这种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强大。  发表于 2025-6-19 18:13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2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0
21#
发表于 2025-6-13 19:12:5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十八讲作业
风荷组29号~紫玉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满庭芳·三十三年】苏轼(1083年)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赏析】
元丰六年(1083)五月,苏轼在黄州其友人陈慥报荆南庄田。时“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因送陈慥去江南,过黄州访东坡,东坡故有此作。
陈慥,宋眉州青神人,字季常,号龙丘居士。陈希亮子。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使酒好剑,尝与苏轼论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年遁于光、黄间,不与世相闻。因所戴帽方耸而高,人称“方山子”。东坡至黄,季常数从之游。而作者对王长官,则是素闻其名,可谓神交已久,以前却无缘得见。因而此词虽涉三人交游,较多的篇幅却是写作者与这位王先生倾盖如故之情怀的。
全词大致可分三层。
上片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的形象。
首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即发语惊人,盖“三十三年”于人生固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对于长江大河却不算什么。
而词人竟说:“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这里隐含有作者对仕途风波的感喟:大浪淘沙,销磨了多少人物,唯有不恋宦情如王先生者得以长存,岂不可慨!措语之妙,都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则将人神化了。
与作者《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二句同味。王长官弃官不做达三十余年之久,其事虽不可得而详,但可见是不慕荣利之辈。从黄人尊称之为“王先生”看,他在为官期间也是为人爱戴的。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即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霜干苦难双” 的意思是:(王长官)如经霜的桧树树干,其孤高品格难以有第二株与之相比。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强调“古县”历史悠久,则意味地灵人杰。“云溪”“竹坞”“松窗”描绘其居处极幽,颇具隐逸情趣。“闻道”二字则见慕名之久,与相见恨晚之意。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此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也。语中既含幸会之意,又因王先生而归美陈季常。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为第二层,写三人会饮。
“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承上片歇拍王、陈来访,却转入景语。既见当日气候景色,又照应前文“云溪上、竹坞松窗”的写照,暗示出这次遇合不同于俗人聚首。“烟盖云幢”,以车盖、幢帷形容树林。自然意象与人的气质搭成一种象征关系。
造访者固属奇杰,而主人也非俗士,酒逢知己千杯少,故云“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一饮空缸”也就是干杯,但含有多少豪情!
兴酣之际,也不免回顾人生遭际,抚事生哀,“居士先生老矣”,这是作者自叹。虽叹老,却无嗟卑之意。
“真梦里、相对残釭”二句翻用杜诗《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言外见三人相饮谈笑至夜深,彼此相契之深。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末三句为最后一层,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相见得迟,归去何疾。既幸有此遇,又不免杂着爽然若失之感。
全词将叙事、写人、写景、抒情打成一片,景为人设。所叙乃会友之快事,所写乃一方之奇人,所抒乃旷达之情感。与一般的描写离合情怀不同。
在用笔上较恣肆,往往几句叙一意,而语具多义,故又耐人咀含。所用韵部,亦属洪亮,与词情悉称。故郑文焯谓其“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 “不事雕凿,字字苍寒,如空岩霜干,天风吹堕颇黎地上,铿然作碎玉声”。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六幺令》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原玉:
六幺令·端午
文/妮妮
艾蒲香绕,佳节逢端午。龙舟竞渡江面,击鼓声如怒。五彩丝缠玉腕,角黍盈盘贮。雄黄新煮。儿童嬉笑,巷陌争看画船渡。
意想灵均当日,浩叹离骚赋。心系家国兴亡,志烈难倾诉。谗佞奸邪蔽目,正道多迟暮。汨罗沉处。忠魂千古,化作清风伴堤渚。
读解:
艾叶和蒲草的香气环绕,又到了端午佳节。龙舟在满面上比赛,击鼓声如怒吼一般。五彩的丝线缠在手腕上,粽子摆满了盘子。新煮好了雄黄酒。孩子们嬉笑着,大街小巷飞跑,争着看画船飞渡。
遥想当年屈原,深深的慨叹,写下了离骚。心系家国的兴亡,壮志激烈却无处倾诉。国家被
谗佞奸邪遮住了双眼,正义已日落西山没落。汩罗屈子沉江的地方,千古忠魂,作作清风守护在江畔。
紫玉试评:问好妮妮同学,格律无误。
此阙词通顺易懂,上景下情,情景交融,意脉顺畅,很有词味,是一阙不错的作品。
以下几点与妮妮同学共同商榷:
1、下片第一句“意想灵均当日,浩叹离骚赋。”,这个意思可以理解,但是“浩叹离骚赋。”表达杂糅,建议再斟酌。
以上个见。能力有限,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同学多多谅解!

点评

否则,在上片大段的背景下,“忠魂千古,化作清风伴堤渚”,这样的结句总觉得有些隔或者弱了些。  发表于 2025-6-17 10:50
结合上片的国泰民安之意,对比感发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25-6-17 10:46
第二题,您对妮妮诗友这首词的解析,我都很赞同。上片把端午节的景描写得很阔大,远景有江上的,近景有玉腕、盘子上的,另外还有巷陌争看景,整体国泰民安之景。下片感叹,由屈原典故感发,如果在结尾处,结合  发表于 2025-6-17 10:46
问好紫玉诗友,您的第一题赏析苏轼的满庭芳,很详细,字词句的解析,整体布局的解析,创作背景的解读,等,都很到位,学习了  发表于 2025-6-17 10:28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

帖子

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8
20#
发表于 2025-6-13 18:1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独钓寒江雪 于 2025-6-13 18:21 编辑

风荷27-独钓寒江雪

试解:
诉衷情令 北宋 ·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
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
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这首诉衷情令,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在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 ,曲传离思别意 ,景与情谐,物与人合 ,宛转含蓄 ,情致缠绵。上片起笔绘出一幅如画春景。在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在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词意陡生顿挫。面对烂漫春光,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意趣索寞。
词中香阁女子所以对春色视而不见,恹恹无绪,黯黯思睡,听到莺声却生恼恨,实际是因春感怀,睹景伤情。莺声惊睡,也许还惊破了好梦。
下片“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为人物描写。眉叶、舞腰,既是咏柳,也是写人,杨柳枝叶的纤细袅娜。“宿妆”,隔夜未整的残妆。词里的“宿妆成”,是指香阁浓睡的女子醒来,妆未动。
结拍“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三句正面点示题旨。“一春芳意”与“ 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
这三句意思是 :柳芽茁长的春意,萦拂柳条的春风,以及柳枝上的莺啼,柳树间的烟锁,无不牵系着闺中人的情思 。“牵系”二字,切柳丝。全篇明以柳起,暗以柳结,中间所及,关涉到柳,联想古诗词中常用的柳的内涵自知“人情”为何。
全词在着意描写浓春烟景中,巧妙地将杨柳的丝缕和人物的纷乱心绪牵连绾合,衬写出香闺女子的春怨,情景交融,别具风情。


试评:
风荷组16-书香
菖蒲欲老,争与柴门著。匆匆又逢重午,鬓雪添萧索。记得当年此际,彩缕缠香萼。榴花如灼。龙舟竞处,浪溅罗衣笑相谑。  
数载光阴飞逝,人事都成各。空对浊酒黄昏,夙愿更谁托。唯有梁间燕语,宛转浑如昨。梦随花落。醒来还见,新月依稀探檐角。
试评:
小词跌宕起伏,情节婉转。菖蒲欲老,匆匆就稍显匆匆了些。鬓雪,萧索,则暗示或埋伏笔于前。记得句,于时空处转到曾经,往事如此轻松惬意。
过片一转,物是人非,唯醉消愁。夙愿来得模糊些。尾句又转,希望仍在,情绪好转。鬓雪,与萧索可留其一以求简。人事都成各。有句:人成各,今非昨,…雨送黄昏花易落…。唐婉雨送黄昏,作者酒对黄昏,一辙也。唯有句,与上片欢乐情景可琢。

点评

匆匆二字的引入,在前面没有铺垫,略突兀。后面的夙愿,如果在当年至龙舟句有交代,就会更顺一些。其他整体布局不错,时空转换,情景交融,都做的很好。  发表于 2025-6-17 10:25
第二题,点评书香诗友的这首词,您的基本观点我都赞同。起拍的菖蒲欲老,是说菖蒲快成熟了,但后面“争与柴门著”这句意思我没看懂,快成熟的菖蒲与柴门什么关系?位置临近?争与?或者怎与?都费解。匆匆二字的  发表于 2025-6-17 10:21
问好独钓寒江雪诗友,第一题解析晏殊的诉衷情令,很详细,也很到位。学习了  发表于 2025-6-17 10:12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主题

489

帖子

1642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642
19#
发表于 2025-6-13 17:55:3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第18讲作业
风荷02-小溪
1、《六幺令》是宋代流行的词牌名,词风婉约细腻,多用于描写闺情或抒发缠绵悱恻之情,此词牌源于唐代琵琶曲,别名《绿腰》《乐世》《录要》,因曲拍“无过六字”得名“六幺”。王灼《碧鸡漫志》载其“或云乐工录曲中要点,故称《录要》”。
格律正体为双调九十四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以柳永《澹烟残照》为代表)。变体较多,如贺铸词多押三韵,辛弃疾词句读变化,但均以音节繁急、婉转为特点。《六幺令》以音节宛转、句式灵活为特点,适合表现细腻情感。

2、六幺令
碧烟萦户,蒲剑当门列。檐前风铃摇影,香艾凝芳洁。记汨罗江旧事,佩结湘娥月。素心千叠。红丝系处,似有仙人踏歌彻。
长是端阳时节,独抱冰魂冽。谁把一缕丝愁,吹作琼箫咽。漫道原公去后,遗韵终难绝,暗香犹烈。黄昏院落,如伴榴花照深缬。

小溪试评:上片主要描述是端午时的场景,蒲草,香艾,把过端午节当天的氛围表达的淋漓尽致,为下片做好铺垫。下片是回想屈子沉江,冰魂独抱,感慨万千,过片做了时间转换很到位,整首对听觉视觉,以及回想都无任何问题,章法布局得当,整首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诗词功底不错,学习了!个人意见,说错勿怪

点评

建议再推敲脉络布局。个见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25-6-17 20:12
上半阕第三韵前半句的断句需要注意一下。从词意来看,上半阕是用了“娥皇女英”的典故么?那下半阕引到或者对比写自身的情感可好?屈公自是千古绝唱,但毕竟隔的太遥远,写朴素的情感也能很好看的哦。  发表于 2025-6-17 20:09
夕颜拙评:师友写的很好,点评的师友评语很精彩。  发表于 2025-6-17 20:06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4

帖子

3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4
18#
发表于 2025-6-13 14:49:56 | 只看该作者

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原文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解析
  上片:开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描绘出一幅暮雨洒江天的壮阔画面,奠定了清冷的基调。“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用“渐”字领起,层层递进,写出了秋风的凄凉紧迫,山河的冷清萧条,以及残阳照在楼上的孤寂景象。“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进一步渲染了万物凋零的衰败之象。“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以江水的东流不息,衬托出时光的流逝和词人内心的无奈。
下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直接抒发了词人不忍登高远望,却又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则是对自己多年漂泊的反思。“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对方角度着笔,想象佳人在妆楼上盼望自己归来,多次错认归舟,将词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回到自身,点明自己也在倚栏愁思,与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相互呼应,使全词的情感达到高潮。

全词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思归情绪,同时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


六幺令·端午  
文/幽兰梦蝶

彩丝缠腕,檐挂蒲青剑。炊烟暗萦新粽,酒洌金樽酽。极目沧波浩渺,鼍鼓连云撼。龙旌飞飐。沉沙楚魄,应恨当时抱琼鉴。

蓼渚风回青盖,红藕香初泛。堪叹胜友良辰,醉语惊菡萏。谁解幽怀耿耿,独对湘娥念。鬓霜谁染。笙歌散后,一室蟾光共清黯。

点评:这首《六幺令·端午》
意象运用巧妙:作品选取了大量与端午紧密相关的意象,如“彩丝缠腕”“檐挂蒲青剑”“新粽”“鼍鼓”“龙旌” ,生动地勾勒出端午时节的节日氛围,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端午的民俗特色;“蓼渚”“青盖”“红藕”等意象则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与诗意,让词境更为丰富。

情感表达含蓄深沉:上阕由端午习俗联想到“沉沙楚魄”,表达对屈原的追思与惋惜;下阕通过“谁解幽怀耿耿”“鬓霜谁染”等句,将个人的孤独、感慨融入其中,由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自然过渡到自身情感抒发,情感层层递进,含蓄而深沉。

语言凝练雅致:词人遣词造句颇具功力,“酒洌金樽酽”“龙旌飞飐”“蟾光共清黯”等词句,用词考究,韵律和谐,既有古典诗词的雅致韵味,又准确地传达出相应的场景与情绪 ,体现了作者较好的文字驾驭能力。

点评

4.所以个人建议上半阕环境背景交代一下后,过渡到下半阕的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脉络是否更清晰呢?个见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25-6-17 20:28
3.另外,这个词牌多用于描写闺情或抒发缠绵悱恻之情,写端午也是蛮可以的,但个人建议情感主要表现自己的小情感就好,环境只做衬托描写就好,所以个人建议上半阕环境背景交代一下后,过渡到下半阕的个人情感的细腻描   发表于 2025-6-17 20:25
2.互评这里,师友写的很好,点评的师友评语也很精彩。有几处个人说一下,上半阕的“炊烟暗萦新粽”这里需要再推敲用词,还有就是场景转换太快。  发表于 2025-6-17 20:25
夕颜拙评:1.第一题的翻译符合词意就是,“想佳人”那里说是美女也可以,但个人觉得是遥想佳人即可,把想起再换换。其他还可以。  发表于 2025-6-17 20:25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

帖子

2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2
17#
发表于 2025-6-13 13:51:09 | 只看该作者
风荷01-秋窗雨
一、
苏武令·塞上风高
宋·李纲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
惆怅翠华音杳。
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
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
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译文:
边塞朔风凌冽,北方的秋天来得特别的早。让人感到惆怅万分的是被金人掳掠而去的徽、钦二帝,至今没有任何消息。驿使来来往往,空自奔驰,可以凭递书信的大雁早已归尽,没有带来徽、钦二帝的半点消息。想我曾是一介布衣,后考中进士蒙圣上金殿授官,于国家危难之时被任命为宰相,肩负重任。但却力未及施,谋未及用,图报君主的恩遇而未成。有谁相信我对君主的一片丹心和衷情,感伤当世朝政的多变,让我空怀方、召之才,却得不到重用,未能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若我身在相位,我就要尽到一个宰相应尽的职责,为民着想。我若军权在握,我就要驱尽敌虏,收复国土,横扫燕然敌境。我将率领十万精兵,横行于胡地,奉迎徽、钦二宗回朝。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靖康之难后的南宋初年。南宋高宗即位之初,曾萌生抗金的志向,李纲也是在那个时候重新得到起用。他作为当时主战派的代表,一心想收复中原国土,建功立业。但高宗内心畏敌,只图苟安,并无抗金决心。不久,李纲就被投降派排挤罢相(1127年)。这首词大概是李纲罢相后写的,作者忠贞爱国的胸怀和济世救民的抱负得以充分展现。


赏析:
上片写对二帝的怀念和报国无成的忧愁。“塞上风高,渔阳秋早。”因北国秋来,作者对囚居北国的宋徽宗、宋钦宗倍加怀念。渔阳本唐时蓟州,此处泛指北地。他所惆怅的是“翠华音杏”。自从二帝北行后,至今“翠华一去寂无踪”。(鹿虔扆《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不论“驿使”,还是“征鸿”,都没有带来任何关于二帝的消息。这说明一位忠于君国的忠臣对北宋被金人灭亡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是刻骨铭心的。“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高宗起用李纲为相,李纲向高宗建议:“外御强敌,内销盗贼,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宽民力,改弊法,省冗官……政事已修,然后可以问罪金人……使朝廷永无北顾之忧。”(《宋史·李纲传》)由于高宗外受金兵强大压力,内受投降派的怂恿,无力振作,决心南逃。李纲被罢官,他想到自己出身平民,深沐皇恩,“未成图报”,实在是无由图报,情有可原,只留下满怀遗憾,一腔悲愤。
下片由上片的“未成图报”过渡,继续抒发自己救国救民,抗敌雪耻的宏伟志愿。首先作者深有感慨地说,谁相信他有一片献给主上的耿耿丹心呢?朝政多变,情况复杂,和战不定,忠奸不辨,使他感伤。空叹自己“未作救民方召”。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召虎奉命讨平之。方、召都为周宣王时中兴功臣。李纲虽想效法方、召建立中兴之业,无奈高宗非中兴之主,不能信任他,他虽欲救国救民,不可得也。虽为自责之辞,亦不免含有对朝廷怨怼之意,只是怨而不怒而已。“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调鼎为霖”出自《尚书·说命》。商王武丁举傅说于版筑之间,任他为相,将他治国的才能和作用比作鼎中调味。《韩诗外传》:“伊尹负鼎俎调五味而为相。”后来因以调鼎比喻宰相治理天下。武丁又说:“若岁大旱,用汝(傅说)作霖雨。”李纲感到古代贤君对宰相如此倚重,对比自己虽曾一度为相,仅月馀即被罢免。他认为个人的进退出处,无足轻重。而一念及天下安危,国家存亡,则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就他的文韬武略而言,如果登坛作将、领兵出征,他可以横扫燕然。此处泛指金国境内土地。李纲感到自己虽有出将入相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如果让他继续为相、为将,他将领十万精兵,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李纲不是夸口,他的将才是杰出。据《大金国志》载:“靖康元年,斡离不围宋京师,宋李纲督将士拒之。又攻陈桥、封邱、卫州门,纲登城督战,杀数千人,乃退”。在被敌人包围的被动情况下,李纲尚能建立如此战功,如果真能让他“拥精兵十万”,则“横行沙漠”并非不可能。可惜他生不遇明君,又遭奸臣排挤,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壮志只能是梦想而已。皇帝被敌人俘虏,这是国家的奇耻大辱。迎归二帝,虽不可能重新君临天下,但这是报国仇、雪国耻,这也是包括李纲在内的南宋许多爱国志士的奋斗目标,李纲虽屡遭挫折,但愈挫愈奋,从不灰心,始终雄心勃勃,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二、互评
六幺令•端午
风荷36-小鼹鼠
彩绳绕腕,艾草插庭户。粽香萦溢街巷,佳节又端午。堤岸旌旗猎猎,锣鼓穿天宇,龙舟争渡,棹飞浪涌,凝望远岑楚天赋。
料想湘南当日,眉蹙猩红炬。感叹忘国之殇,涕泣汨罗处,无奈怀沙一别,抱石沉江赴,吟传千古,涛涛江水,朝夕难平屈原怒。
秋窗雨试评:上片是对今时今日过端午的景象,把过端午节当天的氛围表达的淋漓尽致,准备过片处做好铺垫,引申下文。下片是回想屈子沉江之时,对其感叹,过片做了时间转换很到位,整首对听觉视觉,以及回想都无任何问题,章法布局得当,每每写端午几乎都是这个立意,所以就要看谁写的句子清丽好看,谁的句子流畅自然,整首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有功底之人,向小鼹鼠老师学习了!

点评

如月拙评:师友解析的很好,互评也到位,可见用心了。这首词上景下情,脉络清晰,过片自然,谋篇布局有度,悲愤之情油然纸上。学习了。略有不足煞尾稍弱,过于直白,可再琢。  发表于 7 天前
准备过片,和过片之间的联系尚可。其余的内容,可以考虑一下详略得当,重点去铺述抒情。  发表于 2025-6-21 17:32
下片对屈原当日的跳江遭遇,也是,平铺直叙,也是近于流水账了。  发表于 2025-6-21 17:30
上片对今日端午的描述平铺直叙,有点流水账了。  发表于 2025-6-21 17:27
这个互评评的语句不足,写成赏析了。  发表于 2025-6-21 17:24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7-2 22:22 , Processed in 0.1416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