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46
|
古典词二十七期创作班婉兮组第16讲作业帖 |
| ||
点评
可提升之处:个别词句稍显直白,如上片“耽湎琼瑶文字里”,若以更含蓄的意象替代,或能增加词作的余韵。关于“名利”与爱情的辩证关系,从古而今,让人玩味与深思。
这阙词情感张力突出,从幻想的炽热到现实的冷静再到信念的升华。既有"风月""情澜"等传统意象,又有"琼瑶文字"等现代文化符号,古典韵味与时代感兼具。
"名利几无庸淡可"与"爱必求浓烈"形成强烈对比,强化了对纯粹情感的坚守。结尾"此身消处,愿留真意难灭"将个体生命与永恒之爱联结,升华出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下片回转曾经世事的沉淀。"数历离合悲欢,红颜渐损"暗含时光的流逝与情感的波折,但"犹自凭心抉"一句陡转,凸显初心不改的坚持。
而 "幻我情澜,能惊天地"的夸张想象,又展现了对爱情的浪漫化期待,最后以"飞蛾投火"的决绝收尾,将冲动与无畏推向高潮。
上片聚焦青春期对爱情的懵懂与狂热。"青葱少艾""春思萌动"等意象勾勒出情窦初开的纯真,而"耽湎琼瑶文字""颊红神惚"则生动刻画了作者受文学作品影响的情怀。
评阅-梁迪庄:这阙词以豪放的笔调,抒写了对爱情的执着与理想化的追求,情感浓烈层次分明,既有青春萌动的浪漫,又有历经沧桑后的信念。
| ||
点评
可提升之处,如“经雨经风”稍显重复,部分段落意象堆砌较密,若适当留白,或更能引发联想。第18字 “究”出律可更“终究”
从“当年”到“如今”,从“残更”到“秋晓”,时间跨度与空间位移交织,增强了纵深感。 而“昏灯如豆”“鲛珠尝湿,比喻贴切;“争奈韶光,番然归去”拟人手法赋予时光以动态。
意象的选择:如:霜雪、雕栏、垂柳等意象既具画面感,又暗含象征。如“霜雪一层铺就”既可视为实景,亦隐喻人生坎坷;垂柳的“衰朽”直接对应青春消逝。
全词情感脉络清晰:从“搜寻记忆”的执着,到“经雨经风”的沧桑,再到“韶光归去”的无奈,最终以“鲛珠湿襟袖”的悲怆收束。结尾化用“鲛人泣珠”的典故,含蓄而浓烈,余味悠长。
下阕“十里还如旧”与“皆已衰朽”形成今昔对比,垂柳的盛衰暗喻时光的变迁,时空交错中更显物是人非的苍凉。
上阕开篇“残更月落,见阑珊夜色,昏灯如豆”,奠定了寂寥的基调,而霜雪铺就的画桥,则更显冷寂。而“清气寒凝,雕栏斑驳”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萧瑟,“谁在身旁又”的追问,将个人孤独感推向高潮。
评阅-梁迪庄: 这阙词以秋晓为引,将个人情感融入萧瑟秋景,既有对往昔的追忆,又有对时光的哲思。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较强的古典诗词功底。
| ||
点评
可斟酌之处,个别句子(如“礼忏只缘忧国”)稍显直白,可尝试用更含蓄的意象表达,以符合古典词的韵味。
全词以景起笔,以景结情。上片侧重自然景观铺陈,下片虚写历史与感慨,最后落脚于人生感悟,层层递进,结构严谨,结尾又以空灵之景收束,余韵悠长。
炼字精妙,拟人传神,如“宋柏悠然,隋梅莞尔”赋予古树以人的神态,展现其历经沧桑后的从容;“红鹃溢”之“溢”字,化静为动,描绘出杜鹃花漫山遍野的繁盛景象。
下片借“司马仙宗”“青莲觅”“智顗法华”等历史人物与典故,将道教隐逸、佛教禅修与唐诗文化串联,形成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往事千年,江山一品,你我皆为客”,引发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感慨。
上片以“天台如画”起笔,接连铺陈“芙蓉盈月”“海山连脉”“仙谷烟深”“霞岭翠”等意象,将天台山的奇秀与仙气融为一体。“石梁悬瀑”以动衬静,既显磅礴气势,又暗合“唐诗之路”的文化厚重感。
评阅-梁迪庄:这阙词以雄健笔触描绘了天台山的自然胜景与人文底蕴,意境开阔,怀古幽情与哲思交织,颇具感染力。
| ||
| ||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10-3 20:19 , Processed in 0.1412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