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秋29秋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1讲听风组作业

[复制链接]

6

主题

908

帖子

270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02
11#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29秋云飞 于 2024-9-16 14:59 编辑

听风32-枫林异隐的第一讲作业
别房太尉墓
唐·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
房太尉,玄宗时为相,陈陶兵败贬职。
断云,低垂之云,断云含谓天亦为之哀。
把剑,春秋时吴季札使晋过徐,徐君爱其佩剑季札察知,心中暗许归经徐国时以剑相赠,及归,徐君已亡,季札解剑挂其墓树上面去,存用为知音相报的典故。
内容及脉络:
首联异乡客地久奔波,行行重行行,行经太尉的孤坟,下马停驻祭别。颔联,谓泪下处坟土为之湿,低垂之云,断云含泪,天为为之哀。颈联用典为知音相报。尾联,眼前林花纷纷飘落,声声莺啼送人行,反见得,逝者去,空寂寞。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老友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杜甫在盛唐时期创作了这首五言律诗,通过祭拜房琯之墓,抒发了对老友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立意,深沉有含。客居他乡,本已不堪,复加行役。驻马之际,所祭别者又是孤坟,异乡之魂,重重叠叠,惺惺相惜,有无穷感叹的深痛极‘哀。
修辞:用典。
题材:祭奠。
典故:把剑觅徐君,春秋时吴季札使晋过徐,徐君爱其佩剑,季札察觉,心中暗讦归经徐国时以剑相赠。及归,徐君已亡,季札解剑挂其墓树上而去,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用为知音相报的典故。
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创作背景:
房太尉即房琯,他在唐玄宗来到四川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年(757年),为唐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房琯罢相后,于宝应二年(763年)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见《旧唐书·房琯传》)。两年后杜甫经过阆州,特来看看老友的坟,因写下此诗。
名家点评:
云:“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亦有三层苦境苦情。“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上句意中事也,下句不知从何而来。在今思之,实存然者,当是意困境生耳。
《答万季野诗问》:问:诗唯情景,其用处何如?答:……在今卑之无甚高论,但能融景入情,如少陵之“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寄情于景,如严维之“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哀乐之意宛然,斯尽善矣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后靠献赋才得授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后弃官移家至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4

帖子

3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4
12#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29秋云飞 于 2024-9-16 14:59 编辑

听风08-风若兮第一讲作业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花边 一作:苑边)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内容及脉络
首联由眼前的景引发联想,颔联由景入情,颈联写景,尾联生发感叹。首联交股对如行云流水,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整首诗脉络清晰,出神入化,抒情酣畅淋漓。
修辞:夸张
题材:借景抒情
语言风格:优美含蓄
创作背景
《曲江二首》是诗人因为仕途不得志而作,所以惜春、留春之情包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抒写的是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名绊此身”,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人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4

帖子

20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32
13#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29秋云飞 于 2024-9-16 15:00 编辑

听风03-四叶草第一讲作业
安定城楼   
李商隐〔唐代〕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首联大意:高大绵延的城墙上城楼高百尺,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颔联大意: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    
颈联大意:我始终向往将来成就一番回转天地的事业后,带着满头白发,乘一只小船归隐江湖。   
尾联大意:我没料到小人们会把“腐鼠”一样的小利当成美味,竟然对鹓雏猜忌个没完。  
赏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登之楼;望最远之处,高 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这是第一层。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   
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颇近社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这是第二层。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鶵(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鹞鹰,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见《庄子·秋水》)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   
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   
用典: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复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达出来,现在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     
立意是:抒发作者虽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充分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      
创作背景:公元838年(唐文宗开成三年),李商隐考中进士后,到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下任职,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这一事件使得李商隐遭到朋党势力的排斥,制科考试落榜,失意地回到泾源。正是春风吹柳、杨柳婆娑的季节,李商隐登上泾源古城头——安定城楼,纵目远眺,看到朝政的混乱和腐败势力的横行,有理想和才干的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心中不禁生起了哀国忧时和自伤身世的无穷感触,于是写下这首七律遣怀。   
诗的内容和风格:这首诗以安定城楼为背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首联通过描绘高楼、绿杨和汀洲等景物,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全诗语言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颈联两句写平生抱负,笔力遒劲,境界阔大,意味深长,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4

帖子

20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32
14#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四叶草 于 2024-9-15 19:32 编辑

听风12—Chengjianxin  
《春风》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第一句中“北首燕”:向着北方的燕地。语出自《汉书·韩信传》:“北首燕路。”首,向着。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古时为燕国所在地,当时为契丹占据。
第三句中“阳”:阳气,指春天充满生命力的气息。沧:水呈青绿色。
第四句中“涨”:升腾,升起。
第五句中“著”:附着。 第六句中“”稍”:渐渐。
七、八句中“回头”:王安石的故乡江西临川多辛夷树,他在《乌塘》诗中曾有“辛夷如雪柘冈西”句,柘冈即在临川。作者作此诗的前一年即嘉祐四年(1059年)曾回临川,故云“看花是去年”。辛夷:香木名,一名木笔,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全诗大意: 在春风中一马北上前往燕地,却疑是置身在旧日山川。阳和气息浮动在树外的沧江水面,尘土飞扬原野尽头升腾起野火之烟。日色带来嫩黄刚上柳梢,春风催着新绿渐渐归田。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才觉得看花是在去年。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冬,王安石卸江东提刑任,回京述职。不久,奉命送契丹使北归,五年(1060年)春到达河北一带。这首诗写于奉使契丹途中。

鉴赏
首朕,“一马春风”之快,恍惚重归家山,可明明身在北首之燕地,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以往,画活了志趣心境,落入敌手的山川,春天正与国中无异,而以反侧方式说来,效果更强。
颔联,写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阳“浮”与尘“涨”,正是南方人看北方景的不同之处,今日亦然,两字运用,贴切之至,自是临川炼字长处。
颈联:柳色嫩黄,写做阳光染就,田间新绿,幻成雨水催成;生动警奇,但却不无道理。以方块文字和音律,裁成一幅田园画图,清新明丽。
尾联故意纠正一个回家的错觉(作者家乡辛夷花多,而眼前还没有发出),同首联笔法,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得饶有新意。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全诗立意,爱国思乡。

点评

赞!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3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8
15#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29秋云飞 于 2024-9-16 14:54 编辑

听风17-鸿鹄第一讲作业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一讲作业: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内容及脉络:
首联交代告别的地点,山城景色如画。言外之意就是这么好的景色,友人怎么会舍得离开呢?同样也包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颔联化用曹植诗句,写游子万里漂泊如蓬草一般。颈联写游子又似浮云般,连落日也顾及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不忍落去。尾联写与友人分别,用马嘶之声,更进一步描绘出了与友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
立意: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修辞:用典
题材:送友
典故: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语言风格:清新别致,不落俗套。
创作背景:
根据现有资料,这首诗创作时间和地点不明。
名家点评:
仇兆鳌:“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朱谏《李诗选注》:“句法清新,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三、四流走,竟亦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意。”
凌宏宪《唐诗广选》:蒋春甫曰:不如此接,便无生气(“此地”二句下)。
吴烻《唐诗直解》:评:不刻不浅,自是爽词。
《唐风怀》:质公曰:倏忽万里,念此黯然销魂。
《唐诗归折衷》:唐云:起极弘远(首二句下)。唐云:接得轻便(“此地”二句下)。唐云:结更凄楚(末二句下)。吴敬夫云:深情婉转,老致纷披,便可与老杜“带甲满天地”同读。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前解叙送别之地,后解言送友之情。
屈复《唐诗成法》:“青山”、“白水”,先写送别之地,如此佳景为“孤篷万里”对照。“此地”紧接上二句,“一别”,送者、去者合写。五、六又分写。“自兹”二字,人、地总结。八止写“马鸣”,黯然销魂,见于言外。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首联整齐,承则流走,而下联健劲,结有萧散之致。大匠运斤,自成规矩。
施重光《唐诗近体》:每句整齐。结得洒脱,悠然不尽。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青莲五律无一首不意在笔先,扫尽人千百言,破空而下。
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五、六澹荡凄远,胜多多语。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独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少年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青年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0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0
16#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29秋云飞 于 2024-9-16 14:56 编辑

古典诗创作实验班第1讲听风组作业
听风21-西风换流年
一.诗
送榆次林明府
唐·韦应物
无嗟千里远,亦是宰王畿。
策马雨中去,逢人关外稀。
邑传榆石在,路绕晋山微。
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
二.注释
①榆次,唐太原府属县,今属山西。
②明府,县令。
③宰王畿,担任都畿地区的县令。王城(都城)周围地区称王畿。(旧唐书·职官志三》:“京兆、河南、太原所管诸县,谓之畿县。”畿县令(正六品下)品级优于诸州上县令(从六品上)。
④关外,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⑤邑,县城。榆石,《左传·昭公八年)记载:“石言于晋魏榆(榆次)。”晋侯问师旷:石头为什么会说话?师旷说:现今大修宫室,违碍农时,人民怨咎,“则有非言之物而言”。
⑥晋山,榆次一带,春秋属晋地。        
⑦别思,离别的情思。
⑧萧索:怅惘失落
⑨新秋,《唐诗品汇》卷六四作“秋风”。
三.内容及脉络
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谓。林明府,林明。其从叔林洋天宝中为润州刺史,从侄林宝元和中为太常博士。诗写送别林明远赴榆次县令任,最称本色。诗人精于古体,故五律时有六朝骨脉,如起二句“无嗟千里远,亦是宰王畿”,劝慰语中已含别意,即非唐人五律所常见。此二句言榆次亦都畿之地,不要因远行千里而嗟叹。颔联二句承上细写千里之行程,雨中一骑,到了关外,旧友相遇的机会就少了。颈联转写榆次古迹及景物。结二语“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怅惘失落,韵境高远,与其《新秋夜寄诸弟》“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同饶思致,所谓“天质自然特秀”(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韦应物》)。全篇淡而有味,非一意雕琢者所能到。
四.立意
明写惜别劝慰,又用典故勉励做官不要妨碍百姓农事。
五.修辞

六.题材
送别
七.典故
榆石,《左传·昭公八年)记载:“石言于晋魏榆(榆次)。”晋侯问师旷:石头为什么会说话?师旷说:现今大修宫室,违碍农时,人民怨咎,“则有非言之物而言”。
八.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九年(774)左右。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认为作于大历十三年(778)秋,时在鄠县令任上。
九.名家点评
《韦孟全集》:刘辰翁云:此等亦味外味(“逢人”句下)。无一句不合。“路绕晋山微”句尤极清润,作者可仰。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章法句律,清雅匀称而一局。
朱孟震《续玉笥诗谈》:“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皆玩之而有馀色,咀之而有馀味。
明顾璘:(策马”二句)至浅至难。(《万有文库》本)
明朱孟震《续玉笥诗谈》:“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禁钟春雨细,官树野烟和”,……皆玩之而有余色,咀之而有余味。
明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章法句律,清雅匀称而一局。
明邢昉《唐风定》卷一四:不求工而自工,真为至浅至难。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淡处多味,兴会偶然,最不易得。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卷五:(一二)“亦是”句,一折;(三四)“逢人”句,一折;(五六)先说“邑”,后说“路”,又一折;(七八)宕,亦结得住。随手顿折而下,是高、岑佳处,较之平平写去者有间矣。
清屈复《唐诗成法》卷三:七“方”字结上六句,八“一叶”宕,顿折而下。情景兼写,高、岑之法也。
清何文焕《唐律消夏录增评》卷五:唐诗之翛闲澄淡,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律之篇章虽少于古,何录之如此寂寥?        
十.作者简介
韦应物(735—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有《韦应物诗集》十卷。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集》,行于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人物汇评】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李肇《国史补》)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白居易《与元九书》)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韦应物古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临汉隐居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后山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蔡宽夫诗话》)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陵阳室中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自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童蒙诗训》)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岁寒堂诗话》)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郡斋读书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同上)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臞翁诗评》)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后村诗话》)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问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  诵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王孟诗评》)
        苏州诗气象清华,词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玄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世争长矣。(《唐诗品》)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四友斋丛说》)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是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诗薮》)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自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韦诗也。  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侥幸假借不得。(《唐诗归》)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之灵悟,而已自佳矣。(《诗镜总论》)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同上)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诗源辩体》)
        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同上)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同上)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愚按: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由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柳。(同上)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同上)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古也。(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同上》)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唐律消夏录》)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采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原不同床,何论各梦!宋人又多以韦、柳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韦无造作之烦,柳极锻炼之力。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诗为心声,自不可强。(同上)
        东坡谓“柳柳州诗,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此言误矣。余更其语曰:韦诗在陶彭泽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分甘馀话》)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唐音审体》)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几,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同上)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四库全书总目》)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石洲诗话》)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岘傭说诗》)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佳妙,不假雕饰之功。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三唐诗品》)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诗学渊源》)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诗境浅说》)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

帖子

4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
17#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创作实验班第一期
听风组01-幽梦心语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忘初心,感怀伟人。
本人特喜欢主席的诗词,
那种豪迈,自信,乐观,
笔不空,不虚。
固选着他老人家诗一首。

内容及脉络
1.首联点题,
颈联颔联一点概面来描述长征路恶劣环境。
尾联回扣,
一切用自然条件来描述当时的长征的艰难困苦,更突出对艰难险阻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2.全诗没应用典故。
3.解析: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闲庭闲步平常事;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脸上都挂着胜利喜悦。
4.创作背景
写于1935年.此诗是毛泽东在接近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2]。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9-20 00:00 , Processed in 0.14027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