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词研三二十六讲作业
浥尘组29——秋月
一找一首古词并翻译解析
渡江云·山空天入海
宋 · 张炎
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初。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愁余。荒洲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书纵远,如何梦也都无。
译文
空寂的山林外,天空连着大海,倚楼远望,风浪急,晚潮初涌。窗外雨中传来斑鸠的啼叫,几处闲置的冬田,隔河开始春耕。枯柳爆出新芽,想现在西湖该已绿了。我还记得当年我隐居的地方,柴门内也有两三株柳树。
让人优愁啊,这荒洲古渡,那些断枝疏萍,将飘向何处?我已暗自感觉日益消瘦,更怕孤灯照出瘦影。幻觉中常以为会很快见到美丽的心上人,为什么她近来反而没有书信来?书信纵然遥远,但为何在我梦中她也不出现?
解析:
这首词伤离念远。上片写景。空阔高远,是登高所见。先写远景,起两句为倒装句,“山空入海”,乃“倚楼望极”所见。山耸春空,天澄大海,起势十分壮阔。“风急暮潮初”,亦承“倚楼”而来。风急潮生,以景写情,用风、潮状翻腾之思绪,实为生花妙笔。接着写近景,“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在鸠鸟的叫声中,雨不停地下着;一畦畦尚未插秧的水田,从水面上映现着闪动的锄头。勾勒出一幅春天的江南水乡画图。笔锋以细间阔,句工又意新,描绘出了前人作品从来描绘过的春天的境界。“新烟”两句,念及西湖风光之好;“犹记得”两句,则念及旧居之适。“想”字是关键,触景生情,想到了“西湖”的“新烟禁柳”。作者对西湖是十分眷怀的。正如舒岳祥所说:“(张炎)同社稷变置,凌烟废堕,落魄纵饮,北游燕、蓟,上公车,登承明有日矣。一日思江南菰米莼丝,慨然补被而归······”由于作者思念之切、眷恋之深,无时无地不在想,所以,下面承以“犹记得”二句。“记得”由想而来。想是如今,记是过去;想是悬揣之词,记则是确切之念。由昔证今,由今忆昔,虽未点明今昔兴亡之感。而其意妙在不言之中。思念旧游、故居,即怀念故国。正如沈祖棻所说:“依依杨柳,自遗氏视之,与离离禾黍何殊哉?”真是虚笔远扬,宛转关情,清远蕴藉,凄怆缠绵。
下片抒情,纯以咏叹出之。过片“愁余”二字,承上启下,概括全篇;亦收亦纵,曲意不断。“荒洲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感叹自己漂泊无定。舒岳祥说他:“不入古杭,扁舟浙水东西,为漫浪游。散囊中千金袋,吴江楚岸,枫丹苇白,一奚童负囊自随。”这里的三句词,正是这种漂流无定的生活的写照。“空自觉”三句,叹自己日愈销减。“围羞带减”,说明自己消瘦了;“影怯灯孤”,写自己的孤寂,而冠以“空自觉”,则见更无人关情及之,进一步叹喟自己的漂泊之苦。“常疑”以下三句,叹别久无书信相来。这三句,句句转换,层层推进,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末尾:“书纵远,如何梦也都无?”就没有书信相往来反诸无梦,层层深宛。纵观张炎这首词时空组接,一气呵成,笔墨翻腾,意亦纡宛绘景之致,抒情沉挚,道尽游子客中的伤春伤别之情,是词林艺苑的一首佳作。
二、对上讲作业互评
渡江云 越涧寄思
渴尘01一耘梦
柳丝低越涧,松泉漱玉,花落半香残。骤蜻蜓起舞,贴乱涟漪,惊醒梦中莲。轻红薄粉,又- -度、吐露清妍。舒望眼、山峦迪遍,岩草渐连天。
堪叹。流光不驻,好境难长,自芳华销散。 唯蟾月、时浮时沈,时缺时圆。高檐常伴吟边客,乡愁付、桐竹冰弦。音久远,沧凉天上人间。
译文
柳丝低垂在山涧之上,松间泉水如美玉般流淌,花儿飘落,香气已半残。突然蜻蜓飞舞,打乱了水面的涟漪,惊醒了睡梦中的莲花。那浅红淡粉的花朵,又一次绽放,展现出清丽秀美的姿态。放眼望去,山峦连绵遍布,岩上的草渐渐与天相连。可叹啊!时光不停留,美好的景致难以长久,青春年华就这样消逝。只有那明月,时而浮现,时而沉没,时而残缺,时而圆满。高大的屋檐下常常陪伴着吟咏的客人,将乡愁寄托在桐木和竹制的琴弦上。那声音悠远长久,在这苍茫的天地人间回荡,透着一丝凄凉。
互评:问好老师,这首词语言通顺,脉络清晰。上阕通过描绘柳丝、松泉、落花、蜻蜓、涟漪、梦莲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画面感极强。下阕则抒发了时光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深沉。整首词情景交融,语言流畅,尤其是“高檐常伴吟边客,乡愁付、桐竹冰弦”一句,将思乡之情寄托于桐竹冰弦之上,富有感染力。总体来说,这首词写的不错!要是非要说点不足,开始景是春天,后面变成夏天了,中间过渡不好,景比较明艳,用来衬托哀伤,不太好,感叹时光流逝,青春易老,一般用落花,流水,夕阳居多。沧凉,应该是苍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