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楼主: 燕燕于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四期雨竹组第二十二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

帖子

46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0
11#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第22讲作业:
雨竹08~静姝
终南山
唐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接 一作:到)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住所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楼上原玉:古典词研四第21讲作业
雨竹组27雨婷

夏云峰      夏游荷塘感怀
藕花深,风过处,幽芬涌向丛林。莲叶半含清露,且任蝉音。翠莲亭立,似眷恋、故梦瑶琴。凝望久、蜻蜓点破、红影轻襟。
平生淡泊云心,远繁华、看惯尘世浮沉。名利已然懒问,简静相寻。一壶烟月,闲对坐、欲把禅斟。醉此际,喧嚣退却,静度光阴。
一.解读:
藕花已经很深了。清风阵阵,幽幽的清香向丛林飘去。莲叶半含着清露,任玉蝉叫个不停。翠莲亭亭玉立,好像眷恋着曾经梦里弹琴的伊人。忘情相望,蜻蜓点水,点破了池里的红衣单影。
平生里常以淡泊云心。远离繁华,也看惯了权贵沉浮。不问虚名,只寻一方简单与清静。对月闲坐,将把禅斟。一醉方休,退了喧哗,安安静静地安度余生。
二、赏析
词作上景下情,作者通过游荷塘的所闻所见所感,感悟了云水莲心,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淡泊丛容的生活态度和做人准则。全词脉络清晰,语言隽永,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词味浓。点赞学习。
鸡蛋里挑骨头:上片“丛林”显突兀,题目是游荷塘;日常生活中,有露水时,几乎听不到蝉音。所以“莲叶半含清露,且任蝉音”句再酌。另外“莲叶半含清露”与“翠莲亭亭玉立”物象选取可再考虑一下。另外个另词读起来拗口,如“尘世浮沉”个见,评错勿怪。







点评

从时间转移话题看,没有安排合理。你想表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意境,但没有表达到位,还需再酌。 整体很有词味  发表于 5 天前
赏析很到位,游荷塘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行文流畅,其中欲把禅斟?前面看时间是清晨,后面一下出来烟月?上文没有铺垫,哪来的月之说,  发表于 5 天前
上面的五律诗解说到位,从写作手法,到视角的转移,分析很透彻,看来作者把这首诗读了很多遍,每一个字都读透了,也为写诗词奠定基础。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4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4
12#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讲作业
雨竹27雨婷
夏云峰
宛儿
画廊深,风荷雨、云光落笔香沈。芳草穿汀晓岸,逐水烟浔。几声莺啭,穿隔叶、入墨飞襟。翻小字、逶迤细管,淘浣清音。
何堪绵密由心。有眉渍、往来缠绕难禁。沉甸锦书怎觅,故事曾侵。浮萍飘处,如一醉,嚼梦来吟。从此后、流离作续,挤破光阴。

问好宛儿美组,我试着点评,这首词用细腻婉约的笔触勾勒出夏日云烟,风荷雨,芳草,很美的场景,面对这美好的画面,想起曾经老故事,怀旧,情深,用典故眉渍和锦书也很巧妙,要是上片云雨荷塘与书斋墨香链接很自然些就更好了,特别是芳草穿汀,几声莺歌穿透叶子入墨飞衣襟的穿字动态传神,还有挤破光阴用词特别好,总而言之,宛儿美组对古典词汇驾驭能力很强,功底深厚,学习了。

点评

同学点评精准到位,何堪绵密由心?怎么解读?很拗口,再改一下  发表于 5 天前
格律正确,典故用的恰当,同学也给你指出不足,希望写完词,多读几遍,多修改,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发表于 5 天前
为什么不写题目?初学大忌,通读全文,才知道,写的荷塘景色,引起作者感怀,触景生情。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

帖子

10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6
13#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雨竹28-你笑了
互评
夏云峰.夏日
雨竹组16一翠花
汗淋淋。骄阳下、炎蒸热气难禁。车向北郊避暑,叠翠山岑。迤逶湖畔,香雾绕、碧叶飞禽。过竹径、清风送爽,脆鸟传音。
徐行惬意澄心。更由得、感叹天地精深。生发潜藏结果,四季交临。繁华如锦,开自在、不负光阴。放眼望、榴花似火,萱草堆金。
试评:这首《夏云峰·夏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夏日避暑之趣,全词如一卷清凉消夏图,热中觅静,景里藏禅。结句“榴花”“萱草”的浓烈设色,更赋予炎夏以绚烂的生命礼赞。  上片写避暑过程骄阳、叠翠、碧叶、竹径,移步换景;下片“澄心”转入感悟,从“天地精深”到“不负光阴”,自然升华出对生命轮回的豁达。学习了!

点评

格律正确,脆鸟?还是翠鸟?是笔误吧。其他用词很精准,思路清晰。情景交融,很有词味。加油。  发表于 5 天前
评阅很精准细腻,题目是夏日,处处围绕夏天的特景去写,很不错。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5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0
14#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月影清心!! 于 2025-7-9 09:49 编辑

词研四期第二十二讲作业
雨竹20-月影清心
一  解析古人优秀词作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辛弃疾〔宋代〕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赏析
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
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总观全词,作者对虞美人草的遭遇是惋惜的,对虞美人草的品格是赞赏的。联系作者身世和南宋情况来看,作者是想借此词来讽刺和规劝南宋君臣不要沉溺于歌舞生活,招致亡国杀身之祸,而应发奋图强,收复失地,重振国威。同时,作者也是借此词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因此,这首词写得既豪放又婉约,是咏物词中的妙品。
二:互评
夏云峰.夏日感怀
雨竹08~静姝
绿阴浓。影斑驳、轻罗小扇庭中。莲步去来频度,卡点青葱。玉蜱声急,欲午梦、已是难从。暂且坐、双眸半合,往事如风。
几番深绿浅红。竟都被、岁月分级存封。多想劝春永驻,却不由衷。且随他去,人一世、来去匆匆。长有限、宽由尔定,八极无穷。
评:这首《夏云峰·夏日感怀》以夏日庭院之景起兴,融入时光易逝的感慨与人生哲思,整体风格温婉细腻,情感真挚,既有传统婉约词的韵味,又蕴含现代哲思。
不足处:“卡点青葱”中“卡点”一词偏向现代网络用语,与全词古典婉约的风格略有冲突;“分级存封”表述稍显生硬,“分级”一词有割裂感,可改用更具诗意的表达,如“岁月悄然尘封” 。

“玉蜱声急,欲午梦、已是难从”与后文“暂且坐、双眸半合”在逻辑衔接上稍显突兀,可适当补充过渡性描写,使场景转换更自然流畅;下阕“且随他去”一句转折稍显仓促,可增加铺垫以增强情感递进的合理性。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6

帖子

8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04
15#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第22讲作业
文/凡川

夏云峰*夏日有思
文/浅秋
水塘边。新雨后、依依垂柳如烟。蝉噪日长无绪,懒理青鬟。独行湖畔,景胜画、未减愁颜。回首凝眸,天水处、艳羡鸥闲。
平时鲜有清欢。讨生活、作别桑梓经年。寒暑昼耕夜织,有苦难言。醉乡深处,抬泪眼、盼月常圆。若拥有、布衣素食,谁别家山?

评:
1.水塘边。新雨后、依依垂柳如烟。静境起意。  2  蝉噪日长无绪,懒理青鬟。动境引出人物。  3  独行湖畔,景胜画、未减愁颜。回首凝眸,天水处、艳羡鸥闲。地点人物,情景交融。
4. 平时鲜有清欢。讨生活、作别桑梓经年。过片承上启下。5. 寒暑昼耕夜织,有苦难言。醉乡深处,抬泪眼、盼月常圆。讨生活少清欢,离多聚少。  6.  若拥有、布衣素食,谁别家山?结句惨的有点过了,农人在家踏实种养也是可以温饱布衣素食的。且早已全面脱贫了哈。老师你这不是给国家抹黑吗?呵呵
整体脉络清晰,过度自然。建议改下结句,个建哈,勿介意。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3

帖子

8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79
16#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词研四第二十二讲雨竹组作业
墨缘
互评楼上作业,
雨竹21-安若渔
夏云峰·荷田醉
流云丹。薰风荡、翠摇千顷荷田。蝉噪红栏枝上,曲韵连绵。藕花深处,轻棹过、唤起鸥眠。望水际、霞绡染浪,锦鲤戏欢。
午窗倦倚贪眠。梦魂远、恍游蓬岛仙山。醒觉竹摇碎影,沁透冰纨。晚凉庭院,携亲友、同赏婵娟。且共醉、金尊玉斝,笑咏流年。
问好诗友!墨缘乱语。上片以景起“流云丹。熏风荡,翠摇千顷荷田”。生动的画面感,脱颖而出,“蝉噪红栏枝上”,红出律,“轻棹过,唤起鸥眠”,应是唤醒。“锦鲤戏欢”,戏字出律。
下片起句“午窗倦倚贪眠”,似乎是个错句,午窗不解,这句好像与上片没有多大关联,上片画面一直在荷田,往下又是回到梦中,“晚凉庭院”,上片写早上霞光和唤醒鸥鹭的轻舟上,这晚凉庭院着实有些离奇。上片写景,下片移情别处,不像是一首词作。
此作上片比较不错,下片没有联系好。全篇语句比较通顺,用词比较老道,若把意脉捋顺,道是不错的作品,望继续努力!加油!个见,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61

帖子

6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2
17#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讲作业:互评
雨竹11~羽君

对上一讲的作业《夏云峰》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

夏云峰·东湖遗梦
雨竹03-紫竹吟箫

水连天。湖光敛、亭亭翠盖凝烟。新蕊映波弄舞,玉立翩跹。守莲人在,尘霭里、独倚阑干。风细细、清香暗度,似惹愁牵。
夜来幽梦重圆。欲携手、月摇花事缠绵。倾诉别离日久,泪湿罗纨。晓钟惊断,徒怅惘、影散云残。但目送、疏星渐隐,柳外啼鹃。

1、问好同学,此词格律无误,我将解读并简评一下你的美词,不足之处,望谅解!

2、解读:

“水连天。湖光敛、亭亭翠盖凝烟”,开篇展现了东湖水面广阔,湖水与天际相连的宏阔景象。“湖光敛”描绘出湖水波光收敛,宁静而柔和。“亭亭翠盖凝烟”,将荷叶比作亭亭玉立的美人,烟雾缭绕在荷叶间,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幽的氛围。

“新蕊映波弄舞,玉立翩跹”,新生的荷花在波光中舞动,宛如身姿轻盈的舞者,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灵动与娇艳。

“守莲人在,尘霭里、独倚阑干”,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出现了一位“守莲人”,他独自倚靠在栏杆上,被尘世的烟雾所笼罩。这一形象暗示了作者的孤独和内心的迷茫。

“风细细、清香暗度,似惹愁牵”,微风轻轻吹过,送来荷花的清香,这原本美好的气息却似乎勾起了作者的愁绪,为下阕的幽梦做了情感铺垫。

“夜来幽梦重圆。欲携手、月摇花事缠绵”,夜晚,在梦中与思念之人重逢,他们携手漫步,月光下花影摇曳,一切都显得那么缠绵悱恻,表现出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团聚的渴望。

“倾诉别离日久,泪湿罗纨”,在梦中,两人倾诉着长久以来的离别之苦,泪水湿透了罗衣,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带来的痛苦。

“晓钟惊断,徒怅惘、影散云残”,清晨的钟声惊醒了美梦,一切美好的景象瞬间消散,只留下无尽的怅惘和失落。“影散云残”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也反映出此时内心的空虚。

“但目送、疏星渐隐,柳外啼鹃”只能目送着稀疏的星星渐渐隐去,听着柳外杜鹃的啼鸣声。杜鹃的啼声往往象征着哀伤和思念,进一步烘托出作者的孤独和哀愁,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哀伤。

3、

简评:意境营造出色,情感表达真挚,结构清晰合理,用词精妙生动。

点评

全词围绕“思念”“怅惘”展开,情感基调统一,在情感的递进和转折上略显平缓。整体结构符合传统词的章法,如果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转折或留白会更好。  发表于 5 天前
上片写莲,对莲之爱慕,独 ,愁 ,隐隐出爱而不得之意。下片以梦,而去假设说与幽会,欲以圆心事,怎奈晓钟惊断,终需分离。  发表于 5 天前
问好两位学友,词作写的不错,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颇为细腻,解析的也很详细,看出用了功夫,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8

帖子

5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8
18#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22讲作业
雨竹组06-芷溪

1.古人词阅读、翻译简析
选择作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简析:这首词是离别词中的经典之作。
上阕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词人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离别时的不舍和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
下阕则着重抒发离别后的愁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以景衬情,生动地表现出词人的孤独和凄凉。整首词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将离别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柳永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2. 《夏云峰·夏日观云》读解与简评

夏云峰  夏日观云
踏翠微。循幽径、蝉鸣深树相随。炎气漫蒸林壑,汗透宽衣。倚松凝眺,千嶂外、聚散云帷。乍涌起、银涛雪浪,玉嶂琼崖。

须臾墨泼天帏。听惊雷、裂空龙啸声威。翻作疾风骤雨,万壑珠飞。霁光初透,霓练坠、虹跨清溪。对此景、心随野鹤,共忘机时。
读解:
上阕:词人踏上青山,沿着幽静小路前行,深树中蝉鸣相伴。炎热的暑气在山林沟壑间弥漫,汗水湿透了衣衫。词人倚靠松树远望,千嶂之外,云朵如帷幕般聚散,突然涌起,好似银涛雪浪、玉嶂琼崖,展现出云的磅礴气势与动态变化。
下阕:转眼间天空如被墨染,惊雷响起,似龙啸裂空,威风赫赫。紧接着狂风骤雨来临,山间沟壑溅起如珠的水花。雨过天晴,初现的阳光中,彩虹横跨清溪。词人面对此景,心境变得超脱,如同野鹤般自在,忘却了世俗的机巧算计。
芷溪简评-:学习通读数遍师兄的雅作词作遵循原文,对词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没有出现明显的曲解原意、随意引申等问题,能准确呈现出观云过程及心境变化。


结合“补刀”要点

1. 内容贴合度:全词围绕“夏日观云”展开,从行至观,再到天气变化后的景致与心境,脉络清晰。无张冠李戴(如未混淆动静、虚实),也未将局部场景(如雷雨)说成整体场景(全程观云),未颠倒视听(如未将视觉景说成听觉景)。

2. 内涵深浅:词作语言直白,以景带情,情感表达自然(从观云到忘机),无刻意拔高(如未强行关联宏大哲理)或贬低(如未刻意弱化自然之美),也未将浅显内容故作深奥。

3. 信息完整性:未遗漏关键场景(如观云、雷雨、彩虹等核心元素),也无无中生有(如未添加词中不存在的景物或情感),表述未揉合正误信息以混淆判断。

4. 整体与局部:未以偏概全(如上阕暑热并非全诗核心,下阕雷雨也非唯一重点,均服务于“观云及相关景致”),也未故意反说(如未将含蓄说成直白,或反之)。

整体而言,词作是对夏日观云及伴随天气变化的客观记录与真情流露,表述贴合原意,无明显逻辑或解读偏差。
点评纯属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望师兄海涵一切以老师复评为主

点评

问好两位学友,解析的很认真,词作题目夏日观云,以一场出游为背景,全篇以晴热,急雨,雨晴,时间为线 ,惜上片前半无云 ,入题稍晚,笔法细腻 ,情景交融 ,不错的一篇作业,学习了。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帖子

1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4
19#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研四第二十二讲雨竹22-迦南作业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夜行船·满眼东风飞絮
满眼东风飞絮。催行色、短亭春暮。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
檀板未终人去去。扁舟在、绿杨深处。手把金樽难为别,更那听、乱莺疏雨。
简析:这是一首赠别词,可能是作者担任地方官时所作,时间在暮春。
上片首先展现的是一派晚春景象,“满眼东风飞絮”六字,就把惜别的主基调定了下来。随后直言在日暮的短亭中,友人的离去已近在眼前。“短亭春暮”一语而三义。既点明离别,又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然后宕开一笔,写更为广阔的暮春景色:柳絮、落花、芳草、流水、短亭、南浦等意象都充满了伤别伤怀的意味,离愁浓厚。
 下片写告别的场景,就在渡口前,结二句以递进手法加倍写离情。而“乱莺疏雨”与开篇“东风飞絮”相圆合,始终是恼人的景色,烦乱的心绪。
词中描绘的景色,如果不是在送别的背景下,全词刻画细致入微,情景交融,亦为送别佳作。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夏云峰》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夏云峰,夏晚
文/墨缘
暮云闲。荷风漫,灯摇茗肆旗幡。弦起二黄慢奏,婉绕亭轩。调出梅派,神韵倍,字正腔圆。绝妙境,人丛涌聚,声宴殷阗。
国民乐在安然。引浮想,异邦多处狼烟。鸻蚌相煎暗斗,利益翁搴。笑斟今古,衰与兴,流转回还。柳影动,盏中几换,新月中天。 

迦南试评:首先提出词牌与词题之间不能逗号隔开,建议注意一下。
“暮云闲”一个闲字就奠定了上片的情感色调,此处为句号,自成一拍,那么对后文且具备统领的作用。后面几拍是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由远及近通过一系列的景语描写,表达了人们的闲适之感。
下片由眼前的国民安乐联想到他国之间为了利益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发出感怀延展到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我个人觉得在达情达意上稍显空洞,其他还是不错的。
以上皆是个人观点,理解不到之处 还请见谅  以补刀老师的点评为主。

点评

问好两位学友, 迦南老师说的很好,小细节处亦需注意。题目夏晚,重点在夏晚所见闲适生活之引申,有感,而上片弦起二黄,调出梅派,个人觉得用笔稍多 。下结以景结 ,暗喻不错,学习了。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12

帖子

286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66
20#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期第二十二讲作业
雨竹组长-小西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忆秦娥•箫声咽
唐代•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简析
词的上片开头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暗示着当年繁华已成梦,如今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叙写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营造出惨淡迷离之情境。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繁华之时与地点,其中“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令人心生凄凉。
再续“音尘绝”一句,悲凉之感愈发深沉。“西风”八字,虽只写境界,但兴衰之感已寓其中。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夏云峰》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夏云峰•夏日乡村
雨竹20-月影清心
半夏中。新雨后、千畦碧浪清葱。更听翠枝蝉唱,韵绕林丛。阿翁含笑,摇竹扇、话说年丰。娃子闹、寻花扑蝶,跳过溪东。
夜深萤火飘空。斗蛙闹、稻香飞入窗栊。还念去年此刻,抗旱情浓。如今皆顺,耕作早、只待年隆。秋好处、金涛涌动,喜煞村农。
雨竹小西互评:
读解
半夏时节。一场新雨过后,千亩田畦像碧绿的波浪,清新葱郁。更有翠绿枝头上蝉鸣声声,韵律在林中萦绕。老翁含笑摇着竹扇,谈论着丰收的年景。孩童们嬉闹着,寻花扑蝶,蹦跳着跑到溪东。
深夜里流萤在空中飘飞。蛙声阵阵,稻花的清香飘进窗棂。不禁想起去年此时,抗旱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一切顺遂,早早耕作,只盼着年成兴隆。到了秋日好时节,金黄的稻浪翻滚,定能让村民们喜不自胜。


简评
①立意:通过新雨后的生机、孩童嬉闹、翁叟闲谈、夏夜萤火等日常场景,勾勒出乡村的宁静与活力。更以“去年抗旱”与“今年顺境”对比,将视角从田园风光延伸至农人对丰收的期盼,暗含对风调雨顺、民生安稳的朴素祝愿,立意贴近生活,情感真挚。


②谋篇布局与脉络:上阕先写自然景致,再转入人事,由景及人,动静结合,展现乡村的鲜活日常。下阕转向深夜虚实交织。以萤火、蛙鸣、稻香绘夜景,再由眼前之景触发回忆去年抗旱,对比今昔境遇,最终对秋日丰收的展望,从“当下闲适”到“过往艰辛”再到“未来期盼”,情感层层深入,脉络清晰。


③炼字:“千畦碧浪清葱”中“碧浪”以比喻写稻田新绿,“清葱”叠词显清新,画面感强。“韵绕林丛”的“绕”字,写出蝉鸣在林间回荡的悠长,富有听觉层次。“稻香飞入窗栊”的“飞”字,将嗅觉具象化,暗含夏夜微风送香的轻盈感。


④可酌之处:上下阕衔接稍显突兀,上阕以“娃子跳过溪东”的动态收尾,下阕直接转入“夜深萤火”,时间跳转略快,可加一句过渡,让白昼到深夜的转换更自然。个见。


点评

小西同学点评条理分明,耐心细致。  发表于 11 小时前
月影同学的雨后乡村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  发表于 11 小时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7-15 11:23 , Processed in 0.1248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