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楼主: 燕燕于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二十四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40

帖子

2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0
11#
发表于 2025-7-24 13:57:36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期丰荷组第二十四讲作业
丰荷  闲雲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高阳台·西湖春感
宋代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译文
黄莺巢居在密叶之间,柳絮轻轻飘落在湖面。斜阳已近暗淡,断桥处有返家的归船。还能有几番春游?赏花又要等到明年。春风且陪伴着蔷薇留住吧,因为等到蔷薇开花时,春光已经非常可怜。更令人感觉凄楚不堪,掩隐在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昔日是何等的热闹喧阗,如今却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就连那些清闲的白鸥,也因新愁而白了发颠。我再也没有心愿,去重温纵情欢乐的旧梦,只把自家的层层大门紧掩,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我怕见那飞花片片的声音,更怕见那悲切的声声啼鹃。
简析:此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上阕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抒发出朝不
保夕的无限哀愁;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乌衣巷》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再无心事追寻往日欢乐,听到鹃啼,真教人肝肠碎裂,痛苦难当。全词凄凉幽怨,悲郁之至,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木兰花慢》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木兰花慢*消夏有思
文/山里红
炙人炎阳照,汗如雨、透衣裳。问叶下鸣蝉,树头黄雀,何处风凉?无腔。自寻去处,便偷闲漫步绿堤旁。遍野青禾叶卷,蒸腾枯涸池塘。
思量。暗自神伤。逢久旱、雨云藏。望碧穹、欲上三山拜访,求取龙王。滂滂。雨从天降,看良田万亩饮琼浆。待到金秋时节,欢歌场院飞飏。

互评:,首句点明题意,只是第一句读来语句别扭,这首木兰花慢,主题明确,描写了作者天热干旱的忧虑情绪,并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思想。立意不错。

点评

3、开篇首句确实如一评老师所说,读来不是很顺畅。另外上下片的两字句待酌。主题贴近现实不错,但求神拜佛的思想不妥。  发表于 2025-8-8 22:23
2,感觉不足的是通篇平铺直叙,语言比较直白,诗词不是记叙文,要尽量追求“要眇宜修”,多增加一些比兴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发表于 2025-8-8 22:22
1、问好两位诗友!这首《木兰花慢》格律无误,立意鲜明,行文也比较流畅,点赞学习了!  发表于 2025-8-8 22:22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

帖子

5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8
12#
发表于 2025-7-24 19:29:1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4第24讲作业
风荷35-兔狼
1、《木兰花慢·过秦淮旷望》‌‌北宋·秦观‌
过秦淮旷望,烟水渺,暮云重。正霜凋岸柳,露零篱菊,雁度西风。
渐觉一叶惊秋,残荷听雨,愁入吴淞。怅望倚危阑,江南江北,何处相逢?

梦回酒醒,夜阑人静,孤馆灯红。念旧游踪迹,空吟断句,漫寄鱼封。料得故园今夜,也应独对,月满梧桐。
译文:乘船经过秦淮河畔,极目远眺——水雾缭绕如烟,云气低垂,一片苍茫。秋风渐起,心绪萧索,偏偏触动我这漂泊之人的孤寂。千百年来,过客的离愁从未消散,眼前的新愁更让人难以承受。岸边的蓼花已红艳褪尽,汀洲的绿萍也日渐稀疏。

夜晚寒蛩(蟋蟀)在风中哀鸣,江上的明月仿佛懂得我思念远方。即便是无情之物见到此景,也会为这凄美而黯然神伤。层叠的山峦笼罩在暮色中,残阳斜照,我独自倚着柴门,任凭愁绪蔓延。

2、风荷36~小鼹鼠
木兰花慢•夏日述怀
正荷花初放。沐夏雨,侍清香。见滴翠罗裳,露珠翻滚,蛙鼓高昂。徜徉。望虹桥处,待弦歌韵舞又乖张。奈得寒潭激越,鲤儿戏鸳鸯。情长。向晚西窗,思往事,断愁肠,忆那时,曾许檀郎共渡,执手天苍。珍藏。望宁宇处,尽少时狂放休相忘。抛却虚名蜗角,倚栏相看斜阳。

兔狼点评:这首《木兰花慢·夏日述怀》以夏日荷塘为背景,融情于景,整体意境清丽婉约,但在用典、意象衔接和语言逻辑上存在可商讨之处。词中有几处用典,但有些语句和全文色调稍显不协调,但总体不错。点赞一个。水平有限不多说,详细点评看评阅老师点评。

点评

用词过于用力,过片衔接不畅气脉断裂  发表于 2025-7-31 14:20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1

帖子

2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6
13#
发表于 2025-7-24 20:2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窗雨 于 2025-7-24 20:28 编辑

风荷01-秋窗雨一,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译文: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庆元中辛弃疾罢居瓢泉时期。南宋朝廷对于罢职的官员,虽然不再委任职务,但给以丰厚的钱财,这使得辛弃疾能够在生活上比较宽裕,因此与朋友交游饮宴也很平常。此词为词人在中秋之夜举行宴会招待客人时所作的一首咏月词。


赏析:
辛弃疾写过不少中秋题材的词,但这首比较特别片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可怜今夕月”,首句先对月亮赞美,以下便接连提出疑问。“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继而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也说明他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才具有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在对月亮的出没作了猜想之后,词人又针对有关月亮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是不是天外空空荡荡无涯无际,只是一股大风把明月送走了?月亮无根悬在空中,是谁把它系住了?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这些问题对今天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就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来说,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传说,陈述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疑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这两句是针对月亮的运行路线说的。词人说,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以下便针对这种说法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由“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他真担心海中往来奔突的鲸鱼,撞坏了月宫中的华美宫殿。“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传说中月亮上面还有蟾蜍和玉兔,词人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结尾两句更进一层,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提出问题。“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是说如果月宫中的房子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蛤蟆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渐渐地会变成如钩的月牙呢?
词人想象的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对月亮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奇,问得妙,问得异想天开,饶有风趣,耐人寻味。词人把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巧妙地加以编织,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创造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形象。月宫里的玉兔、蟾蜍被写得活灵活现。全词以有限的问句,表现了词人在皓月当空的夜晚,面对明月,面对宇宙,甚至面对社会人生无限多的困惑和不解所产生的疑问,其实这正是词人内心郁闷的一种流露,一种释放的方式。词人通过这首词或许表现了这样的寄意:那浩瀚的夜空、清冷的月宫都有人关注、有人发问,可是自己满腔的悲愤、痛苦和委屈根本没有人关注、理解。这样一来,就使词的主旨得到了深化。词人的众多疑问,在今天看来已不是问题。但鉴于辛弃疾生活的时代,鉴于当时的认识能力,他能有这样的发问,表现了大胆的求索精神,难能可贵。


二,试评
木兰花慢•知音叹
风荷水木生
对寒窗冷月,忆过往、意难平。数笔底风云,眉间积壑,谁解心声?伶仃。惯看赋客,把诗词换了一杯倾。弦断何寻旧谱,曲终怎续前盟。
平生。送遍长亭。山水阔、誓言轻。叹燕去鸿来,花开叶落,几度逢迎?伤情。岁华暗换,剩孤舟一叶度苍冥。如问知音可有,不如觅岫闻莺。
秋窗雨试评:上片准备过片处与上一句关联不够,上一句还把诗词换了一杯倾,下一句就弦断曲终了,所以关联上还需斟酌哦!再就是把字,这里应该是领字,我个人觉得用副词会更流畅一些,还有就是过片二句,送遍长亭,离别处有多少个长亭,送遍二字说明长亭很多,我个人觉得一个长亭就够了,毕竟是老地方吗,用惯倚长亭会不会好一些。还有换字重复了,这个字是有修改空间的,斟酌一下哈!整首看,句子清丽,读着流畅自然,可见作者功底雄厚,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欣赏学习了。


点评

主旨别出心裁,有寄托。不失为好词。  发表于 2025-7-31 14:28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

帖子

2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0
14#
发表于 2025-7-24 20:43: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翻译: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简析: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的上阕描绘了赤壁古战场壮丽雄奇的景色,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引出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下阕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英姿飒爽的形象,通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展现其从容破敌的儒将风采。全词借古抒怀,既表达了作者对周瑜等英雄人物的敬仰,也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同时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体现出一种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2.木兰花慢.纳凉
风荷17/真诚思风
暑威初敛后,送残照、下林丘。
正竹院风来,荷池香度,蝉噪新秋。
呼童汲泉试茗,浸冰瓜、浅碧映瓷瓯。
渐见星河垂野,月华轻笼帘钩。
清游。露湿葛衣柔。闲倚曲栏头。
任流萤点破,疏星垂阔,风递凉飕。
何须秉灯宵赏,对疏桐、影里数更筹。
且共飞萤伴月,醉听蛙鼓田畴。

简评:
这首《木兰花慢·纳凉》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初秋纳凉的闲逸图景,上阕“竹院风来,荷池香度”与下阕“流萤点破,风递凉飕”等句,将视听嗅感交织,尽显清幽雅致,“浸冰瓜、浅碧映瓷瓯”的细节更添生活气息,营造出沁人心脾的清凉意境,颇具画面的灵动与闲适之趣;但整体意境略显浅淡,“何须秉灯宵赏”的直白与“醉听蛙鼓田畴”的俗趣,稍减含蓄之美,且全词多停留在景物铺陈,情感深度与思想张力稍逊,虽得纳凉之“趣”,却少了些余韵悠长的厚重感。

点评

14楼 夕颜拙评:解析与互评都很漂亮,没有需要补充的。但是这阕《纳凉》应该是程垓的体,句式,断句尽量尊格体,个见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25-8-6 19:21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主题

521

帖子

1754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54
15#
发表于 2025-7-24 22:49:37 | 只看该作者
词研四期第二十四讲
风荷23-阿杏
一 解析古人词作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这首词是作者赠与范昂的,这次范昂被召回临安,作者对他寄与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并热情地鼓励他到前方去筹划军事,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
上阕头三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势笼罩全篇。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愁肠殢酒”乃化用唐未韩偓《有忆》诗“肠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扰之意。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二互评

木兰花慢.消夏
风荷22.清心
又闲来消夏,却炎热、不曾收。且漫卷轻衫,长挥小扇,静气凝眸。幽幽。躁蝉已寐,见深沉夜幕月如钩。萤火灯笼漫点,疏星似水温柔。
无由,忽起乡愁。槐影畔、旧村楼。纵暑侵、草席蒲葵竹枕,凉意悠悠。心头。更留那夜,正阿娘故事不停休。何日重回故里,再听梁祝牵牛。
问好清心同学,这首词格律正确,语言流畅,主题明朗。遵循“上景下情”经典结构,但结尾稍显直露,未完全发挥长调“含蓄收束”之妙。上片“躁蝉已寐”与“萤火漫点”稍显冲突 蝉眠常伴夜深,萤飞多傍暮色。由景转情那个无由用得不是很贴切。个见

点评

夕颜拙评:个见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25-8-6 19:28
互评这里,师友点评的不错。上阕第一韵这里的“却”字再斟酌。“静气凝眸”这里需要再打磨字句。如果“幽幽”用到下阕开头,效果是否更好些。下阕第四韵那里的前后句再关联些更好。其他参考互评老师意见。  发表于 2025-8-6 19:27
夕颜拙评:师友对古人词的解析基本可以。但个人觉得这阕辛词,是愁肠郁郁,少见的细腻。上阕是送别,下阕是对友人的劝志以及寄托还有自己不得志孤独寂寥。  发表于 2025-8-6 19:26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

帖子

64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44
16#
发表于 2025-7-24 23:2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鼹鼠-薇儿 于 2025-7-24 23:34 编辑

古典词研四第二十四讲:
风荷36~小鼹鼠
一、解析古人词作:
《破阵子•春景》
北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三句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园子,园中有一个碧水荡漾的池塘,池面上点缀着几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空中还有柳絮飞舞。“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而是捕捉住两人斗草时的情景,着意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神态,以轻松欢快的笔调写出了少女纯洁无暇、活泼天真的性格特征。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此词画面明媚,情调欢快,风格质朴,或可视为晏殊词中的别调。上片写景,刻画出一幅秀丽的春景图。 “燕子”、“梨花”,形态一动一静,色彩一黑一白,以之对举开篇,有相映成趣之妙。同时,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又为下片中少女的登台亮相埋下了伏笔。下片写人,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仕女图。“巧笑”二句写女主人公与她的女伴在采摘花草的小路上欣然相逢,逗出下文所描写的斗草游戏。但作者既不对斗草场面稍加展示,也不对斗草规则略作交待,而聚焦于主人公斗草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同样别具匠心。“笑从双脸生”,尤为传神写照之笔:只有涉世未深、全无心机的纯情少女才会因为如此细小的缘由而笑得这般自然、这般天真。

二、互评
木兰花慢·山居消夏
风荷23阿杏
又炎轻雨后,竹露坠、小院幽。恰槐影移庭,云腴分茗,蝉语梢头。悠悠。涧风断续,卷青岚万壑薄烟浮。谁洒琼珠跳玉,碎凉徐入南楼。
闲游。信步松丘,翻碧浪,鹤淹留。乱草丛,喜见菇如小伞,采蔓编兜。珍馐。踏残照返,与蜻蜓结伴顺溪流。日晚羹香暗度,邀邻小酌分瓯。

小鼹鼠简评:上片景物描写很是细腻,从小院描写到涧风,又使风刮回小院南楼,从视角和跳跃上看。做的很好。其中的景色描写略多。
下片出游,感觉和上片的清凉入楼有些不搭。下片的景物和情节描写也足够细腻。煞尾收束也到位。整首词作词风典雅、用词精致,学习了🍧🍧



点评

从整体布局来说,稍显平淡。如果在谋篇布局上再下一番功夫,就更好了。整体不错,语言很美,学习了  发表于 2025-7-28 12:00
过片与上结南楼句确实稍隔。如果上片结改成由景激发人想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意思,就衔接上了。下片写山中闲游,采蘑菇,最后回家分享。  发表于 2025-7-28 11:58
从上片结句来看,这些景都是在南楼内看到的。  发表于 2025-7-28 11:55
问好小鼹鼠诗友,问好阿杏诗友。小鼹鼠诗友的点评很到位,我很赞同。这首木兰花慢写的是夏日雨后闲游。景中含情,享受慢生活的闲雅之情,以及分享人生美好的雅致,立意很好。上片写景,小院景(近)、山中景(远)  发表于 2025-7-28 11:54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

帖子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8
17#
发表于 2025-7-25 00:54:28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二十四讲作业
风荷组29号~紫玉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
  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
  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
  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 无绪 ”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 ,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 ,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 ,读时一字一顿 ,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 ,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 ,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 ,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 ,无比清丽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 此去”二字 ,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木兰花慢》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
原玉:
木兰花慢
风荷35-兔狼
正冰弦乍裂,惊雷起,碎空庭。渐露湿檐廊,星沉月落,雾锁林城。伶俜。忍听旧谱,剩残词冷文咽余声。谁记梅边煮酒,争知柳外调筝?
曾经。钿誓钗盟。都付与,夜难平。叹烛燃柱烬,缘消爱灭,难续前情。三更。月沉过处,有离魂化月影孤清。休问来生卜否,从今莫卜余生。
读解:
正琴弦忽然断了,惊雷声起,像把空庭震碎了。渐渐地,露水打湿了屋檐和走廊,星星沉下去了,月亮也落了,大雾锁了林城。孤孤单单地。听着旧时的音乐,只剩些残词冷文把声音都咽下去了。还有谁记得梅树边煮酒,怎么还记得在柳树外调筝?
曾经,坚贞的爱情承诺,都交给每一个意难平的夜晚。叹蜡烛燃尽,缘分消失,爱意幻灭,再难续从前的真情。已经三更天了,月亮落下去的地方,有离魂化作月影如同月亮一样孤清。不要问来生可否预见,从今以后不再问今生可否预见。
此阙词通顺易懂,上景下情,情景交融,意脉顺畅,很有词味,是一阙不错的作品。
以下几点与兔狼同学共同商榷:
1、建议题目除词牌外,再加个小标题,概括总领全词。
2、钿誓钗盟,以首饰(钿、钗)为信服的誓言,代指坚贞的爱情承诺。烛燃柱烬,用蜡烛燃尽,代指爱情的消失。我觉得这个表达比较泥古,建议再斟酌,选用更贴合当下、鲜活的表达。
3、结句比较悲观、平淡,没能很好总结和提升全篇。
以上个见。能力有限,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同学多多谅解!

点评

总之,语言表达上,还需要注意前后逻辑,如果这一方面能再顺一下,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25-7-28 12:27
但是,从语言表达的细节上来说,有许多需要打磨的地方,比如既然已经惊雷起了,后面露湿句,星沉句就需要斟酌。再比如“都付与,夜难平”句子表达不完整,都付与的宾语是什么(缺失),如果改成,都空付与,所以k...  发表于 2025-7-28 12:25
所以,得出结句从今莫卜余生。从立意来说,这是一首描写情感不顺的幽怨之情的词。开篇定情感基调的景,然后转到情,回忆,再推向情感高潮部分。这个谋篇布局的想法不错。  发表于 2025-7-28 12:20
问好紫玉诗友,问好兔狼诗友。紫玉诗友的点评很好,我都基本赞同,兔狼诗友的这首木兰花慢,由景到情,首先哀景基调(碎-沉-锁),然后到人的忍听-谁记,引入情感回忆。下片道明具体的情感结局(难续前情),所以...  发表于 2025-7-28 12:16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3

帖子

3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0
18#
发表于 2025-7-25 06:55:16 | 只看该作者
一吴中竹枝词
清·徐士铉
阴晴不定是黄梅,
暑气熏蒸润绿苔。
瓷瓮竟装天雨水,
烹茶时候客初来。


注释:

徐士铉(清),具体生平待考。清代文人多有以 “竹枝词” 记录地方民俗之作,此诗当为描写吴地夏日生活的风情诗。

1.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
2.黄梅:梅雨期,是指每年初夏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3.熏蒸:气、味蒸腾或散发。
4.瓷瓮:盛东西的瓷器。腹部较大。
翻译

梅雨时节天气阴晴不定,
暑气蒸腾,湿润了阶前的绿苔。
瓷瓮里满满装着天降的雨水,
正到烹茶时分,客人恰好前来。

赏析

这首竹枝词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吴地梅雨时节的民俗风情,充满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
二互评
木兰花慢
文/闲云

问世间何物。抵生死,总相思。又镇夜无眠,金鸡啼晓,梁燕频飞。推门夏头春尾,有桃花、花落横窗枝。过了满园娇色,便教无计留伊。
一春有尽一春迟。年年见无期。忆眉蹙春山,眸含秋水,秀发飘时。巧笑嫣然婀娜,这风情、除你有吾知。解我十年枯笔,为浓一谱新词。
点评:1. 格依柳永体《木兰花慢·坼桐花烂漫》,格律合规。
2. “推门夏头春尾”中,“夏头春尾”表述稍显口语化,可再锤炼,使语言更贴合古典词的典雅风格。
3. 整体语意连贯,围绕“生死相思”展开,从夜不能寐到推门所见春尽花残之景,再到追忆往昔佳人风情,最后点出因这份相思而重焕笔力,情感层层递进,真挚动人,相思的氛围营造浓厚。
4. 词中“眉蹙春山,眸含秋水”化用古典诗词中形容女子容貌的意象,生动描绘出佳人模样,“十年枯笔,为浓一谱新词”则将相思的深切转化为创作的动力,情感表达细腻。
5. 此作立意鲜明,以相思为主线贯穿始终,情感饱满,学习了,点评不当之处,望海涵。

点评

“一春迟”表意稍模糊,为浓一谱”的“浓”字稍显突兀“个见  发表于 2025-8-6 09:28
“推门夏头春尾,有桃花、花落横窗枝”中,“夏头春尾”指春夏交替之际,而桃花花期多在早春,至“春尾”已近凋零,“夏头”更难见桃花盛开或飘落,时序上略有错位。  发表于 2025-8-6 09:26
“问世间何物。抵生死,总相思”,读起有点别扭。  发表于 2025-8-6 09:25
问好二位词友,用心写词评词了。  发表于 2025-8-6 09:19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0
19#
发表于 2025-7-25 07:05:56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风荷组第二十四讲作业
风荷31-花妖

一  自选一首古人词并解析: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
南宋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解析:

词以“十年不断”的时间刻度为轴,将私人化的悼亡之痛拉伸成漫长的情感轨迹。起句“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以春景中喧闹的禽鸟意象反衬“愁绪难传”的孤寂——黄莺、燕子本是春日生机的象征,却在此成为“语难通”的阻隔,暗喻亡妻已逝,再无人可诉衷肠。

“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三句,直抒胸臆却力透纸背。“闲愁”是谦辞,实则是十年未消的锥心之痛;“恼乱春风”更将个人悲戚融入自然时序——春风年年如期而至,却只唤醒对逝者的更深思念,物是人非的怅惘由此弥漫。

戴复古此词摒弃了传统悼亡词常用的典故与藻饰,以“十年”“破衫”“粉壁”等极具生活质感的意象,将深沉的思念融入具体场景与细节,于直白中见真挚,于平淡中藏惊雷。正如清人冯煦所言,江湖派词“多清圆婉丽,而真挚之情,溢于言表”,此词正是典范。

二、互评:

木兰花慢·拟“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意

蓦然云归

对幽窗月暗,疏桐影、伴孤行。正理轸调丝,轻挑慢捻,指底藏情。微惊。玉弦忽折,剩残音一缕若蛩鸣。暗把眉峰蹙起,悄无人处逢迎。
倾听。漏滴还停。愁渐锁、案头瓶。叹此般、万缕幽思暗结,怎奈天青。难明。岁华过眼,念同心未遇意难盈。独抱琴丝坐到,晓风轻拂帘旌。

花妖浅评:

问好云儿,你的词词细读再三,首先给我的感觉很膜拜:
将岳飞原句的苍凉化用的更细腻、更具象化。不着“知音”二字,却句句围绕“知音难觅”展开。以“幽窗、月暗、疏桐、孤影”造境,意象选取合理。以“弦断、蛩鸣”寄托情感,从“轻挑慢捻”的具象化期待,到“弦断无人”的孤独怅然,再到“坐到天明”的执着,层层递进,自然而发。以“漏停、天青、晓风”等词点明时间轴,脉络清晰。结拍情景交融,余味无穷,我好喜欢!
如果挑骨头,上片”轻挑慢捻,指底藏情。微惊。玉弦忽折,剩残音一缕若蛩鸣”这里”忽惊”处情感切换稍快,有点猝不及防有点莫名,吓我一跳哈哈。另外下片”意难盈”,盈字是都可以用”平”,意难平虽然熟词,但也自然贴切。

点评

个见!  发表于 2025-8-6 09:15
“意难盈”意为情意难以满溢,表达未遇知音的遗憾,若用“平”,更贴近口语化的抒情节奏,情感表达也更直接。  发表于 2025-8-6 09:15
“案头瓶”这一意象孤立,未与“愁”形成关联  发表于 2025-8-6 09:13
指底藏情”的“藏”字稍显刻意。琴声本是传情,用“流情”“凝情”更能体现情感随指尖自然流露,与“轻挑慢捻”的舒缓感更贴合。  发表于 2025-8-6 09:13
我也是鸡蛋里挑骨头吧,上阕“对幽窗月暗,疏桐影、伴孤行”中,“月暗”意为月色昏暗,而“疏桐影”需月光映照才能显现。若月色过暗,疏桐影子可能模糊难辨,二者搭配在光影逻辑上略有冲突,可调整为“月斜”“月浅   发表于 2025-8-6 09:12
问好二位词友,词填的不错,点评也很好。  发表于 2025-8-6 09:11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

帖子

3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2
20#
发表于 2025-7-25 10:5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书香 于 2025-7-25 10:54 编辑

古典词研四第二十四次作业
风荷组16-书香
一.自选一首古人的诗词阅读,并进行解析翻译。
   淡黄柳·空城晓角
   宋·姜夔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
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二.互评:
木兰花慢•消暑风荷组29号~紫玉
夜空星闪烁,纤云散、月初升。正饭罢空闲,女男老少,齐聚凉亭。风轻。有人谈论,尽喧喧闹闹话农耕。小子流星细数,老人旧事新评。
几曾。天际飘萍。人各自、奔前程。为养家、却是离乡背井,苦力劳形。营营。俗尘散尽,望回头来处有真情。唯把旧时回忆,聊来慰我余生。
紫玉老师好!
简译:

夜晚的天空星星闪烁,几缕薄云散去,月亮刚刚升起。
正是晚饭后闲暇的时光,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凉亭里乘凉。
晚风轻轻吹拂。有人在聊天谈笑,全都是热热闹闹地谈论着庄稼农事。
孩子们指着天空数着划过的流星,
而老人们则在评说着过去的往事。
曾几何时,我们这些人就像天际的浮萍一样。
大家各自为了生计和前程而奔波。
为了养家糊口,却不得不背井离乡,靠辛苦的体力劳动维持生计。
终日忙忙碌碌,为世俗生活操劳。
当这些世俗的烦扰渐渐散去,回头遥望故乡的方向,知道那里才有最真挚的情谊。
现在只能把那些过去的美好回忆拿出来,聊以安慰自己余下的人生  。  
简评;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夏夜乡春纳凉图。随后转入对人生漂泊和故乡温情的感慨。
格律无误,贴近生活。很喜欢。
挑刺一下:上下阙意境转换稍显突兀。缺乏必要的过度和内部线索。有些语言也稍显直白。若含蓄和凝练些就更好了。
瑕不掩瑜,真心喜欢这个作品。给老师点赞!


点评

下片寄情,把为讨生计,到处奔波的无奈表达出来,让人顿生感慨。这首作品写实,很有张力,不错。略有不足的是对语言的掌控上还需再加把油,多练会更好。  发表于 2025-7-31 00:24
如月拙评:问好。师友解析互评细致认真到位,作业完成的不错。这首词格律无误,上景下情,以夏夜消暑为意,上片以白描手法构勒出一幅生动惬意的夏夜图画,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发表于 2025-7-31 00:24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8-30 17:49 , Processed in 0.14028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