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楼主: 燕燕于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四期雨竹组第二十八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1318

帖子

335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56
11#
发表于 2025-8-18 15:29:10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第二十八讲作业
雨竹组长-小西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答:
蝶恋花·早行
北宋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译文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被惊起,栖息不定。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有人在井边汲水。这声音唤起了女子,她的双眼清澈明亮,但却饱含泪水,泪水落在枕头上,把红色的枕芯都浸湿变冷了。
两人手拉着手,站在庭院中,霜风吹动着女子的鬓发。离别的人心中徘徊不定,想要离去却又舍不得,分别时的话语满是忧愁,让人不忍心听。楼上星光灿烂,北斗星横在夜空,露水寒冷,人已经走得很远,只听到远处传来鸡叫声,仿佛在回应着离人的心情。
简析
这首词纯写离情,通过一系列画面与声响的组合,生动地展现了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难舍难分的情景。上片写别前,从深夜到将晓,通过“月皎惊乌”“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等景象,暗示行者整夜未眠,接着转写女方的悲伤,“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刻画了女子离别时的愁苦。下片写别时、别后,“执手霜风吹鬓影”描绘了两人分别时的不舍,“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进一步表现了离别的痛苦。最后“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以景结情,通过描写行者远去后看到的景象,烘托出旅途的寂寞和离别的哀伤。整首词没有直接抒发感情,而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场景描写来传达离情,含蓄而深刻。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瑞鹤仙影》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瑞鹤仙影·隐括《此生无憾》歌曲
雨竹27-雨婷
何妨一路飞鸿远,由寒霜、相伴昏晚。尘世薄凉、冷风如剑。夕阳凉遍,云烟漫漫,看湖岸,心思凌乱。念无涯,渔舟归晚,执念却难变。
多少相思困,若梦人生,几多牵绊,长情怎断。却无言、泪眸相看,跌宕红尘。任由路途长或短,品清欢、长歌自遣,怎惧难。
小西试评:
问好学友,这首词隐括《此生无憾》,整体围绕历经风霜仍不失本心,情感从旅途的怅惘渐转向豁达,与主题相呼应。
上片以飞鸿远、寒霜伴写漂泊之景,通过冷风如剑、夕阳凉遍来强化尘世薄凉感,末句“执念却难变”内心坚守,景与情的交织较自然。下片直抒愁绪,再转向释然,“怎惧难”收束有力,显露出从纠结到通透的心境变化。
意象稍显重复,如“凉”字,词句衔接可更流畅,如“看湖岸,心思凌乱”与前后场景的过渡,若稍作凝练,情感递进会更好。祝贺学友顺利毕业。

点评

稍可精进处:“凉”字意象略重,“看湖岸,心思凌乱”与前后场景的衔接可再打磨,若稍作凝练,情感递进当更顺畅。整体而言,已得歌曲意韵,难能可贵。  发表于 6 天前
评阅-笛梦:紧扣“历风霜而守本心”之旨,脉络清晰,上片绘漂泊之景借“冷风如剑”“夕阳凉遍”衬尘世薄凉,末句立住内心坚守,景情交织自然;下片由“相思困”“牵绊”直抒愁绪,终以“品清欢”“怎惧难”转向豁达,   发表于 6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6

帖子

116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66
12#
发表于 2025-8-18 19:19: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自评:雨竹18.荷月
瑞鹤仙影·隐括〈赤壁赋〉
江天夜泛舟一叶,凭虚御风去。举樽属客,冯虚诵月,桂棹兰渚。幽壑潜蛟,嫠妇泣、孤舟怨语。笑人间、须臾万变,逝者竟如许。
  携酒再重游,叹孟德、旌旗蔽空处。舳舻千里,更谁知、灰飞烟虏。惟剩江声,伴明月、渔樵对晤。且衔杯、物我两忘,共鹤羽。

翻译:秋夜乘一叶小舟漂荡在江上,仿佛凌空驾风,遨游天际。我举起酒杯邀客共饮,对着浩渺长空吟诵明月诗篇,兰木船桨轻划,荡开芬芳的水波。幽深的峡谷中蛟龙潜藏,孤舟上传来寡妇的哭泣,如哀怨的低语。可笑这人世间,万事瞬息万变,逝去的光阴竟如此匆匆。  
   带着酒再次重游旧地,遥想当年曹操战船如云、旌旗遮天的盛况。千里的战船连绵不绝,可如今谁还记得那些灰飞烟灭的敌寇?只剩下江水奔流不息,伴着明月,听渔夫樵夫闲谈古今。且满饮此杯,忘却尘世与自我,愿与仙鹤一同翱翔天际。
     简评:开篇"凭虚御风"营造缥缈仙气,而"幽壑潜蛟""嫠妇泣"等意象又落回现实,形成虚实交织的审美张力。  从眼前泛舟切换到曹操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再回归江月渔樵的永恒之景,拓展了词的时空维度。  
    意象"桂棹兰渚"以香草美器写高洁之志,"灰飞烟虏"四字凝练概括历史沧桑。  

点评

评阅-笛梦:开篇“凭虚御风”造仙气,“幽壑潜蛟”等意象构虚实张力;时空切换自如,从泛舟到赤壁古战场再归江月渔樵,境界阔大;“桂棹兰渚”“灰飞烟虏”等意象,或寄高洁,或凝沧桑,凝练有味。  发表于 6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5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8
13#
发表于 2025-8-19 10:05:20 | 只看该作者
第28讲作业
雨竹08~静姝
一,选一首词赏斩
减字木兰花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
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时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1090年5月) 
北宋 · 苏轼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飐红轻。时上凌霄百尺英。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 ,其中透露出禅机。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在烟雨中飞腾。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在风雨中翻腾。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在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躺在浓荫下的竹床上,正在沉睡。意境悠然,引人神往。
在如此幽静的环境中 ,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作者接下来写: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此处实乃以动衬静,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因为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最后一句写景细致入微,静妙传神。只见在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在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 。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
好一个物我两忘的恬淡世界!读来只觉禅意涤胸。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首先是古松和凌霄花。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
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 ,“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 ”、“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在阴柔之美中。其次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鹊的“噪 ”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
就是在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二 互评
楼上原玉 瑞鹤仙影*回乡偶书
(隐括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文/浅秋
扬帆顺水。船头立、江风拂起衣袂。家山愈近,乡情更怯,往怀重启。青春有志。问天下英雄有几?便成行、勇闯天涯,从此万千里。
今又踏乡陌,物是人非,不由心惴。路旁总角,细端详、满眸疑意。贵客何来?有何事盘桓在此?默无言、撩起衣襟,掩浊泪。
问好浅秋老师!词作格律正确,对偶句,领字运用得体,颇见功底。
①开篇对回乡偶书拟似作了个补叙,乘舟回乡。一帆风顺,站在船头,江风吹起衣袖。离家越近,乡情更怯。此处引用了宋之问《渡汉江》诗句,用典贴切无痕。往怀重启,句内承上启下,由当前过渡到回忆往事。年少时壮志凌云。敢问天下又有多少英雄呢?于是呢便与小伙伴们结伴闯天涯,一去就在千里之外。
②下片今又踏乡陌。时间轴又拉回到现实。又字是想表达不是第一次回乡吗?接下来物是人非,可以更好。比如用眼前的景让读者感觉到作者想表达物是人非的意思。不由心惴。惴懦出自《诗经秦风  黄鸟》,触景生情。路边的小孩疑我是客,个人认为“有何事盘桓在此?”句稍浪费笔墨,有“贵客何来”就够了。结拍无言以对,老泪纵横。
整体来看词作采用今→昔→今的手法,脉胳清晰,章法老道。用典贴切无痕。对偶领字运用娴熟,词味浓郁,原文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笑问句未隐括进来。瑕不掩玉,学习了!

点评

下片“又”字略生疑,“物是人非”可借景具象,“有何事盘桓”稍赘,但整体词味浓郁,虽未隐括“乡音无改”等句,仍属佳作。  发表于 6 天前
评阅-笛梦:浅秋老师此作功底扎实:格律、对偶、领字运用得体,以“今→昔→今”脉络叙事,补叙乘舟回乡场景自然,“乡情更怯”化用宋之问句贴切无痕。  发表于 6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4

帖子

5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4
14#
发表于 2025-8-20 16:43: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讲作业
雨竹27雨婷

 瑞鹤仙影·观<长安三万里>
扬风万里

 边关朔雪。烽烟裂、云山战马嘶咽。高适泪凝,回望旧事,洞庭水阔。 情投意惬。忆梁宋同游共悦。记当时、纵酒狂歌,醉里约吴越。
   安史惊尘世,颓壁长安,霸图衰歇。青莲命舛。永王招、宦途灰灭。荣辱何凭,怅流徙诗心未绝。幸长存、诗文千卷,对皓月。
试评  问好学友,这首隐括词以凝练的笔触重构电影史诗气象,可谓以词为镜,照见盛唐悲欢。上片边关朔雪,烽烟裂,以刀劈斧削的笔法凿开时空隧道,云山战马嘶咽,视觉与听觉质感很强,下片颓壁长安与青莲命舛,形成建筑与命运的双重坍塌,可见您对历史褶皱的深刻凝视,赋予文学以超越时代的柔韧力量。学习了。

点评

问好两位学友,学习新作, 欣赏美评,影片没有看过,只见写友语句凝炼大气,评友也是有理有据,给赞。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9

帖子

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3
15#
发表于 2025-8-21 09:03: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词研四第二十八讲雨竹组作业
互评第二十七讲,楼上同学作业
雨竹23-墨缘
瑞鹤仙影   隐扩(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流风组——宛儿
长亭小陌,听风起,新词一曲离索。无端打湿,青葱过片,搁心边角。邀梅独酌,饮斑驳情怀淡烙。忆徘徊、稀疏笔墨,愁渍背人数。
空格无从解,向晚飘零,豆灯凉薄。荒芜故事,任流光、雨消花落,瘦减罗裙。等来岁桃红再著。燕归来,应曾相识,兑旧约。
问好学友,墨缘乱语。此作是隐括宋晏殊的浣溪沙,是一首伤春,感慨时光易逝的饮中词作。看其隐括词,上片首句“长亭小陌,听风起,新词一曲离索。”
开篇不错,就是离索用的多少有些偏离原词。往下几句到觉得不知所云,字数不少,晃有堆磊之嫌。下片感觉也如是,应是再下才疏学薄,不能领会。望学友下次写的浅白点,让再下识得一二,就这样,不妥之处,敬请海涵!!!

点评

问好两位学友,学习新作 ,欣赏美评,写友小词整体清逸娟美,连接稍逊,评友不吝直言,给赞。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0

帖子

62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6
16#
发表于 2025-8-21 14:08:2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第定二十八讲作业
雨竹06-芷溪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重的云层,让人在漫长的白天里满心忧愁,瑞脑香在金属兽形香炉中渐渐燃尽。又到了重阳佳节,躺在铺着纱帐的纱厨内、枕着玉枕,半夜时分,凉意刚刚浸透衣衫。
黄昏过后,在东篱边饮酒,淡淡的菊花香气沾满衣袖。别说不令人心神陶醉伤神,西风卷起窗帘,(我)比园中的黄菊还要消瘦。

(三)简析

1. 意象与情感:以“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等意象勾勒出秋日清冷氛围,“愁”字开篇定调,暗藏对丈夫的思念;“重阳”佳节本是团聚之时,词人却独自度过,“凉初透”既写天气之凉,更衬心境之孤寂。

2. 手法与炼字:下阕“东篱”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却赋予其思念的内核;“暗香盈袖”以嗅觉写菊香,含蓄婉转;结尾“人比黄花瘦”以黄花的纤瘦喻指自身因思念而憔悴,将抽象情感具象化,成为千古名句。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瑞鹤仙影》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鹤仙影•隐括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寒霜破晓,秋声过、疏桐坠叶风扫。
金炉烬冷,兰膏凝断,绣帘垂悄。
愁肠渐绕,又九日、萸香漫袅。
念当时、同插云鬟,共把蟹螯醥。

追记东篱下,赏菊吟哦,夜阑星小。
旧盟在否?想如今、鬓丝先老。
漫叠红笺,待归雁来时寄了。
又忧卿、不辨相思,怎同调
附原玉如下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文/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补刀需注意的地方: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有无故意扩大原意,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将“虚写”与“实写”混淆,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利用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词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词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表述结论,在诗词中找不到左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词作明确以李清照《醉花阴》为隐括对象,开篇“寒霜破晓”“疏桐坠叶”延续原词“薄雾浓云”的秋日清冷基调;“金炉烬冷”“兰膏凝断”化用原词“瑞脑销金兽”的闺中场景,强化寂寥氛围。上阕“又九日、萸香漫袅”“同插云鬟,共把蟹螯醥”紧扣原词“佳节又重阳”,拓展重阳时节“插茱萸、食蟹饮酒”的生活细节。
下阕“东篱下,赏菊吟哦”直接化用原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漫叠红笺,待归雁来时寄了”则延伸原词未明写的“寄相思”动作,结尾“忧卿、不辨相思,怎同调”将原词含蓄的思念转化为直白的担忧,核心均围绕“重阳思人”展开。

(二)简评

以《醉花阴》的“秋日重阳”背景与“相思”核心,意象(东篱、重阳)的化用贴合原词脉络,通过“插茱萸”“食蟹”等细节补充,让原词的场景更具体,隐括的针对性较强。

2. 可改进之处

1.无中生有,脱离原词依据:原词《醉花阴》仅提及“重阳”“东篱把酒”,未涉及“同插云鬟”的共处场景与“蟹螯醥”(食蟹饮酒)的情节,虽符合宋代重阳习俗,但属于在原词无佐证材料的基础上新增内容,存在“横生枝节”的问题
补刀点4:原词以“独自愁”为基调,“同插云鬟”的回忆与原词“孤身过节”的设定略有冲突,有偏离原词情境之嫌。
2.虚实混淆,削弱原词特质:原词“薄雾浓云”“玉枕纱厨”均为实写当下的孤寂处境,而上阕“念当时……”、下阕“追记东篱下……”均为虚写回忆,实写当下“愁肠”的笔墨仅一句,导致“虚实比例失衡”,弱化了原词“以当下实景衬孤身之愁”的核心补刀

1.表达直白,丢失含蓄韵味:原词以“人比黄花瘦”的隐喻藏相思于景,含蓄蕴藉
2.结尾“又忧卿、不辨相思,怎同调”直接直白地抒发担忧,将原词的“含蓄”转为“直述”,与李清照词“藏情于细节”的风格不符,存在“情感表达方式与原作者风格贴合度不足”的问题(参考“补刀5”中“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的倾向以上是芷溪自评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斧正

点评

问好学友 ,学习新作 欣赏美评,如此详尽,可见认真,给赞。个人观点,虽然隐括要求原意,不如隐扩,可另出新意,不必改进。  发表于 5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4

帖子

8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46
17#
发表于 2025-8-21 15:53:51 | 只看该作者
凡川

28讲作业

瑞鹤仙影・秋兴有感【隐括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雨竹15-浅酌璃兮

凋枫露煞。寒云暮、风摇岸苇伤别。一舟去晚,千山入槛,客心暗结。砧声碎彻,问何处秋风送咽。莫回眸、山长水短,旧岁已无楫。
故土梦中见,剪烛西窗,画眉相悦。纤纤丽影,可留痕、扇纨惊蝶。年少当时,对愁鬓霜华不屑。更何堪、肆意轻狂,酹日月。


附原玉: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学评:
凋枫露煞。寒云暮、风摇岸苇伤别。一舟去晚,千山入槛,客心暗结。砧声碎彻,问何处秋风送咽。莫回眸、山长水短,旧岁已无楫。紧贴原作,情景交融,婉转得味。
故土梦中见,剪烛西窗,画眉相悦。纤纤丽影,可留痕、扇纨惊蝶。年少当时,对愁鬓霜华不屑。更何堪、肆意轻狂,酹日月。下片抒情为主,梦中思忆。
脉络清楚,秋景→秋兴,与原作相附。
有一个问题不解,砧声,剪烛  这些物象现已远离我们生活了,再用是否太过似古了?说的不当之处勿介意咯。

点评

问好!老三。这首词手法老道,上片景入情,下片忆故土,恨年少当时不珍惜而如今霜侵日月。凡川的点评,很棒。不过对于拟古,我于不同意见,古诗词,偏古一点还是可以的。  发表于 4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67

帖子

72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6
18#
发表于 2025-8-21 16:22:02 | 只看该作者
词研回第二十八讲作业:

雨竹11~羽君

瑞鹤仙影.隐括欧阳修秋声赋(姜夔体)
雨竹组16一翠花
星寥夜寂。轩窗外、梧桐叶落飘索。蟋蟀浅语,寒虫低咽,碧蕉露滴。清商沥沥。似砰湃奔腾浪击。动门棂,鏦鏦铮铮,拂拂锦帘淅。
料想田原里,稻涌金波,水翻舟舴。追由细析,此皆因、自然规律。万物荣枯,恰盈满虚亏入出。但闻兹、庭院墙角,又唧唧。
1、此词平仄合格

2、解读:
      星寥夜寂:描绘出秋夜星空稀疏、寂静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清冷、孤寂的基调,让人感受到秋夜的静谧与深沉。

       梧桐叶落飘索:梧桐落叶是秋季典型的景象,“飘索”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落叶在空中飘零的状态,强化了秋天的萧瑟之感,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

       蟋蟀浅语,寒虫低咽,碧蕉露滴:蟋蟀和寒虫的声音在秋夜中显得格外清晰,“浅语”“低咽”赋予它们人的情感,营造出一种哀怨、凄凉的氛围。碧蕉上的露珠滴落,更增添了秋夜的清冷和寂静。

       清商沥沥:“清商”是古代五音之一,古人常以清商代表秋天的声音。“沥沥”形容声音清脆、连绵不断,进一步强调了秋声的特点,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秋夜中那细微而又清晰的声音。

       砰湃奔腾浪击、鏦鏦铮铮、拂拂锦帘淅:描写将秋声比作澎湃的浪涛冲击、金属碰撞的声音以及风吹锦帘的淅沥声,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秋声的宏大、激烈和复杂,突出了秋夜的动态感和力量感。

      稻涌金波,水翻舟舴:描绘了秋天田野里金黄的稻田如波浪般起伏,水面上小船穿梭的丰收景象,与前文的秋声、秋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秋天不仅有萧瑟的一面,还有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一面。

    “追由细析,此皆因、自然规律。万物荣枯,恰盈满虚亏入出”直接点明了主题,作者意识到世间万物的兴衰、荣枯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就像月圆则缺、盈满则亏一样,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改变的现象。这种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尽管词中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但作者并没有陷入悲伤和哀怨之中,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境看待万物的变化。最后“但闻兹、庭院墙角,又唧唧”,以墙角传来的虫鸣声结尾,给人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感觉,暗示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存在。

3、简评
用词用典独到,修辞手法凝炼,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学习了

点评

问好!这首词羽君的点评面面俱到。赞一个!翠花这首词看似秋天的场景,实则是自然规律。富有哲理的一首词表达的很完美!上下阙衔接自然。  发表于 4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2
19#
发表于 2025-8-21 19:53:52 | 只看该作者
瑞鹤仙影·  隐括姜夔的扬州慢
文/迦南
竹西佳处。经年久、青青芥麦如许。竹帘十里,追思前事,顿成凄楚。深情难赋,奈尽是愁边得句。叹而今、吹寒清角,往事暗烟雨。
廿四桥心冷,犹咽余波,何堪相语。桥边芍药,一年年、为谁眉妩。杜牧重来,料难赋风流旧曲。更伤怀、回堤暗柳,历乱舞。


予安浅评:
拜读佳作!不懂隐括词的写法需要写到什么程度,亦不好与原作比较,但是整体读来得词韵味,唯觉情感过度上略做调整可能会更好一些。

点评

连那堤边的柳也跟着黯淡起来在风中乱舞。这首词婉约之至手法老道,好词!赞一个!  发表于 4 天前
问候,迦南,这首词起拍交代时间,芥麦如许而人非旧人。过拍往事如雨,为下片做铺垫。二十四桥边的心灰意冷,即使杜牧重生也难谱写那些风流旧曲,字字未伤怀却句句体现了那份无奈。  发表于 4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2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0
20#
发表于 2025-8-22 08:1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深时见鹿 于 2025-8-22 08:13 编辑

词研第二十八讲作业
雨竹10-见鹿

互评:
瑞鹤仙影:边塞(隐括电视剧《浴血荣光》)

文/羽君

沙滩雪域。长云缥、悠然袅绕山脉。军旗猎卷,摄威城廓,朔风摇直。文人剑客。隐约渐闻嘶马息。少年郎,人间烟火,共力戍边塞。

飒爽戎装试,立马提刀,皂衣相北。青春梦枕,志踌躇,御君沉责。四海承平,信书未曾谁执笔。折情衷,披星戴月,护社稷。

见鹿评:
首先“浴血荣光”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视连续剧。主题用“边塞”明显局限性很强。从词的整体构思布局来看,战争场面的描写虽然有些凌乱但也还有所涉猎。尴尬的是用古韵写现代战争,没有成熟的笔力是难以胜任的。尤其词中出现“文人剑客”“少年郎“人间烟火”“立马提刀,皂衣相北””等词,一看就不在一个画面,也不在一个层面。看到这个词,我想到东北菜“一锅烩”。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完全是作者的责任,作业要求有明确的误导性。此篇除了格律准确无误之外,其它评无可评。一篇不成其为词的文字恕我无法点评,能力不逮,见谅。

点评

是一首不错的军旅题材词作。不过用词用句还要打磨一下,比较粗糙。结构上更要用心的铺排。  发表于 4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8-30 15:09 , Processed in 0.1256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