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花石第七讲作业
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就有救,才为不病。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
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拗救"。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1、本句自救,就是在一句之中,上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本句下个音节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
2、对句相救,就是在一联之中,出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对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或者出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就在对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就仄救过来了。
3、在前人近体诗中,常常出现一联之中,既有本句自救,又有对句相救,形成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复合,这叫作一拗双救.
拗救有条规矩,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现在分别介绍上述拗救形式。
(一)本句自救。有两种大拗是必须救的。第一种也就是刚才提到的特拗,上面已经说过,其实大家完全可以将之认定为特殊格式,认定为合律格式,不列入自救范围。平平仄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平仄完全合理合法,可以不算拗,无需救命.
(二)就是救孤平
孤平只发生在平平仄仄平这一种格式,而不是所有两仄夹一平就属于孤平。平平仄仄平如果是仄平仄仄平---孤平了,必须救,如何救,很简单
前面讲了孤平是诗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须救的。若是你作诗时,用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非用仄声字不可,那怎么办?
有办法,很简单: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
这种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简称一拗三救),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简称三拗五救)。下面举例说明
1.五言一拗三救:
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仄平平仄平
这句恰在第一个字(头节上字),该用平声的字眼上,用了仄声"恐"字,若不救便成了孤平句。于是就在本句第三个字(腹节上字),该用仄声的字眼上,用了平"天"字,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
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怀》)
仄平平仄平
这句的头节上字该用平声,而"北"是仄声,为避免孤平,就将该用仄声的腹节上字,用平声的"江"来救。
2.七言诗的三拗五救,也是用腹节上字(第五字)的平声去救头节上字(第三字)的仄声。就是第三字该平而仄,第五字该仄而平。
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
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句头节上字(第三字)"晓"该平而仄,于是就用腹节上字(第五字)该仄而平的"犹"去救。
又如:
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
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句头节上字"晚"该平而仄,用腹节上字该仄而平的"相"去救。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仄拗了,能不能用第一字的平去救?
不能,即使第一字用了平声(平仄仄平仄仄平),还算"孤平"句,必须用第五字的平去救。那为什么?
原来救孤平是以五言为准的,五言必须在第三字上救,七言就必须在第五字上救。
最后,要同大家说一下的是,锦上添花式的本句自救。刚才提到本句自救只有两种,一是那种特殊格式可称为本句自救(也可不算自救,算合律),二是孤平必须本句自救。
其实还有一种。在前面介绍的格式表中,平仄可以通融的字眼(指的是一般说来一三五可通融),一般无须拗救。可是许多人在作诗时,有意无意间,造成了拗救的局面。这样,在声调上更和谐,节奏更鲜明。可救可不救,但如果救了,在音律上更完美!
例句如下:
1.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
镜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
曙光初照演兵场(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2.第一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 _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
班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
题图诗
文/雨花石
袅袅渔歌云水间,小楼次第入松山。
推窗欲染香腮雪,一抹流纱落臂弯。
流纱,指云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