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燕燕于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三期乐淘组第八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346

帖子

99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94
21#
发表于 2024-6-18 23:23:4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三期乐淘组第八讲作业帖
作业:
作业前先根据本讲的词牌解析,对证修改上周自己对词牌《洞仙歌》的分析。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答:洞仙歌    宋   无名氏
其二
摧残万物,不忍临轩槛。
待得春来是早晚。
向纷纷、雪里开,一枝见。
清香满。
漏泄东君先绽。

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只这些儿意不浅。
怎禁他,澹澹地、匀粉弹红,争些儿、羞杀桃腮杏脸。
为传语、东风共垂杨,奈辛苦,千丝万丝撩乱。
1)译文:
虽然寒冬摧残万物,令人不忍心通过槛外去目睹那些凋零。但春天总是要来的。不信你可以看看那枝的梅花,虽然被大雪覆盖依然纷纷盛开。这满满地清香味,泄露了东君正在走来的消息。
你看她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但她的雅姿不单单只是这些。那粉色中均匀地涂抹的红,那么富有润泽,在一片洁白中微微荡漾,美不胜收,如果和其他花儿媲美,能羞煞桃腮和杏面。为了传达这份美好,东风邀请垂柳做个信使,这可
难坏了千丝万缕的柔柳,纷纷凌乱了心绪来观看她的美好。
2)简析
《洞仙歌》词牌共有 40 种格式,这首作品是格二十四《梅苑》无名氏(摧残万物):双调八十五字,前段七句五仄韵,后段八句三仄韵。因为是无名氏的作品,我们无从考证他的背景。但从作品中,通过对背景(槛外被摧残的万物)中一枝独秀的梅花的吸引人目光,从远端把视角拉近,再通过梅枝的姿态和对梅花花朵的美的描述,最后借助垂柳等物像,展示了作者对春天必然到来的笃定和信念。通篇虽然全是借景,但抒情(暗含春天即将到来)的成分同样是显山露水令人一目了然。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洞仙歌》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洞仙歌  夏随吟(苏轼体)      
文/乐淘01-凡川
春随东水,阵雨阑珊处。静看庭前荔枝树。变青红、时有蝴蝶飞来,孩童逐、犹如早春鸟语。
长成新燕喜,檐上溪前,穿柳时而漫歌舞。想是尘世间,惟燕情长,也休问、朝朝暮暮。但见证、沧桑斗星移,且安享、跟前正清欢处。
静思试读:
上阙第一韵句,说春天已像向东流逝的水一样离我们而去,此时阵雨下的正酣。交代了时间节点是夏季。这里面第二句有个节奏错误,有领字的1/4结构丢了。
第二韵句,写的浅显易懂,不多做解释。
第三韵句,第一句是句读句,前三承接的是第二韵句的意思,后六新开了一个物像(时不时有蝴蝶飞来采蜜),此处不符合句读句要求,意脉隔得太远。
第二句正体不是句读句,凡川学友误认为是句读句了。前三说孩童逐蝶游戏,后六意思是孩童们欢快的发声像早春的黄鹂鸣叫。此处也不符合句读句要求,前三是动作描述,后六是声音描述,不在一个频道,一脉相承更无从谈起。
下阕第一韵句,说新长成的燕子,喜欢在屋檐上和小溪前玩耍嬉戏,他们时而穿柳而过,时而又欢歌起舞。此处意思很明白,但表达的不够顺畅。
第二韵句是两个相承接的句读句,凡川学友此处借景入情了,句子意思写的明白,只是把第一个句读句误认为是两个句子了。第二个句读句前三是想说双飞燕子最重情,更别说朝朝暮暮吗?如果是这个意思,“也休问”便表达的不恰当了。
第三个韵句又是两个句读句,学友此处的领字也注意到了,第一个句逗句写的不顺畅,第二个尚可,“跟前”一词古味些更好。

简评:
本篇立意夏随吟,文中也注意了这些,布局上上景下情,也有照应。主要问题是部分句读句和领字句没有按照例词要求创作。用词上也缺乏仔细推敲,有不恰当、不准确、不达意之处。本人一直认为,文章的逻辑关系上不能太随意,妥否?请老师们指正。

点评

谢谢老师赐教!上茶!我再慢慢修改!  发表于 2024-6-22 11:10
其他都很好,不错!  发表于 2024-6-19 22:08
第二句,便词,是有领字,但是,作者这里没有用领字,这个是需要注意的!  发表于 2024-6-19 22:07
后面,未承接雨象,雨后,或雨中之景,有断裂之嫌,个见!  发表于 2024-6-19 22:05
问好同学,作业写的很完整 ,点赞!这个词,起片春随东水,阵雨阑珊处。这个没有问题,我们看后面,静看庭前荔枝树。变青红、时有蝴蝶飞来,孩童逐、犹如早春鸟语。这一意群,也没有问题,但是,阵雨阑珊处  发表于 2024-6-19 22:04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

帖子

2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7
22#
发表于 2024-6-19 00:0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若 于 2024-6-19 00:10 编辑

古典词研三第八讲作业
乐淘25-临风
一: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简析:此词是辛老先生为数不多的婉约词,通篇是写的别愁离恨,是代一位妇人写的,也许是写给自己的,也无从查证。
开篇晚日、寒鸦,写出了凄凉的调调儿,夕阳西下的时候,一片愁云笼罩着寒鸦,接着写出了乐景,柳塘抽出了新绿,看着让人心里觉得很温暖,这里以乐衬悲,使悲更填上一份凄凉的味道。如果你离开时候眼底没有离别的愁怨,那么就不会相信的。

过片就是写肉肠已断,眼泪也难以收回,我想你的时候就登上小红楼去看看,看什么呢,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明明知道情人已经走远了,被山阻隔,可我就是在不时的倚着栏杆,望着远方。词的最后一句进一步表现妇人的痴情。
二:评词

洞仙歌·端午
文/清影
榴花漫吐,又恰逢端午。水上龙舟竞争渡。桨翻飞、棹影劈浪冲波,旌旗动⒘桨痘渡薰摹�
年年承遗俗,米粽飘香,蒲酒盈觞寄幽绪。兀自叹灵均,赤胆忠心,无人会、怀沙湘浦。看今朝、万众乐尧天,欣然把、离骚颂传千古。

临风评:既然题目已定为端午,起笔再交待时间似为多余。二拍以赛龙舟为主要内容,展现了比赛的盛况。”桨翻飞,棹影劈浪冲波”句,桨,棹同为一类,有些重复。结句“两岸欢声擂鼓”也有些歧义,两岸人欢声,舟上人擂鼓,放到一起稍显别扭。
下片回忆端午的风俗,用米粽、蒲酒等代表性的意象,继而转入回忆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结句拉回现实,对当前的盛世进行了歌颂。下片“绪”字出韵。

点评

至于出韵的问题,还需要作者严格要求自己一下,但暇不掩玉,整 篇还是很优秀的!  发表于 2024-6-19 22:19
另外,两岸句,也无不可,岸上人欢呼,雷鼓助威,也是可以的,也许个地方没有这样的操作,但是,不代表其他处有这样的操作,而且这种操作,也属正常,所以作者这样描述,个人认为没有问题的  发表于 2024-6-19 22:18
点评的部分:”桨翻飞,棹影劈浪冲波”句,桨,棹同为一类,有些重复。这句个人认为,不算重复,前写桨翻飞,后又对翻飞进行了细述,属总分描述,并且,又以“冲波“二字,增进船的前行,这个描述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  发表于 2024-6-19 22:17
尾结也是不错的,没有一味的去愁苦,升华了主题,万众欢乐,也是纪念的方式。总体来说,这篇写的很惹眼!笔法老练,功法已成!造景、造句、意脉延展,都属佳作!  发表于 2024-6-19 22:14
这个词,写的很不错!必须要给个大赞!上片景写,端午,场景描述的很不错,很优秀,下片,升发议论,由遗俗,粽子引发思绪,怀人感叹,笔法圆融,情景冲融,可见功底!  发表于 2024-6-19 22:11
问好同学,作业写的完整 ,很不错,赞一个!  发表于 2024-6-19 22:09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5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4
23#
发表于 2024-6-19 12:53:16 | 只看该作者
词研三第八讲作业
乐淘组30-羽君

作业前先根据本讲的词牌解析,对证修改上周自己对词牌《洞仙歌》的分析。

l.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南歌子·游赏
北宋·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

上片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片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在宴会上听人唱《水调歌头》曲。这歌声极其悠扬,“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就连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声吸引了一样。“眉峰与山” “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该词中比喻、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于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洞仙歌》相互进行读解,
洞仙歌~端午情思
文/川兮
光阴讯疾,端午又来悄。万户千家粽香绕。祭龙舟,江上鼓响凌云,斯人杳,唯见清波烟渺。
佳节年年过,已是平常,含意此中尽难道。且释担归家,以祝安康,孝父母,寸心略表。教儿女,礼义要传承,感忠义,英魂此殷勤悼。

读:光阴如白驹过隙,不觉间端午节又悄然来临。万户千家盈绕着粽香味。祭祀的赛龙舟上,鼓乐,纳喊口号响彻江面云霄。但故人不见影,唯见清波烟渺。

节日年年如约而至,已是很平常的事。但节日的含义却是一言难道。且释怀放下,及念家中的父母。祈祷福慧,行孝尽责,以表寸心。同时教育儿女。秉承中华千年文明礼仪,知忠良,行忠义。向英灵致敬默悼。

简析:起笔开篇主奔主题端午。粽香,龙舟,这是端午节的特点。斯人,烟波。指屈原。倒桩句式,用得巧妙别致。美中不足的,衔接处有暇眦,转笔太快。怀念之情由然而生。也为下阕起势作垫笔。

佳节年年过,已是平常。是啊,我们不仅要知道学习敬仰先烈的事迹。更要知道释放胸怀,来孝敬父母。教化儿女,忠诚信义的意义与传承。
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表达恰到好处。

不足之处,请同学见谅!

点评

讯字应该是笔误吧。 整体上片好于下片,下片重在说理,所以失去了词味。但是这样的题目本身也难出彩,所以写的也很不错。  发表于 2024-6-21 19:09
词起拍直奔主题,围绕端午的习俗来写,然后荡开一笔,回到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做。意义挖掘深远。  发表于 2024-6-21 19:06
这首词紧扣主题,怀古思今,脉络清晰,笔力不俗。  发表于 2024-6-21 19:03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

帖子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0
24#
发表于 2024-6-19 18:51:2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三期乐淘组第八讲作业

乐淘-03--恋曲
一.、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秋夜雨
某友
秋夜雨 感秋
西风莫入瑶琴涩。颦眉旧事陈迹。
看纤云缺月,揾不住、清凉萧瑟。

空怜两鬓霜欺得。望雁轻、来去消息。天远迢路隔。叹此地、寒光秋色。

夫秋也,萧凉之气也,物境有苍郁之色,人情有浓厚之意,倘制于声律,当有沉浑凝重之音,制于诗词,必俱旷达磊落之词。不如斯,不能增词之色矣。

此一篇感兴之作,首句突起,已有深慨之音。夫西风者,已有萧杀之意,凉薄之色,莫入一词,隐有断喝之声,复有壮阔之语。仅此一句,声色、意韵、境界足矣。西风渐起,吟情始重,秋者,商也,琴作清商之音,则其曲可知矣。
次句即入情,“蹙眉旧事陈迹”。此二句一改婉约其风,直起直落,毫无呆滞粘留,不失为稳健之法。教蹙眉者,西风也,旧事亦是自琴中得来,陈迹,何异于未尽之韵耶。秋之触思,百感纷来,一景一物,足可伤怀,一咏一叹,又岂能尽收也哉。

后二句作纵深感慨。词势稍转,着景于眼中物象,籍以托衬,此一法词家多用之,记得王观堂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也。词中一纤字一缺字,即是赢瘦纤弱之意,虽谓之于云月,独非不谓之人耶?以秋气之凉薄,触月云之怯弱,恐斯人亦有其态矣。至过片语,则如是焉。

换头一句,自哀自怜,转至凄苦,此一句衔接无痕,浑成自然。无扭捏作势,有率意抒情。如水之折处,顺势而下之意。夫鬓已霜矣,而又欺之,试问吾辈中人,尔谁能禁耶?情之所至,非独在闺阁之中,但凡感性之人,应有同慨。此处著一“得”字,不唯入声入韵,亦入木入石之笔也。

后拍一句,词意渐清越,境界渐高拔。雁去雁回,本自然规矩,而雁影雁声,委实惑人无度,夫雁者,秋之信也,秋之信,年年如约,而人之信,竟成悬望。遥想高楼盼念,孤旅天涯,月高霜冷,雁声渐远,斯人不在,宁不悲耶?此一句当时整篇之魂骨,安排的妙。

煞拍二句:前句仍趋未尽之韵,如水之波,前波未了,后波复至,天涯消息,已成隔绝,此一句无异于绝哀也。细读则有无奈、怨恼之意。后句渐收之,亦渐凝其意韵,不如此,则有失浅白,结笔回应首句,与之前作回还流转之势。亦是好句

二、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洞仙歌》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

洞仙歌·咏菊
文/潇湘妃子
        画眉深浅,看东篱妆就。问取骚人入时否。拥金黄、不与百卉争奇,簪碎玉、开向重阳时候。
       玉洁冰清态,千古风流,赢得陶公评章秀。纵使寒霜雨,怎奈檀心,宁可抱香枝头瘦。留清气,真意驻南山,愿岁岁、朝朝有人同守。

——记得有云:不囿而咏,善之善也。即咏物不囿于物者也。夫菊之题,名篇辈出,不胜枚举,稍有不慎,即成撞脸之嫌。犹宜慎焉。
此一篇咏菊,于层次、意境、虚实、声情等处,接属用心之作,于构思、技法、用语、勾勒等处,亦娴熟之笔,言无高大空古句,字无敷衍晦涩之意,唯上下略有粘滞,有反复吟咏之意,亦上乘之品。欣赏、学习、问候!

点评

下阕升华,属于上景下情,要说不足之处,正如老师点评,又反复吟咏之嫌,整体看,这首词写的很成功。  发表于 2024-6-21 20:05
东篱 金黄 都点出所咏之物,一目了然。重阳时候也点题。句句不离主题,处理得当。  发表于 2024-6-21 20:00
点评的也到位,底蕴丰厚。  发表于 2024-6-21 19:56
这首菊,从外在形态到内里品格都描写的到位,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典故恰当,学习了。  发表于 2024-6-21 19:54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

帖子

1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4
25#
发表于 2024-6-19 21:5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安若渔 于 2024-6-19 22:02 编辑

​古典词研三期乐淘组第八讲作业帖
​乐淘17-安若渔
​作业:
​作业前先根据本讲的词牌解析,对证修改上周自己对词牌《洞仙歌》的分析。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答:试分析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 一作:潇洒)

​译文
​不要听那穿过树林时雨打在叶子上的声音,何妨一路长歌从容前行。手中竹杖、脚上芒鞋,我却比骑马还行走得轻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我也潇洒的度过这一生!
​凌冽的春风吹醒我的酒意,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相迎而来。回头望断一路风雨萧瑟之处,我悠然归去,哪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赏析
​本首词是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一蓑烟雨”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所感所思,表达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洞仙歌》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答:

​原玉
​洞仙歌
​文/鲁少
​新晴谷雨,叹桃花魂断。渐次垂湖柳枝满。恰微风,吹乱几处横烟,烟波外,窈窕春痕正晚。
​登高山色浅,孤影阑珊,酒惹愁眉却不展。试问愁几许,明月天涯,余生事,不过一盏。只今宵,醉浅不成眠,却恨是,年华岁来空转。

​译文
​一场谷雨之后,天空逐渐晴朗,飘落的桃花铺满了融泥,令人悲叹。悄悄生长的柳枝一排排垂向湖面。正好微风吹过,吹乱了雨后笼罩的横烟,烟波外,春天的痕迹好像慢慢消逝了。
​我登上高处遥望,远处的山色很浅,山影零落而黯淡,此时,手中的酒惹起了我惆怅的情绪,却无法退去。试问此刻有多少的愁绪?面对着明月和天涯我思绪万千,余生,不过是一盏残酒。只是今晚,浅浅的醉意让我无法入眠,更可恼的是,年年都有这样的情绪流转心头。

​简评
​问好诗友!您这阕词,是一首上景下情结构的写景抒怀之作,有词味。下片的描写感人至深,尤其结尾处“年年岁来空转”,犹有余味。
​从词本身来看,这里提几个建议。一是我们写完词后最好检查一下格律,且尽量避免不规则重字的出现。二是词的基调应通篇一致,这首词上片基本是描写春景,下片却是抒发愁怀,这点是明显冲突的。三是词的上下片时间逻辑不符合,上片写白天看到的春景,下片却明月天涯,时间上不一致。四是下片的描写,上片没有呼应,就比如下片是喝酒,上片没有伏笔。五是各拍之间,特别是上片,缺少整体性,建议重新梳理下脉络。以上个见,如有误评诗友请见谅!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难度越来越大,学习也越来越有趣味,一起努力吧诗友!

点评

下阕直接言愁,有些重复之意。由愁眉上升到人生思考,正值暮春,也算感时而发。整体不错,学习了。  发表于 2024-6-21 20:20
烟波外,这几字对整篇没啥大的作用。过片比较好。  发表于 2024-6-21 20:17
上片起拍交代时间,然后具体描景。然 叹桃花句入情过早。微风 吹乱横烟,微风似乎吹不乱烟的。  发表于 2024-6-21 20:15
这首词上景下情,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可惜没有题目。  发表于 2024-6-21 20:12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

帖子

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2
26#
发表于 2024-6-20 19:23:30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三期乐淘组第八讲作业
乐淘10-紫玉
作业前先根据本讲的词牌解析,对证修改上周自己对词牌《洞仙歌》的分析。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贺新郎·读史
近现代: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解读:
类人猿进化到人,告别了类人猿的漫长时代。之后,就进步到最早的石器时代。从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铁时代,这样的冶炼技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掌握的呢?只不过是几千年的事情。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少开怀。尽是征战杀伐弓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通读完了二十四史,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歌声意犹未竟,东方已经曙色初露了。
赏析:
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颇晦涩难解,有认为是写室内屏风的,有认为是写女子眉妆的,还有解为是写女子发髻的,歧义纷纷。因此学者往往给予特别关注,解读评鉴,发掘之深,体会之细,分析之精,可谓字无剩义,甚至远远超出作者写作歌词时主观上所欲表现的内容意蕴。次句写闺中思妇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懒地打扮,慢慢地梳洗。其中的“懒”字和“迟”字,生动地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倦怠之情态。过片两句承接上片写妆扮的具体情形:簪花时,置放前后双镜,非常细致、讲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娇俏艳丽。此处写女主人公的“细致”“认真”,与前面的“懒”“迟”,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无人欣赏,而懒起迟妆,但少妇的爱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进行细致妆扮。最后两句写她更换衣服时,忽然看见上面绣有的双双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全篇内容是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而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 过程。结构亦循此次序作直线型之描叙,极清晰明了。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在格律上,词作采用了仄韵和平韵交错变换的调式来表现曲折细腻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二句,不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个响亮的去声字:“照”“后”“镜”“面”“映”,置于换头之处,吟唱时,就更加显得跌宕飞动,抑扬顿挫。
赏析:
此词风格豪放、气象雄浑,更复庄而不板、谐而不谑,其历史跨度,纵贯古今,对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予以概括描绘并深刻评弹,写得博大宏阔,却又似在诙谐谈笑间,隐寓着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愤、勇者的信念。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这三句是写人类起源和人类历史最初出现的原始社会。世界上原没有什么人类,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双手,从而也就创造了人类本身,由类人猿进化为类猿人、猿人、原始人。“人猿相揖别”,便是从猿到人的一种形象化说法。揖别就是拜别,表示珍重。虽不必实有其事,但写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不能用其他什么“别”来替代。这首句五个字,飘然而来,用以写人类的从无到有,风调尤觉十分相称,应是诗人的得意之笔。“几个石头磨过”,喻指石器时代。“石器”原是考古学名词,毛主席把它还原为自然形态的“石头”,这就冲破了这一专门名词对创作所带来的局限,大大地开拓了词句的容量。因为无论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也不管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光石器,总而言之,都是“石头”。这样,就把长约二三百万年的整个石器时代纳入六字之中了。“小儿时节”,也是个比喻的说法,指人类的童年时期。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这是写人类历史开始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这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但残酷的阶级斗争也就从此开始。“铜铁”两个字,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铜指铜器时代的奴隶社会,铁指铁器时代的封建社会。冶炼术是个了不起的发明,“铜铁炉中翻火焰”正是写的这一壮丽场景,使我们不禁联想起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为问”犹请问,诗词中常用。“猜得”犹猜中,谓作出结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究竟始于何时,史学界迄无定论。关于后者,尤诸说纷纭,竟有西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东汉和魏晋等六种之多,所以说“为问何时猜得”。这是朋友间相互讨论时的一种风趣说法。它表示的,不是轻易而是亲切。据写于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原是一个西周封建论者,如果有同志一定要问为什么说“猜”?他老人家满可以回答说,我自己不就是这“猜”的行列里的一员嘛!“不过几千寒热”,是说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一时作不出结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横竖不过几千年罢了。按《词律》,这里应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所以赵朴初同志说可能是在“不过”二字下脱落了一个“是”字,“是无心的笔误”(见1978年10月号《诗刊》)。我不以为然。首先,毛主席的真迹俱在,这句写得清清楚楚,无任何涂改迹象。下句的“开口笑”的“口”字脱漏了,但当即作了郑重的添补,未必上一句有脱文就不会觉察。这和毛主席一贯提倡鲁迅先生说的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的精神也是不符合的。第二,《贺新郎》一调原有一百一十四字、一百一十五字和一百一十六字三体。写于1923年的《贺新郎》便是一百一十六字体。这一首虽少一个字,仍自成一体,在词谱上是允许的,不必添字。第三,从艺术角度看,“不过几千寒热”,语健而气足,作“不过是”便显得不那么紧凑。因此,我以为这不是“无心的笔误”,而是有意的精简。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但诗人在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欢喜少悲伤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爱少),此句中注入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含意,诗人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面对如此严峻的斗争,人生当然难逢开口笑了。而且还不仅仅是“难逢开口笑”;还要在人生的战场上一决生死,剑拔弩张,这是指具体的生死存亡的阶级斗争,是指革命是暴动,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自然会有牺牲,会有鲜血。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血腥与残杀,在此喟叹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鲜血只能不断唤起革命者的斗争,革命者面对鲜血岂能笑得出声来。

  下阕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就艺术性地浓缩了诗人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诗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一下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句诗也透露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就是暮年。

  只记得些斑斑点点,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到底有几人风流人物?诗人虽用的问句,但意思却是所谓正统史书上所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诗人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骂的人物,如盗跖、庄蹻、陈胜,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剥削阶级,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

  最后二句,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东方白”一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洞仙歌》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洞仙歌
文/风若兮
云霞旖旎,缓步汀洲路。两岸风光又如许。送昏鸦点点,流水江村。归去晚,月影三人共舞。
他乡人渐老,两袖清风。薄利浮名锦年误。叹而今方悟。欲把清樽,深浅兑,纵然万千思绪,任竹笛,吹残一帘秋,看孑影凭栏,共谁人语。

解读:天上的晚霞美丽旖旎,我缓步走在汀洲路上。两岸的风光又如许美丽。送走昏鸦点点,水流过江村。回去的迟了,月亮加上我和影子,三个人共舞。
我在他乡渐渐地老了,没有什么收获,只有两袖清风。被一些浮名薄利将大好的青春年华耽误了,直到现在才明白。我想把酒杯,深深浅浅地摇一摇。纵然有万千的思绪,也只能任竹笛,吹残了一帘秋。你看看我一个人,形单影只,倚靠在栏杆上,更和谁去说说话呢?
简评:格律无误。此阙词语句顺畅,情景交融,意脉顺畅,自然流露,含蓄蕴藉,很有词味,是一阙不错的作品,学习佳作了!
以下几点与若兮同学共同商榷:
1、时间不明。上阙写“两岩风光又如许”,应该是春夏的风光,而下阙写吹残一帘秋,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2、情感基调不一致。上阙的云霞旖旎,缓步,风光如许,这是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而后面的月影三人共舞,叹而今方悟,吹残一帘秋,孑影凭栏,共谁人语,这些是悲秋伤感的情感基调。所以前后情感基调不一致了。
3、两袖清风不适合用来写自己。同时与薄利浮名又相矛盾。
4、深浅兑不太明白意思,有点生造词的感觉。
以上个见。能力有限,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同学多多谅解!

点评

其实风兮的词句还是不错,如果对例词多加分析可能会更好。紫玉简评还是很认真的。以上也只是我的个见,仅供参考,期待你们的更多精彩。  发表于 2024-6-20 23:36
两袖清风,他想说的可能是什么都没得到 ,两袖空空的意思。后面几句拍节错了,意思一层层的就有点乱,该断没断,比如下片应该是三拍。前三句一拍。万千思绪这里一拍,后面一拍,一拍一个意思,要有递进,有分明。  发表于 2024-6-20 23:32
歇拍月影三人,有点孤独感,下片却转向他乡多年,为名利而误年华而苦恼。下片应该三拍,总是缠绕在这个意思里,不能拓开,孤独他乡,写得很重复,很虚,到结拍又回到了歇拍的意思。  发表于 2024-6-20 23:27
至于两岸风光又如许我到觉得不是写春的意思,如许就是如此,如这样,如哪样呢?作者没写,大概是如分别时那样吧?这里有点含糊。送昏鸦点点,流水江村。正格这里是三六句式,若是按你写的体这里形成两个四字句对偶。  发表于 2024-6-20 23:19
另外标点不规范,断拍也不规范,一层层意思衔接有点乱,紫玉不知看出来没?建议你们两位最好再研究一下正格,和拍节。该有的领字和对偶一定要到位。  发表于 2024-6-20 23:11
关于风若兮的洞仙歌解读也是很准确。至于简评,有几点我们探讨一下:说到格律无误,这首词不是合的正格,而是格十七京镗的作品,这个格在下片第二拍七字句增加了两字,本是三四句式变成三六了,  发表于 2024-6-20 23:09
问好紫玉和风兮。紫玉的学习还是挺认真的,只看那一阅读解析写了那么多,费心了!  发表于 2024-6-20 22:46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9-21 00:35 , Processed in 0.1412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