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词研三期乐淘组第二十讲作业: 乐淘10-紫玉 作业前先根据本讲的词牌解析,对证修改上周自己对词牌《高阳台》的分析。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179【六州歌头·桃花】韩元吉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语译】 东风有心,先上了小桃的枝头,让它绽露出花朵来。这花儿似红粉佳人般的细腻,娇艳得好比醉酒的脸颊,它倚着朱红色的门站立着。记得当年,桃花曾隐隐地映着她刚刚化好妆的面庞,临近水边的岸上,春天已将过半,云和日暖,转过斜桥,便是夹城西头。那里,莎草平铺柔软,我驰马来到种植着垂柳的渡口,套着玉勒的马儿不断地嘶鸣。我认出她来,只见她收敛笑容,微蹙双眉,羞赧地飞红了双颊,仿佛抹上了一层胭脂。我也曾窥见她在绣房之中,因不得与她亲近而恨恨不已。 重来我俩曾手拉手度过愉快时光的地方,已是香气如雾,落红随着脚步,我怨恨寻春已太迟了。我日见消瘦,又能仗谁来过问呢?眼泪也只是白流。从前堂前的燕子,又在烟雨中双双飞来。原是人老了,春天倒是永远美好的,我梦到了佳期。像前番到过玄都观的刘禹锡重游故地,这里也曾有过多少风流繁华的回忆啊!花也该为此而悲哀了罢!如今只见茫茫一片暮霭,我这个想重返桃源的人,怅然地望着武陵溪而迷了方向,往事一去,再也难以追寻了。 【赏析】 一谈到《六州歌头》,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李冠(一作刘潜)那首“秦亡草昧”,贺铸那首“少年侠气”,以及张孝祥那首“长淮望断”。这个词调 大多是与悲壮激越的声情联系在一起的。宋人程大昌早就说过:《六州歌头》本是鼓吹曲,音调悲壮,不与艳词同科。但是,韩元吉的这首《六州歌头》,恰与常情相反,偏偏就是一首不折不扣的艳词!这就像古时布阵打仗那样,虽有“常法”,然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用兵者别具“运用变化”之良才,是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妙效的。试读韩词,那缠绵悱恻、低回往复之情,不就借助此调之短声促节、繁句密韵,表达得十分熨帖、十分酣畅吗? 词题是“桃花”,但实际内容却是借桃花以诉说一段香艳而哀怨的爱情故事。唐人崔护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再加上其他一些有关桃花的典故、成句,它们就构成了这首词的“骨架”。作者在这个骨架上加以渲染、变化、展衍、引申,添上了茂枝繁花,使它形成了现在这样娉娉袅袅的特有风姿。 开头先以春风骀荡、红桃初绽起兴。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意可两解。一说,桃花中有一种“小桃”的特殊品种,它在正月即行开放,因此这里就可释为春天刚刚来临,小桃就独得东风之惠而先行开放。另一说则作一般性的理解,“先上”云云意在突出桃花形象之鲜妍,谓其占尽一时之春光。二说可以并存,并不妨碍对于词意的理解。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三句则进一步佳人比花,且渐从花而引向人。李白《清平调词》云“云想衣裳花想容”,那是以花来比人;这儿却是以人比花,——你看这朵朵桃花,岂非活像那浓施红粉、娇痴似醉、斜倚朱扉的佳人?这样的写法,不仅使静物富有了人的丽质和生气,更为下文的由花及人作了铺垫。于是乃引出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式的回忆:“记年时,隐映新妆面。” “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两句,就是前两句唐诗的“翻版”。不过作者在此之后又作了大段的渲染:“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这里就交代了会面的时间、地点、所见佳人之面容,但比前面两句唐诗更显得具体和细腻;而这后一点正就体现了宋词(长调)“铺叙展衍”的特长,以及《六州歌头》短句促节的“优越性”。读到此处,我们似乎见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那风和日丽、草软莎平的天气里,作者骑马赏花,忽于斜桥路转的垂杨渡口,遇到了“她”!她嫣然一笑,脸上顿时泛出了一阵艳如桃花的红晕。这或许就是他俩第一次的邂逅,这次“惊艳”给作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终生印象”。所以尽管事已过去,作者现在一见“娇如醉”的红桃,当年的种种情景(乃至细节!)就都一一展现在眼前。这就难怪作者在描绘这一段情节时,要花费那么详细的笔墨,——而从这么细致委婉的笔触中,我们也就不难感到作者的钟情之深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词情忽生转折:“绣户曾窥,恨依依”。 “绣户曾窥,恨依依”,这两句中所包含的内容,或许比上面一大段所写还要来得丰富。它实际上概括了两人之间的爱情曲折(或波折):“绣户曾窥”写他寻访、追求佳人的过程,“恨依依”则写他寻人不遇或未能如愿的惆怅失意。作者在此一笔带过,不去为它多花笔墨。这是因为,这一段情节不是本词的重点,它只在上文的“初遇惊艳”和下文的“别后相思”中占着一个“过渡”的地位。所以下片就转入第二次详细的描写——对于今日此地睹花而不见伊人之懊恼情绪的尽情描绘。 下片以一“共”字转接后文。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仍在当年“共携手处”(这就暗示他在“窥户不遇”之后终于与她会面、结合了。这中间省去许多情节,细心的读者自不难体会出来)徘徊,可现今所见之桃花却已非往日的艳桃娇花可比,它早变得落红随步、香薄似雾,因而作者不由得要埋怨起春光的迟暮了。 接下去四句则继言自身面对落花而垂泪的相思苦痛:“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由于伊人已不复可见,所以自己因别离的折磨所致的消瘦、憔悴,只有桃花可以作证,而她则或不知闻,这就更添了一层愁闷。这上面六句,又是从花写到人,以落花的凋谢来映衬自身的伤逝心情。行文至此,心绪益发紊乱,故下文就错杂写来,越见其触物伤情、哀绪纷呈:“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这是由“旧日堂前”的双燕所对照引起的“孤栖”心绪(其中暗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 “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又一次扣住桃花,抒发了自己“刘郎重到”(暗用刘禹锡“桃花尽净菜花开”、“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意,又兼用刘晨、阮肇于天台逢仙女的典故)的伤逝心情。经过这一番缠绵往复的咏叹,最后结以“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点明了感伤往事、旧梦难续的主题。因为“武陵”一语中暗藏着“桃花源”典故,所以仍与题面“桃花”关合。武陵:典出《桃花源记》。谓有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出境之后已无法重觅。 “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则从上文的“人不如燕”再次引出“春好人老”的悲感,且又以“梦佳期”三字绾合、呼应前面的“共携手”; 总体来看,此词借着“桃花”这条咏物的线索,或明或暗地叙述了一段恋爱的故事:先在桃花似锦的良辰相遇,后在桃花陌上携手同游,再后来则旧地重来,只见桃花飘零而不见如花人的踪影,于是只能踯躅徘徊于花径,欷歔生悲。而在诉说这段爱情的故事时,作者又始终紧扣着“桃花”这个题面,曲折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愁绪。所以确切说来,这首词是“咏物”与“咏怀”的集合体,它是借物以抒情,借物以怀人。比之崔护那首结构较简单的七绝诗来,别有一种委婉的风情和绮丽的文采。而这,又是与作者活用《六州歌头》长调的特有声情分不开的。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满江红》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原玉】 【满江红】高温不止 乐淘22-穆小兮 已是清秋,却依旧,艳阳如炙。望帘外、西风未到,暮蝉声息。老柳萧条无力钓,残荷凋谢无人惜。问苍天,何故总炎炎,休何日。 三更盼,梧桐滴。清凉意,何从觅。叹声声不止,问谁能射。天上金乌如火焰,人间万物愁阳焱。怎奈何,惹得万家怨,皆无策。 【读解】 已经是清秋了,却依然是艳阳如炙烤一样。望着帘外,西外没有来,暮蝉声已经没有了。老枊无力地垂在水面上,残荷凋谢了也没有人可惜。想问问苍天,为什么总是这么炎热,什么时候能停止呢。 夜里三更盼望着,能落下梧桐雨滴。能从什么地方觅得清凉之意。叹息声不止,谁能把天上那个太阳射下来呢。天上的太阳如火焰一般,人间万物都在愁太阳的炎热。怎奈何呢,虽然惹得万家抱怨,都没有办法。 紫玉试评:问好穆小兮同学,格律无误。 此阙词通顺易懂,上景下情,情景交融,意脉顺畅,是一阙不错的作品。 以下几点与穆小兮同学共同商榷: 1、上片写艳阳如炙,下片写天上金乌如火焰;上片何故总炎炎,下片问谁能射,意思基本上差不多,感觉比较意重,拖沓累赘,不精练。 2、下片,到结句,一直描述的是太阳的炙烤,天气的炎热,这个和前面描述的是一种延续,结句也平铺直叙,出有出彩的地方,没有得到升华。 以上个见。能力有限,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同学多多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