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词二十六期初级班纤凝组第三讲作业贴 |
| ||
| ||
| ||
| ||
点评
简评:初学仿写经典是学习的捷径,因而要注意原作的开始交代,“常记溪亭日暮”。笔友这里缺了时间交代,所以两字句天暮就显得有些突然。一二句的描写不错。前面加上时间交代就完美了。
| ||
点评
第二句消瘦,暗示离愁,后面第三四句是人物的动作,眉底生寒,帘幕起伏不定,还是心里愁啊,最后,风骤,啼红满袖。还是愁啊!!每一句虽然写的都是不同的事,但是中心思想非常统一。
除了布局谋篇,每一句的韵味和暗示都要统一,比如上下句冷暖色混搭就有点不和谐。
5,比如吴文英如梦令,春在绿窗杨柳,第一句杨柳意味着离别,第二句消瘦,暗示离愁,后面第三四句是人物的动作,眉底生寒,帘幕起
第二句却说尤媚,这里似乎没有媚的感觉。后面迢递和归鸿不太搭,然后从归鸿延伸到相思略有勉强,结句却又是吟醉秋心?似乎和前面的相思又脱离了。
4,总而言之,词作为一个完整的篇章,除了布局谋篇,每一句的韵...
而迢递和归鸿连用似乎有点勉强,刘辰翁词有迢递未归鸿,但他迢递修饰的不是归鸿而是前面的山影。
3,第二点,就是主题或者说语言的内蕴不统一,第一句夕阳霜峰苍翠,给人一种秋日清朗苍茫之感,第二句却说尤媚,...
1,格律正确语言通顺,写得非常美,符合作业要求,赞一个。
2,整体看,作者描绘出了一幅夕阳秋山归鸿高远的图景,写得非常美,赞一个。不过,有些词的用法不是特别贴切,比如夕下,感觉是为了凑格律不得已造词,..
| ||
点评
所有的句子都要用一根线串起来,这个线可以是叙事,可以是情绪,可以是暗示,可以是韵味。就像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夕阳,笛声拂柳,每一句都在暗示离别。
~这样子,前后的意蕴都不一致,很难打动人,写景还是为了给抒情服务,要统一,不要每一句各行其是。
4,比如你这首,第一句暗香怡人,第二句关河冷月,第三句岁暮思归,第四句策马踏雪,所有的句子都要用一根线...
比如你要写离愁,前面写景就写垂柳多么绿,路上多么安静,石头上铺满落花~~然后下面你写离愁,就很合拍。
3,如果你纯粹按照眼睛看到的写,街上很热闹,吃饭时间牛肉面很多人吃,我走在街上满心离愁~~这样子...
1,格律正确语言通顺,句子写得很美,符合作业要求。
2,这首词和21楼问题有点像,每一句单句都很不错,整体的构思也还可以,但是上下句描写的色调,内蕴,情绪,都是各说各的,比如你要写离愁,前面写景就写垂柳..
| ||
点评
你后面的愁绪太过顺风顺水,而且略显夸张,最后也没扣回开头,结尾的句子应该是一个小小的转折,造成一个效果,这个效果又和开头的冷暖两重天暗暗相合。这样才圆满。
整体的描述虽然浅显,却很传神。
3,要注意,如梦令四个七言句的格律是一致的,有点重复叠加的味道,然后叠韵处有一个小小的波澜,或者转折,或者顺承递进推进节奏,这样让文字自成波澜,诗词也就有了生趣。你后...
1,格律正确语言通顺,符合作业要求,语言上,阳驻,这个词有点生造。
2,虽然开头前两句有点别扭,意义略显模糊,但是前半部分安排的还是非常不错的,窗外风寒,屋内和煦,主人翻开诗词,烦恼丛生,整体的描述虽..
| ||
点评
不论写景抒情,都力求含蓄。
要通过所见的形象,想远一点,能联想到什么东西,把它感慨进去,神韵派写景像一张张艺术照相,选取有诗意的景物来写,作者的感情含蓄在景物里面。神韵派写情,只是透露一点苗头,不说清楚,让读者去体会。不论写...
以及词汇出处的古人名篇,借古人神韵,说今人心绪,词汇可以双关甚至三关,但是又不可太实,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6,刚看到网上有人评王士禛的神韵说,有一段话:写诗只写现象,永远低了层次,要通过所见的...
还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写法叫列锦格,没有谓语动词连接,只是并列的词汇排列,秋日萧瑟的氛围已经扑面而来。
5,综上所述,写景或者交代场景的时候,要注意词汇的语境和氛围,以及...
没有形成一种氛围把读者代入情景,而单纯的叙述又因为词牌句子太短无法尽述。
4,像我在楼上点评中说的,比如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夕阳,笛声拂柳,根本不用说出【送别】两个字,整体氛围已经有了...
3,其实这么叙述下来,整体的构思是很不错的,但是作品读下来却缺少一点感染力,个人感觉,可能是因为对文言诗词词汇的韵味和暗示把握不足,前面的描写,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叙述上,前面的场景描写,没有形成一...
1,格律正确语言通顺,情绪表达也很自然,赞一个。
2,整体看来,作者的意思还是很明确的,流水孤村,深山寂静,忽然一阵秋风,落红黄叶,缤纷而下,主人公感到无助而迷茫,难寻归路。
1
2忴壬磬е·
| ||
点评
瑕疵:
1.从作业要求角度来看,这阙词采用了格五吴文英(秋千争闹粉墙),作业要求采用正格。2.如梦令只有一阙,不用分行,写成一行就好。
探讨(个见):如果将“情长,情长。”替换为“盈窗,盈窗。”能给人以更强的画面感,仿佛某种与菊相关的元素,或菊影、或思绪,满满地充盈于窗前,为这一画面增添了动态感与层次感。
“暖写岁月诗章。”作为结拍,起到了很好的收束与升华作用。“暖” 字很有温度,表明作者在前面所描绘的秋菊与相关景象中,体会到的是岁月里的美好与温情,并将这些感悟化作诗意的篇章,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
叠句加重并强调了对菊花所蕴含情感的深度与厚度之表达。
“茗”与“残阳”构建出一幅在夕阳余晖与一枝菊相伴的悠然画面,将词境从对菊花个体的描写延伸到一个带有诗意氛围的小场景中。
“清雅自含笑,”承接起拍,拟人,刻画秋菊内在神韵,“一枝茗伴残阳。”进一步拓展场景,且“一枝茗”很有韵味。
词中所营造的情境。
这阙如梦令填的颇具韵味。起拍直接切题秋菊。“霜侵”点明季节,“散香、艳丽金黄”从嗅觉视觉两个角度描写秋菊外在特征,为全篇奠定了秋日菊花盛开的景象基础,画面感强,起到了很好的兴起作用。引领读者迅速进入词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8-31 05:55 , Processed in 0.15590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