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御剑逍遥 于 2021-12-4 12:04 编辑
古典词班第二十期词学第1讲: 沐雪45-御剑逍遥 一.简单问卷题 (1.什么是词?) (2.为什么是填词,而不是写词?) (3.简单叙述词相关的专用名词概念)
答: 1.这里的“词”,是指一种文学体裁,是“调有定字,字有定声,句中定格”的独特的格律诗体。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代。 2.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所填的每个字,每一句都要与曲调相协,所以填词也叫“倚声”。 3.专用名词概念如下: 词牌:填词用的曲调,也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蝶恋花、菩萨蛮、西江月等。 阕,是诗词的“段”落。如上阕就是上段,下阕即下段。有时候一首词也被称为一阙词。 片,也是词的段落,如上段就叫上片,下段就叫下片。
起拍,一首词开端一句叫做起句;也叫首句,开端一韵(开头到第一个韵字,即第一韵句)叫做起拍。
准备过片,上片的最后一句叫准备过片。有收住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过片,是下片的开头,即下片的起句。它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也称“过变”。
煞尾,一首词末尾一韵叫做煞尾,具有收束全篇作用。
单调,即词只有一段,如一些小令等。
双调:是指词有两段落。
三叠、四叠:指词有三个、四个的段落。这是词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四段为四叠。
肩头句:词中一个七字句间有顿,上三下四,这样的句子叫肩头句。 肩头对:两个相邻的肩头句组成了对句,就是肩头对。 双拽头: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三叠,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叫双拽头。 小令、中调、长调:按一般的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最长的词达240字。 令:令词的名称当来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 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它和歌、谣、曲等是同样的意思。唐宋大曲中的名目有“引歌”一类,它的次第是在大曲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称为“引’,也就是在歌前的意思。 近:又称为近拍,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
二. 找一首前人十六字令例词加以分析。
答: 例词: 十六字令/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分析: 一字句,起拍,山,点题,也就是所表之物,那么准备接下来该如何着眼呢,这就是第二句该起到的作用,七字句在这里应起到承接作用,忌脱离一字句本意。
我们来看这句:快马加鞭,这里不从山之形与态去描写,而是借马之奔跑,以动态的描写侧面突出这山,不下鞍到底要跑去哪呢?自然还是这山了。
作者借这个移动的画面,带动读者的眼球,到底这马上之人会有什么动作,会有什么情感迸发呢?三字句在这里就得起着关键的转折作用,而不是依然停留在表象的描写。
“惊回首”三字,是内心的引发与刻画。接下来煞尾,五字句,整首词的高潮部分,也就是其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回首看到的是什么呢?依然是山。而这山还是开始看到的山么?回首处又该是什么样的景观什么样的心境呢?
“离天三尺三”。天下唯我至尊了。这里作者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奔上这山巅之气魄。寥寥几字读来让人真个回肠荡气。
三.写作部分:试填三首十六字令,要求:词林正韵 题目:云 春 秋
答: 十六字令 文/沐雪45-御剑逍遥 云,聚散随风气象浑。常因势,天道自氤氲。
春,看尽琼花又一巡。光阴走,萧瑟莫沉沦。
秋,锦字离书寄不休。鸿雁尽,乡异客谁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