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364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验班2016年4月份学习总结汇总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83

帖子

9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67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2: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朵 于 2016-4-30 22:40 编辑

四月24—30号读书笔记 云朵
僖公二十八年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门尹是宋国的官名,般是人名,舍是舍弃的意思。绝就是绝交,赂:财物,引申为赠送财物,藉就是假借,执是抓的意思,爱,解释为舍不得,喜赂怒顽的主语是齐,秦,说同悦。畀是给的意思。
      宋国派般到晋国求救,文公说:“宋国求救,不救就会断交,请楚国退兵也不可能,齐秦两国又不会同意我们打这一仗,怎么办呢?”,先轸说:“让宋国去齐秦两国送礼,让他们去跟楚国交涉,我们去打曹,卫两个小国,楚国舍不得曹,卫,肯定不会答应,齐秦喜欢财务,厌恶顽抗,这仗还能打不起来吗?”文公很高兴,全都照办。
城濮之战这一年,重耳62岁,已经即位四年,国力渐强,齐国霸业已经衰落,所以,晋国迫切需要一场战争来取威定霸,这时候,楚国日渐强大,晋国想要称霸,就需要根楚国打一仗,但是齐,秦两国不想让晋国称霸。虽说成事在天,但也毕竟谋事在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従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従之。
       申是楚国的属国,使解释为派遣,从解释为追踪,假是借的意思,晋之谓矣,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谓之晋矣,伯棼是子玉手下的将领,间执解释为堵塞,谗慝是奸佞小人的意思。西广、东宫分别是楚国两支军队的名称,若敖相当于禁军。
        楚成王来到申城,让申叔离开谷,让子玉离开宋,说:“不要追杀晋军,重耳流亡十九年而能够回到晋国,历尽艰辛,最了解民情,上天都在帮他,我们不能违背天意,《军志》上说,当归则归,适可而止,不能与有德的人为敌,这些话对于晋国都很适用。子玉不甘心,派人根成王说,不是一定要建功,只是希望能堵塞当初蒍贾说的那些话,成王盛怒之下,只给了他一小部分军队。
        楚成王是一个有胸襟的人,当年重耳流亡到楚国,他就预见到了重耳必定会登上晋国国君之位,当时他手下建议杀掉重耳,但是他不同意,明知重耳将来会是一个强敌,还是帮助了他(僖公二十三年里学过);楚成王也是一个明智的君主,看的透,所以,这场战争他不想打。但是,重耳这会儿运气正好,偏偏这个子玉就特想打,但是他这个理由却很让人无语,“刚而无礼”是蒍贾给他的评语,(僖公二十七年里学过),现在看来,人家也没说错啊。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宛春是子玉的下属,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安定,亡也是使动用法,何以是宾语前置,许是同意,答应的意思,弃就是舍弃,
         子玉派宛春对晋军说,如果晋军恢复曹,卫两国,那么楚国也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子犯说,子玉太无礼了,用一个条件来换两个条件,不能失去这样的机会,先轸的意见是,暂时答应他,因为子玉的话可以使三国安定,我们不同意就会让这三个国家灭亡,那晋国就理亏了,救宋国却又抛弃了他,怎么对天下交代?不如先把宛春抓起来,然后悄悄地对曹,卫说,允许他们复国。于是,不出所料,曹,卫果然跟楚国绝交了。
         晋国想要称霸还真不那么容易,迫切需要的战争怕是要打不起来了,但是,谋事在人啊,重耳这智囊团可真厉害,随便搞几个小动作,就把要熄灭的战火又点燃了,而且越烧越旺,不但占全了理,还赢得了外部的支持,楚国原来的小弟都来依附了。可怜曹,宋,卫这些小国,只是被他们的大哥当做棋子一样任意摆布,他们的生死存亡都是要根据大哥的利益来决定的。  
        子玉怒,従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以君辟臣,辟同避,及,赶上,达到。退三舍辟之,舍,量词,古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亢是使动用法,使…振奋。
        子玉大怒,追杀晋军,晋军撤退,兵士说“国君躲避臣子,多丢人啊,何况楚军已经衰竭了,我们为什么还要退啊?”,子犯说:“两军交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不在时间的长短,如果没有楚国,也不会有我们的现在,那我们退避三舍就是在回报楚国当年的恩惠,违背诺言,我们就理亏了,况且他们的士气向来饱满,不能说衰老,如果楚军因为我们撤退也退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如果他们来追,就是以臣犯君,就是他们理亏了。”。晋军退了九十里,楚国军士不想在追,但是子玉不同意。
        子玉真的是刚而无礼,人家蒍贾说的一点没错啊,他的刚而无礼一步步地把重耳推向霸主之位。晋国君臣同心同德,又有高深的谋略,而楚国上下离心离德,国君不想打,士兵不想打,就只有这个想表现自己的子玉想打,战争发展到现在,胜负已经很清楚了,还用打吗?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  
        宋公指宋成公,归国父,崔夭,都是齐国的大夫,慭是秦穆公的儿子,城濮是卫国的地名,在今天的河南陈留。酅是城濮附近的一个险要,患就是犹豫的意思,舆人指低级的军士,每每是青草茂盛的样子,舍其旧而新是谋的意思就是拔掉旧草,耕种新田,  表里山河:表指外,里指内,山指太行山,河指黄河。汉阳就是汗水的北面,诸姬指晋国的同姓各小国,晋国是姬姓。
        夏天四月三日,晋,齐,秦驻扎到城濮,楚国依靠险要扎营,文公听到士兵传唱田间杂草茂盛,拔掉旧草种新苗的歌谣,很疑惑,子犯说;“如果我们打胜了,可以得到诸侯的拥戴,即使不胜,有黄河,太行天险,也不会有危害。”,重耳念及当初楚国对自己的恩惠,栾贞子说,楚国吞并了汉水北面我们那些同姓的小国,怎么能因为小恩惠而忘了大耻辱。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盬是吸的意思,柔是使动用法,使…驯服        
        文公梦到与楚成王搏斗,被打倒,楚王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子,很害怕,子犯说是吉兆,文公面向天,楚王面向地,是在伏罪,可以驯服楚王。
重耳似乎不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有时候很安于现状,比如流亡时,在狄,在齐,现在又有些犹豫了,幸亏他有一个好舅舅。
        战争还没有结束,但是胜负已经很明了,晋国本来就国力强大,再加上重耳多年的的流亡,历尽艰辛,深知民情,回国以后,严政教民,使其知义,知信,知礼,(僖公二十七年里学过)君臣上下团结一心,运用外交手段取得各诸侯国的支持,准备工作做得足足的,哪有不胜的道理。细想想,这跟我们写诗也差不多,老师多次强调,诗的重点在于铺陈,而不在于抒情,如果我们在前面无论是通过写景,言事,还是用典,只要铺陈,渲染的足足的,那情感的出现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83

帖子

9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67
沙发
发表于 2016-4-30 22: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朵 于 2016-4-30 22:46 编辑

四月24---30号读书笔记  云朵
春秋争霸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中华王朝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少数民族灭亡,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王朝,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个时期有两个特点:乱和变,乱的特征是出现了许多霸主,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变的特征体现在历史的大变革,由封邦建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最早的霸主:最早称霸的是郑国,相对于各诸侯国来讲,郑国辈分比较低,西周末年才被封为诸侯,开国君主是周厉王的小儿子郑桓公,到武公时期大力经营,为强盛打下基础,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他的主要故事有克段于鄢,黄泉见母,主要谋臣是翟足,与齐国,鲁国结盟,打败许国,宋国,于是,平王不悦,互换太子做人质,周桓王即位,罢免郑国客卿的身份,郑国激愤,割光了周天子的麦子,周王大怒,调动陈蔡卫三国军队,讨伐郑国,大败,周天子还受了箭伤,从此,天子地位一落千丈,郑国成了小霸,庄公死后,霸业付之东流。

        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
        齐国称霸有三个有利条件,一,地理位置好,在今山东省,南面与鲁国以泰山为分界线,是一道天然屏障;东靠大海,中国古代没有海战,别国入侵的可能性很小,安全上有保障;二,东林大海,有渔盐之利,富甲天下;三,开国君主是姜子牙,所以地位很高。
        齐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5年,爆发内乱,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齐国没有了君主,国人分别迎请在鲁国的公子纠和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回国继承君位,小白先行一步,纠的老师管仲追上小白,一箭射出,以为小白已死,放心回去复命,谁知那一箭射中的是衣带扣,小白反应机智,当即咬破舌尖,口喷鲜血装死,骗过管仲,急速赶回齐国,登上王位,就是齐桓公。
        按辈分论,齐桓公是鲁庄公的舅舅,桓公即位以后,打败鲁国,让楚国杀死公子纠,押送管仲来齐国。上路后,管仲一路大笑,催促囚车快跑,他知道自己回到齐国一定会受到重用,果然,鲍叔牙向桓公力荐管仲,一,对待民众宽和,二,治国核心是大权不旁落,三,讲忠信,四,名法度,正风俗,五,在战阵上鼓动战士杀敌,使士兵勇敢。
       桓公果然不计前嫌,亲自出城迎接,君臣并车进入临淄,桓公请教内乱的原因,如何避免,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在任何时代,对任何国家都不过时。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怎样才能避免乱象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先抓物质文明,再抓精神文明。桓公问治国之道首在何处,管仲说,首先要敬天,这里的天不是上天,指的是老百姓,百姓心是天道,古人也说 ,何谓天子?天之子也,何谓天之子,代天行道也,代天行何道?生生之道。民意就是天命,这个理论最初是管仲提出来的。
       于是,桓公拜管仲为相,管种以出身低微来推辞,桓公就拜他为上卿,赐三个城作为封邑,拜为仲父。
       先秦时代是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分给卿,然后是卿大夫,士,每一级只对上级负责,国军的政令很难传达到每一个平民耳中,齐国虽有鱼盐之利,但是财富都在贵族手里,管仲拜相后,采取的治国措施主要是把钱,权,兵收到国君手里。一,铁矿国有,二,食盐国有,三,土地国君所有,(井田制),国家分土地给贵族耕种,贵族向国家交税,贵族耕种划分以外的土地,也要向国家交税,这就等于变相承认了土地私有,四,加强军队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国君下设五个属,属下设二十一个乡,国君的命令可以一级级的下达到每个平民耳中,中央集权一建立,中央军队就建立了,齐国当时已经拥有一支三万人的常备军。六,设女闾,开官妓之先河。从此,国力蒸蒸日上。
        齐国日渐强盛,桓公拿鲁国试刀,但是运气不好,被鲁国名将曹刿以一鼓作气击败,退回国内继续修养。后宋国内乱,齐帮助宋桓公即位,然后,第一次提出诸侯会盟,因为当时只有天子才有权利大会诸侯,所以,齐桓公的举动被视为僭越,只有四个小国参加,中途,宋国对齐桓公执牛耳很不满意,因为宋国是微子之后,是公爵,而齐国是侯爵,地位上齐国比宋国第一级,所以,送桓公不服,没等会盟结束就回国了,齐国很没面子,第一次会盟草草收场。
         齐国第二次攻打鲁国,大胜,再次提出诸侯会盟,会盟台上 ,曹刿挟持了齐桓公,要求退还鲁国的土地,尊重鲁国国君,这次会盟,桓公执牛耳。不久,举办七国会盟,齐国提出“尊王攘夷”,得到各国拥护。但是,追随齐国的还只是一些中原小国。
        燕国遭到山戎进攻,齐国帮助燕国击败山戎的进攻,燕国感激齐国的兴灭继绝之恩,送齐国班师,中途,又救了卫国,齐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虽然得到中原各国拥戴,但是桓公君臣还是不满足,因为要想真正称霸,还要征服南面的大国楚国。
       楚国是南方的一个大国,司马迁记载也是黄帝之后,炎黄子孙,但是楚国但是主要向南方发展,都是一些蛮夷之地,所以不被看作是华夏正根,南方河流密布,田野发达,气候好,没有强大的对手,楚国大力经营南方,国力日渐强盛,扫荡了周天子在南方册封的一些小国,这就是僖公二十八年里栾贞子说的“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吧,当时,周天子不重视楚国,仅封为子爵,楚国也不重视这个周天子,自称王爵,虽然是僭越,但名义上是与天子平起平坐了,所以,其他诸侯都很不服。楚国也不满足只在南方发展,也想向中原扬威立万,让天子承认地位,于是挥军北上,先拿郑国开刀,郑国向齐国老大求救,齐国先灭了楚国的小弟蔡国,齐楚大战一触即发。双方会见,管仲列出楚国两大罪状,一,不向天子进攻苞茅(缩酒用的,浊酒过滤成清酒),二,当年周昭王南征,死在楚国,楚国罪不可恕。楚国使臣当即表示马上向天子进攻苞茅,但是昭王之死与楚国无关,因为当时汉水还不属于楚国,楚国使臣很聪明,认小错,绝不认打错,因为这个罪名太大。
         楚国进攻苞茅,天子非常高兴,赏赐胙肉(祭祀时上供的肉,得道天子赏赐胙肉是极其荣耀的事,),因路途遥远,天子赏赐的是祭祀过的活猪。
但是齐国不甘心,还得找借口继续打,楚国虽然很憋屈,但是毕竟齐国强大,自觉不敌。于是,双方召陵会盟,正式承认齐国霸主地位,从此,齐国就有借口大会诸侯了。最主要的借口就是尊王攘夷,楚,山戎都已经攘了,现在该尊王了。但是,周惠王不支持,因为他想废长立幼,桓公坚决主张立嫡长子,维护周朝宗法制度,于是,桓公邀请王长子参加会盟,周惠王暗中破坏。但是惠王不久去世,王长子即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大夫参加,钦赐胙肉,正式承认齐国为诸侯之长,确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定下规矩,比如不许废长立幼,都要朝见周天子,维护周朝的宗教礼法制度。葵丘标志着齐国霸主地位的正式确立,霸主事业达到顶点。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合是虚数,匡是匡正的意思,“微管仲,吾期披发左衽矣。”
        管仲辅佐齐桓公,重要的影响是使华夏文明不致断绝,华夏道统不致断绝,周围各民族羡慕中原先进文明,最后也融入到民族大家庭当中,使中原文明发展广大。
        葵丘会盟后六年,管仲病逝,后两年,桓公去世,一对贤君名臣在事业达到顶点之后相继离世,齐国的霸业也就付诸东流。
        时代造英雄,春秋时期的两个特点是乱和变,管仲雄才大略,他是为这个时代而生的,但是,有雄才大略的不止管仲一人啊,“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左思说的),幸运的是,管仲遇到了明主,才得以不负平生志愿,这些不知引发了后世那些怀才不遇的人多少感慨。桓公真是一位贤君,就单看拜相一事,这份胸襟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差一点就死在他手里啊,可见胸襟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他的称霸应该是必然的。回国途中遇箭装死,可称机敏,不计前嫌,任用贤才,可称明智,君臣之间亲密无间,有始有终,这样的君主确实少有。设想如果管仲不遇桓公,桓公不遇管仲,不知历史会不会改写。
   
        这周时间太少,没学多少新东西,文学史就只读到王羲之与兰亭唱和,跟着木师学了半篇左传,然后复习了一下历史,春秋争霸本来想都整理出来的,也只弄了齐桓公这一部分,感觉宋襄公没什么好说的,列为霸主实在是太抬举他了,左传也学到晋文公争霸这一段,就不单独整理了。楚庄王有必要弄一下,下周吧。
        跟随老师有一个月了,学了很多东西,从唐之韵初步对唐朝那些诗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一边也听康震,了解作者生平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很有帮助;文学史读的很慢,主要是时间少;这段时间诗读的诗少些,感觉自己历史知识太贫乏,所以需要补历史,时间关系,只能以听为主,看的比较少,听完容易忘,要整理成文字,进度就很慢,但这是一个好办法,我把自己做的笔记都保存在U盘里,而且每次都打印出来,一篇一篇的订在一起,不上电脑的时候,也可以随时拿出来复习。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5-5 17:39 , Processed in 0.1091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古典听风书院 X3.2 Licensed

© 2001-2021 古典听风书院    网站制作:亿数在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