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17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转载: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第二节 上古语音系统)

[复制链接]

29

主题

69

帖子

2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04:2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兮 于 2016-12-17 04:32 编辑

〔文章来源于网络•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云兮收藏于2014年12月28日
http://www.ziyexing.com/files-2/gdsc_about.htm

第二节 上古语音系统

  一、 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1、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如《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到今天普通话也还押韵,但后面的就不押韵了,“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不仅主要元音不同,而且韵尾也不同。
  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提出“协句”说。如《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宣乃林反”。意思是“南”本读那含反,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与“音”押韵。朱熹《诗集传》大倡叶音说,所犯错误相同。
考求古韵部的方法,主要是系联。例如:

  《小雅.沔水》第一章中“海、止、友、母”押韵,为一个押韵单位
  《关雎》第四章中“采、友”为一押韵单位。
  《周南.苤苕》第一章中“采、友”为一押韵单位。
  《邶风.匏有苦叶》四章中“子、否、友”押韵,为一押韵单位。
  《小雅.六月》六章“喜、祉、久、友、鲤、矣”为一押韵单位。
  《小雅.十月之交》五章中“时、谋、莱、矣”为一押韵单位。
  《王风.君子于役》一章中“期、哉、埘、来、思”为一押韵单位。
  《卫风.氓》一章中“蚩、丝、谋、淇、丘、期、媒”为一押韵单位。“

  以上各章中的押韵字虽然今韵有“ai、-i(后)、ou、u、-i(前)、i、ei”的区别,但在《诗经》时代既然能互相押韵,主要元音就一定相同,也就是说一定在一个韵部。
  此外,先秦的其他韵文也可用这种方法系联,作为参照系数。如《尚书》、《楚辞》、《荀子》等也有一些押韵文字,系联在一起,扩大了同一韵部的字数。
  第三是关于形声字系统,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亦即声符相同的字古代韵部必定相同。如“其”在“之”部,从其得声的“淇、棋、期、欺、基、箕、祺、骐”等字也是“之”部字。汉字的形声字在《说文》时代已达到85%以上,系联其形声字大有可为。

  在系联时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要明《诗经》的韵例。否则会出现系联成一部的现象。
  二是形声字产生历时很长,造字的人很多,难免有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标准。

  2、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

  一是“谐声字”:如从“甫”得声的“捕、浦、埔、 搏、薄”等字,在古代声符应该是相同的。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分。再如从“登”得声的有“橙”、“澄”等字,说明舌头舌上音不分。

  二是“通假异字”:例如《诗经.邶风.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孔子家语》引作“扶伏”,古书里还有作“蒲伏”或“蒲服”。又如“鹦鹉”在《说文》中作“鹦 ”。又如《尚书.禹贡》有古泽名“孟猪”,《左传.僖二十八年》作“孟诸”,《周礼.夏官.职方氏》作“望诸”,《史记.夏本纪》作“明都”,《汉书.地理志》作“盟诸”。以上几例均说明唇音的分合以及舌音与齿音的关系。

  三是“古人读音”: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作的注音。其术语为“读若”、“读如”、“读为”、“读曰”便是。《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事”,郑玄注:“播,读为藩”。《说文》:“娓,顺也,读若媚。”

  四是“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词义。如

  《诗经.采薇》:“靡室靡家。”郑玄笺:“靡,无也。”
  《诗经.大雅.皇矣》:“陟我高冈。”笺:“陟,登也。”
  《礼记.檀弓下》:“ 洿其宫而猪焉。”注:“猪,都也。”
  东汉刘熙《释名》一书声训至多。

  五是“古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如《经典释文》《广韵》中都有。如“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丁丈反。


  二、上古韵部研究

  陈弟反对朱熹叶音说。顾炎武开始分析《诗经》《楚辞》的用韵,分为十部。后来的段玉裁为十七部,黄侃二十八部,王力二十九部,   《楚辞》三十部。
  第一、同声必同部。“仪”属“歌部”,则从“义”得声之“俄哦饿鹅蛾峨娥锇莪蚁议” 等字皆在歌部。
  第二、三十部管到先秦。
  第二、三十部不分雅俗、方域。

  三、上古声母系统

  1、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檀弓》引作扶服,《家语》引作扶伏。《诗》:“诞实匍匐。”《释文》:“本亦作扶服。”
  《左传•昭十三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释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
  《左传•昭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释文》:“本或作匍匐。”
  《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服。”
  《范睢传》:“膝行蒲服。”
  《淮阴侯传》:“俯出裤下蒲伏。”
  《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皆匍匐之异文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2、古无舌上音。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说文》‘冲读若动’。
《书》:‘惟予冲人。’《释文》‘直忠反’。古读直如特,冲子犹童子也。字母家不识古音,读冲为虫,不知古读虫亦如同也。《诗》:‘蕴隆虫虫。’《释文》‘直忠反,徐徒冬反,《尔雅》作爞,郭都冬反,《韩诗》作虫冬,音徒冬反。’是虫与同音不异。《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之证。”(同上)

  3、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何以明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从日声,《说文》引传:‘不义不暱。’《考工记•弓人》:杜子春注引传:‘不义不昵。’是日昵同音也。……《说文》彳日文〔上日下文〕,字从日,亦从内声作〔彳内〕,是古音日与内近……日与泥、内同音,故知其在泥纽也。入之声今在日纽,古文以入为内。《释名》曰:‘入,内也。……是则入声同内,在泥纽也。任之声今在日纽,《白虎通》《释名》皆云‘男,任也。’又曰‘南之为言任也。’《淮南•天文训》曰:‘南吕者,任包大也。是古音任同男、南,本在泥纽也。……”(章太炎《国故论衡》上)

  以上几类,还有很多例证,如:

  关于舌头舌上不分:《说文》“冲读若动。”《诗•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诗•大雅》“追琢其章。”即雕琢。证的繁体从“登”得声,淡的繁体从“詹”得声,从者得声之字作“堵、都、赌”等。
  关于娘日归泥:内—讷、若—诺、而—耐。
  关于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爰(喻三)--缓(匣母)、云(喻三)魂(匣母)、或(匣母)--域(喻三)、《韩非子》“自营为私。”《说文》作“环”《诗•大雅•皇矣》“无然畔援(跋扈)”《汉书》、《叙传》作“换”。
  兑(定母)--悦锐(喻四)--桶(定母)、台(定母)--怡(喻四),齐人易牙,《论衡》作狄牙,还如多—移、炎—淡均属此类。

  四、上古声调,至今也无定论。

  五、诗经韵例(教材p534页)

  1、韵在句中的位置

  a、韵脚。即句尾用韵。如《关睢》第一章

  b、虚字脚。即句尾用一个虚字衬音,无意义。如:《邶风•旄丘》、《鄘风•墙有茨》、《君子偕老》、《东山》用“也”字;《齐风•南山》、《小雅•采薇》用“止”字;《周南•汉广》用“思”字;《郑风•大叔于田》用“忌”字;《鄘风•柏舟》用“只”字;《小雅•菀柳》用“焉”字;《商颂•那》用“哉”字;《齐风•著》用“乎而”;《邶风•北门》、《小雅•伐木》用“我”字;《郑风•萚兮》用“女(汝)”字等等。

  2、韵在章中的位置


  a、一韵到底。《桃夭》《日月》

  b、换韵。《卫风•氓》押三韵;《七月》押四韵、五韵。

  还有押交韵和抱韵两种特殊形式的。例如:
  《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又如《周颂•思文》:“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c、叠句叠韵。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曹风•尸鸠》:“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秦风•黄鸟》:“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3、韵在篇中的位置

  a、整齐与参差。

  ①整齐的:《王风•兔爰》三章,章七句;《魏风•伐檀》三章,章九句;
  ②参差的:《小雅•雨无正》七章,二章章七句、二章章八句、三章章六句。

  b、回环。即字句在诗篇中反复出现。

  ①章中回环。《邶风•旄丘》:“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卫风•氓》: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②章与章回环。

  《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卫风•竹竿》: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 ,佩玉之傩。”

  《唐风•葛生》: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夏刚之后,归于其室。”

  c、遥韵。如《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d、尾声。如《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鄘风•柏舟》见教材535页。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1-2 22:59 , Processed in 0.1052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