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雅馨 于 2015-11-24 17:01 编辑
2.咏白燕 袁凯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分析
全诗运用物我交融的写法。首先了解下作者,袁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明太祖的严酷统治下战战兢兢,随时有罹祸丧命的危险,最后以装疯免死,归家老病而终。
“故国飘零事已非”写出白燕所处的大环境,也即点名诗人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旧时王谢见应稀”接上分句,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改朝换代,百废待兴之际,诗人以白燕自比。在元朝时候诗人曾做一个小官,而明初却飘零江湖,盛衰兴替,人事沧桑,旧巢也找不到了。何去何从呢?看颔联所表述的内容。
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首先了解下“汉水”两字所包含的内容,汉高祖刘邦登上皇位,便以其发迹之地汉江,今叫汉水来命名这个新成立的王朝。”
“梁园”乃西汉时期梁孝王刘武所营造的游赏延宾之所。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名士也常来梁园。“月明汉水”,这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有古诗云:“夜登庚亮之楼,月明千里,晓入梁园之苑,雪满群山”如此看来,颔联所写之地,应为名臣雅士聚集之所,这里的“明月”“寒雪”有两层意思,一来衬托白燕颜色上的“白”。二来比喻其内在的高洁。颔联大意:在明月之夜,由于它颜色的洁白,影子在汉水很难被发现,也就是说,在这明代刚成立之际,象白燕这么的高洁之士,没有被发现,被重用。下分句说,雪满梁园的季节,按理说燕子应该回到南方,但是白燕尚未归,这就说明,白燕有所期待。
颈联衔接颔联的有所待,道出所待之所,它希望去柳絮池塘处,这里又有一个典,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作者希望到这么一个充满生机,欣欣尚荣的环境中去,但一觉醒来,才发现是梦,现实中虽然已是梨花开放时节,却还是寒冷侵衣。诗人梦想中的春天没有来临,原因在结句点名
结句再次运用典故,说统治者的地方,多猜忌,劝说白燕不要向昭阳殿里去。同时也表明诗人不与统治者为伍的一种决心。
这首诗还有一个时间的描写,首联写秋天的萧瑟,漂泊无依,颔联写冬季的洁白,孕育着希望,颈联写春季到来,诗人经历了这么三种阶段,最后在结句做出决定,不与统治者为伍,离朝廷远远的。
1.野菊(唐•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分析
赏析 起句前分句交代生长环境,后分句状形态。所要注意的是,前分句为什么要用苦竹,还有椒坞这两种意向,百度之后,发现,苦竹与高洁的隐者品格有关,而其又与愁恨得心情有关。而椒与芳香有关,芳香喻高洁美好。而在心情的表达上又有竹味苦,椒味辛,与漂泊辛苦的心情有关。运用了这两种物象,来衬托野菊的品格与心情。首句后分句说野菊花散发着淡淡的香味,露珠在花和叶的上面,缓缓滴下,犹如颗颗清泪。 颔联进一步来写出野菊的悲愤心情,以及泪娟娟的缘由,物我交融。大意是:已经对于人们把我看做寒雁一样的节物而感到悲伤了,更那堪不理解我高洁美好的贤德,而把我同呜呜作响的暮蝉来相提并论呢。暗示自己与悲伤的节物是有区别的,我是一种孤芳自赏,不畏严寒隐逸的高洁形象。虽在深秋,却绽放着美丽,缓缓的释放着淡淡的幽香,就连泪珠儿,也是那么的楚楚动人,这么一种形象。 颈联进入感慨,这一路走来,充满着崎岖,“细”“独”“此夕”“清尊”这些字词的运用,都给人一种清寂的感受。“细”即小路,又有崎岖之意。当此夕,应该是说,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后分句的清尊,这里觉得不应该理解为清酒,因为如果颈联的主语如果是人的话,那么就不符合咏物诗的写法了,咏物句句都应该在写物,与物有关联。那么这里的清尊,应该理解为野菊的一种性格,清廉自尊,清寂,高洁的一种品格。那么颈联应这样理解: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我就以一种清寂寡欲的心境来独自沉思,从而引出结句的回想内容 紫云新苑都是皇宫高官居住地,当年在紫云新苑引入花的地方,暗指推介人才的地方,不把我这霜栽引入。因为我是野外之花。而我也乐得逍遥。 整体的布局重新来看,首联生长环境,以及形象神态。颔联与其他物象的一个对比之下,说明所咏之物的不同点。为自己鸣不平。那么可以看出,起句的泪,是一种被误解的眼泪,所以用娟娟二字。如果是愤怒,或者悲伤,就不会是娟娟而下,有可能欲哭无泪了。所以说泪的形容词,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颈联尾联的场景应该也是一种对比。颈联清寂,尾联华贵。合起来表达作者向往宁静与隐逸的志向。总体来说,全文应该是围绕蓬类而下,遇随而安所描写的一种归隐志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