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兮 于 2016-12-14 02:16 编辑
第四节:现代对联的新发展 异彩纷呈的民国时期对联 为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无数革命志士奔走呼号,秘密策划,许多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楹联充分发挥了战斗作用,讨伐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歌颂了革命志士的不朽业绩,鼓舞了人民反抗的精神,因此在中国楹联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文学价值、历史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这时期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和文化名人无一不是重要的楹联家。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中华民国的创始人。他学识渊博,在文学上不以诗词见长,却独擅联语,在其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光采夺目的楹联。1892年,还是青年时期的孙中山就撰言志联榜于故居大门: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表达了他为民族解放事业探索真理、破除万难的革命精神,洋溢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8月24日应袁世凯之邀北上。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孙中山手书一联赠陆军总长黄兴,提醒他务必防范袁的叛乱阴谋: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此联集清末沈翊清诗句,运用贴切,天衣无缝,表达了对战友的无限信任和真挚的友情,并流露出对复杂时局的隐忧。1913年8月,孙中山赠日本友人头山满联: 西谚曰,血重于水; 东古训,唇齿相依。 寓国际主义友谊和朋友真情于一联,富涵哲理。 1923年11月25日,孙中山为国民党改组题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该字幅作为对联首先悬挂于北京行馆灵堂,以为遗训。 孙中山擅长联、挽联,他为辛亥革命同仁写过很多挽联,皆为名作。 黄兴(1874-1916),字克强,湖南长沙人。与宋教仁建立华兴会,任会长。与孙中山创立同盟会,被推为会长。武昌起义爆发,他由上海抵武汉赴前线督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黄兴是位文武双全的革命家,亦擅联语。1903年他在长沙明德中学任教时曾题联: 劝诸君努力加餐,每饭莫忘天下事; 看先贤断齑划粥,立身端在秀才时。 黄兴的赠人联很多。有的充满战斗豪情,如赠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处组长,军事参议院参议耿觐文: 长剑倚天外, 匹马定中原。 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情况于1916年6月6日忧惧而死,举国上下,人心大快。当时出现了许多嬉笑怒骂的挽联。黄兴戏挽曰: 好算得四十年来天下英雄,陡起野心,假筹安二字美名,一意孤行,居然想学袁公路; 仅做了八旬三日屋里皇帝,伤哉短命,援快活一时谚语,两相比较,毕竟差胜郭彦威。 袁公路,即东汉末年的世族豪强袁术。公元197年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统治残酷,穷奢极侈,百业凋敝,后为曹操击败,忧病而死。郭彦威,即后周太祖,曾为后汉邺都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50年起兵攻入开封,监国执政,次年杀隐帝,称帝建后周。 黄兴的名胜联造诣很高。他在武汉指挥保卫战期间曾游黄州赤壁,于二赋堂题联: 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 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 “二赋八诗”即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东坡八首》。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民国建立后,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1916年底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把北京大学改造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对五四运动起到了孕育和催生的作用。1919年2月12日,蔡元培与北大史学教授叶瀚等至北京什刹海赏雪,乘冰橇游湖,归来叶瀚即撰一联,蔡元培欣然书之: 贫贱何妨,只要把物与民胞安排下去; 精神能固,却须从冰天雪地磨炼过来。 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只要把拯救民族危亡的大业推动下去,个人的贫贱安危都在所不惜;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气慨,就能经得住艰苦斗争的锤炼和考验,激励广大青年勇敢地向黑暗势力挑战。他自己就在冰天雪地的磨炼中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蔡元培17岁中秀才,23岁应乡试中举人,24岁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28岁授职翰林院编修。此期间他住北京绳匠胡同,寓所书斋中悬有他书写的条幅: 都无作官意, 唯有读书声。 这是他数载翰林生活的真实写照。联意不是蔡式自诩清高,而是作者酝酿着人生历程转变的体现。戊戌政变后,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已无可希望,因此断然决定托病请假,决绝仕途,离京南下从事教育。 各勉日新志, 共证岁寒心。 蔡元培的这副对联刻在给北大毕业生做纪念品的铜尺上,勉励青年学生毕业后要各自砥砺自己不断求新的志向,共同磨炼坚贞不屈的品格,在改造旧中国的伟大斗争中经受住各种考验。他的赠联针对性强,颇含哲理。 杨度(1874-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清末举人。早年留学日本,师从国学大师王闿运。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是“筹安会六君子之首”,筹划恢复帝制,后倾向革命,曾多方营救李大钊,为中共地下秘密工作者,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才子和政治人物,又是清末民初对联大家,写过许多内涵深刻和风格独特的对联作品。 1916年恩师王闿运病逝于湘潭云湖桥。他悲痛万分,哭以挽之: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 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杨度和蔡锷是同乡好友,蔡又是使他君主立宪思想成为泡影的对手。蔡锷逝世,杨度撰联,对蔡既褒又贬: 魂魄异分归,如今豪杰为神,万里河山皆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袁世凯做了83天皇帝,终于在四面楚歌声中忧惧而亡,临终时喊出“杨度误我”之语。杨度怀着难以言状的矛盾心情参加了葬礼,并在丈余贡缎上写下挽联悬于灵堂: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评是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联中的问答,是作者对死者的反驳,也是作者对死者不听劝告发泄不满而作的自辩,申明袁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1931年9月10日,杨度为自己写下了挽联,成为绝笔: 帝道真如,而今却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对自己过去主张君主立宪的错误进行了自省和反思,而对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充满了坚定信心。 近二十多年来对联文化的复兴 建国前三十年间,受左的思潮影响,对联曾被当成封建文化而大受冲击,对联文化的发展呈现停滞,对联创作也近于空白状态,值得一提的也不过郭沫若等个别作者的少数几副联作。 拨乱反正后,随着传统文化的再度复兴,对联热于八十年代初蓬勃兴起,二十多年间迅速卷起一股对联文化的巨大浪潮,来势之强,发展之快,成果之丰,使人不禁惊叹于对联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非凡魅力,也使人对于对联文化更加辉煌的明天充满了憧憬。近二十多年来对联文化的复兴,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对联征集活动声势浩大 八十年代初,对联文化复兴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便是影响波及全国的“第一届全国迎春征联”。征联于1983年春节由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共青团北京市委文体部等单位联合举办。征联采应对形式,以新宪法、亚运会、万里长城、文艺界名人、首都风光为题,各出一上联征对。本次征联收到应征作品达17万件。著名学者刘叶秋、吴小如、白化文等主持了评奖工作。 此次征联活动以及此后连续举办的第二、三、四届全国迎春征联的成功,引发了全国各地区、各行业持续不断且越来越盛的征联活动热潮,每年的大型征联活动一般在十几次到几十次。征联活动的主题一般可分为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纪念庆祝性征联、各地各部门行业形象宣传性征联、商业广告性征联、节日时令庆贺性征联等。这些征联活动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主办单位赢得了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对联爱好者以更大的精力从事对联的研究与创作,许多作者的撰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近几年来,征联活动向着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规模跃升。较为典型的事例如下: 1998年4月中国楹联学会和山东曲阜市政府联合举办了创建“中国楹联第一城——曲阜”海内外大征联活动。分征集联文、征集墨迹和制作安装三个阶段,征集作品38000余副,有2550副作品被选用,制作悬挂后的楹联匾牌点缀于孔子故里的大街小巷。 1999年10月25日,由中国楹联学会、四川沱牌集团共同举办的国庆礼赞征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仪式。本次活动由全国十五家主要报纸刊登征稿启事及揭晓消息,收到的参赛联稿近十万副。作者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十四个国家和地区。 2002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初一至初七连续七天的春节特别节目《佳联趣对贺新春》,每期节目播出一个出句向全国观众征联,此次征联活动的收稿评奖工作由中国楹联学会负责协助,共收到各地参赛信件近十万封,参赛对联达50万副,创造了征联活动收稿量的历史纪录。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征联活动,也是此伏彼起,其所征之内容,以春联、名胜联、商业广告联居多。1990年,澳门以稍加变化的历史绝对“明月照纱窗,格格孔明诸葛亮”,在全球征联,悬赏三万元港币,影响颇大。
二、对联学术团体相继成立 在对联文化复兴的浪潮初起之时,马萧萧、顾平旦、常江(发起)、曾保泉、郭华荣筹备组建的中国楹联学会,于1984年11月5日在北京率先成立,成立之初先是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管,后归中国文联主管,为全国一级社会团体。学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对联文化活动、搜集整理并出版传统对联资料、开展对联学术研究并致力于对联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和对联文化的传播。 二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各级楹联组织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省一级学会已发展至27个,按成立时间顺序为:江苏、河北、四川、辽宁、广东、甘肃、北京、湖北、上海、陕西、广西、湖南、海南、福建、安徽、浙江、贵州、云南、河南、天津、黑龙江、山东、宁夏、重庆、江西、吉林、山西。内蒙等省区也正在筹备之中。市、县一级的楹联组织也发展到上百个,均为独立的法人社团组织。各级楹联组织所属的会员数以万计。 中国楹联学会建立了对外交流中心(高寿荃为执行主任),多次举办对联文化活动;与此同时,香港、澳门也分别成立了各自的楹联学会组织,并积极与内地楹联组织加强联系。 对联在海外华人中也拥有广泛的爱好者,不少国家的华人华侨也自愿组建了自己的对联组织,如美国中华楹联学会、美加诗词楹联学会、北美对联文化研究会、世界楹联学会加拿大总会及新西兰楹联学会等。
三、对联学术研究方兴未艾 在对联学术研究方面,各组楹联组织已陆续在北京(1988)、成都(1989)、喀左(1990)、深圳(1991)、石狮(1994)、澳门(1997)、武汉(1998)、南岳(1998)、长沙(2000)、昆明(2001)召开过多次专项的对联学术研讨会,就对联的起源、对联艺术的地位、对联知识的普及教育、对联格律与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推动了中国对联学的学科建设。 二十多年来,陆续有《中国对联谭概》(常江著)、《对联通》(余德泉著)、《中国楹联学概论》(谷向阳著,“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资助)等一批学术论著问世,已经整理的古代及近代对联文化资料主要有:由龚联寿主编、白化文、李鼎霞、常江、王鹤龄、阳海清、徐海若、炎冰等点校、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的《联话丛编》,由常江点校重排,民国胡君复编《古今联语汇选》等。 许多省、市、县楹联组织都在紧锣密鼓编辑《中国对联集成》的地方卷,其中河南卷、贵州卷、湖北卷等已先后出版,此举将为收集、整理我国对联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为加强对联学术研究,中国楹联学会于1998年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常江、常治国先后任主任。中南大学于1999年正式组建了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任所长。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于2003年成立,常江任院长。除此之外,北京、云南等楹联学会也下设了研究机构。
四、对联书刊出版空前繁荣 近二十多年来,对联书刊的出版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常江先生长期矢志于楹联典籍书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他所编目的对联书中,共收录明清以前联书528种,民国联书598种, 1949至1979年联书118种,而1980年至2005年联书竟达2363种(均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及国外出版)。 近二十多年来的联书出版中,重头戏是对联总集类的巨著,由顾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辞典》是一部开创性的图书,收录有词条数千个,古今对联作品约三万副。常江编《中华名胜对联大典》收录古代名胜对联两万两千余副。龚联寿编《中华对联大典》按联家编排作品,收录4700余位作者近两万副作品。谷向阳主编《中国楹联大典》收录古今联语四万余副。刘太品编《中国楹联二十年作品精选》收录1984年至2004年当代2122位作者的联语约五万副。由刘太品主编的年度《中国对联作品集》已从2000年出至2006年,每卷收录作品均达二万副左右。 各地方性的对联总集主要以《中国对联集成》各地分卷的形式编纂出版,目前省卷本及市县卷本已出版数十种之多。各地对联作者的个人作品集每年均有近百种出版。 对联刊物的出版也呈现出喜人局面,全国各级楹联组织自办刊物近百种,其中影响较大的全国性对联刊物为《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杂志(郭华荣等创办)、《中国楹联报》(王怀言、夏如冰等创办)、以及中国楹联学会会刊《楹联界》(后改为《中国楹联》)、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院刊《对联文化研究》以及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的《对联学刊》等。 五、对联基础教育得到加强 各级楹联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对联文化教育活动,很多大、中学校开设了楹联文化课,编写了楹联教材,评出了一批楹联教育基地和模范教师。普及楹联知识应从中小学抓起,从青少年抓起,从基础抓起,才能解决对联文化后继有人的问题。 近些年来,对联试题普遍进入高考语文试卷。中南大学、南昌大学等相继招收楹联研究生,促进了教育部门对于楹联文化普及的重视。 中国楹联学会楹联函授院等单位多年来了培训了大量的对联爱好者。 六、借助新兴媒体扩大社会宣传 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联文化与电视传媒的结合,扩大了对联文化在全社会的影响,使得传统的对联文化逐渐融入当今社会主流文化。 1983年至1986年中央电视台连续参与举办一至四届全国迎春征联,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198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在“环宇大团圆”对联晚会上,为“环宇大团圆迎春征联”颁奖。 1991年中央电视播出15集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编剧魏曙光,导演遥远均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该剧以对联形式表现古代传奇故事,受到观众尤其青少年的欢迎。剧组举办大型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0年元月27日,由中国楹联学会,中央电视台《商界名家》栏目组共同组织的春节特别节目“高朋满座”征联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现场颁奖。 200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风”栏目全年请常江及马萧萧先生出任嘉宾,向观众讲解对联知识。 2002年中央电视台第十套《交流》栏目全年聘请常江为嘉宾,主持每期的现场对联点评以及面向观众的对联征集。 200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零点钟声敲响时,四位主持人向全国观众和海外侨胞献上了由中国楹联学会常江、刘庆华、刘太品编撰的祝福春联。 2002年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制作的七集春节特别节目《佳联趣对贺新春》在大年初一至初七连续七天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由中国楹联学会刘太品撰稿,常江与孙小梅、大山共同主持。节目征联收稿五十万副,创历年征联活动之最。 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第二次科学家新春晚会《春天的聚会》,约请中国楹联学会常江、宋韶仁、刘庆华、祖振扣等,从三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方面出句,向到场的科学家征集对句。 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各省电视台的主持人联袂向观众献上了由中国楹联学会组织常江、刘庆华、叶子彤、王永川、解维汉、刘太品、李俊和、陈文增编撰的春联十七副,成为整台晚会的一个亮点。 200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与中国楹联学会在“朝闻天下”栏目举办春联征集活动,马萧萧、孟繁锦等中国楹联学会领导作为嘉宾对来稿进行了点评。 2007年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制作的七集春节特别节目《奇联妙对贺新春》在大年初一至初七连续七天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由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刘太品撰稿,常江主讲。 200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周末开讲”栏目播出了由刘太品撰稿、谷向阳主讲的六集系列节目《话说楹联》。 2009年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国楹联学会联合制作了多期对联节目,向海外播出。 七、网络对联文化悄然崛起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网上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对联文化网站和论坛。现已迅速发展到上百家对联网站与论坛以及大量的对联博客。 网络对联有信息传递快捷、参与人数众多的特点,初期的网络对联仅局限于谐巧性的出句对句,经过一个过渡时期,部分优秀联手开始不满足于总在形式技巧的层面上进行文字游戏,转而尝试自撰整副对联,并借鉴吸收前人名联的造词组句、谋篇布局手法,力图追摹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由于网络对联所具有的互动性强、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的明显优势,相当数量的联手制联水平飞速提高。 虽然有近二十多年对联文化热的背景并且一开始便能分享近些年各种对联学术研究成果,但最初的网络对联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态势下自足发展的,网络对联理论方面的探讨也非常有自己的特色。随着现实联界的一些知名作者加盟网络,而网络对联的部分联手也致力于与现实联界的沟通,甚至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征联活动,网络对联与现实联界的融合正在加速。相信通过进一步的整合,网络对联这支新生力量将为当代对联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生机,推动对联文化向新的高度迈进。
“楹联习俗”已于2006年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准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联文化发展史绚丽多彩的新一页已经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