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18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学习古文》 周振甫

[复制链接]

223

主题

211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9:3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怎样学习古文》    周振甫

     怎样学习古文?翻开《唐才子传》,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能读懂古文,还会写古文。是不是当时人特别聪明呢?再看近代人,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学完《五经》。可见今古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为什么现代人读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应当跟读法有关。
     前人读书,刚启蒙时,对读的内容几乎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豁然贯通,完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其关键就在于熟读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如此,读了一篇课文,记住了文中一些生字和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生字是“点”,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在不同的结构里也会改变原有的词性,有了不同的用法,碰到这个字的解释或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记住了一篇课文中所有的生字和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记住了这篇课文的生字和句子,在别的课文里,同样的字,假如它的意义或用法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也还是不够的。
     而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比方“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开始不懂,当读到十几次时,渐渐懂了;读到几十次、上百次时,懂得就更多了。如,在《学而》篇里:“孝弟(孝敬父兄)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欤’)。”这个“仁”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在同一篇里,说:“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仁”指具有仁德品行的人。在《里仁》篇,说:“里(居住)仁为美。”这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这个“仁”解释为推行仁政,改变了原有的词性,成了动词。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基本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具体的解释或用法有了变化。懂得了这些具体的变化,这就是对“仁”字的“立体的懂”。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但是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还是会读古文,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的学校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还要熟读背诵。当时的中学生,熟读背出了不少篇古文,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懂”;因此要会读古文,熟读背出足够量的古文也行。
     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语相似。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小时候读外文,老师挑出书中的精彩段落来要学生背,这次背一段,下次再背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先生他们所以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段落来读,跟吕先生的讲法相似,可以参考来使我们达到对古文或外语的“立体的懂”。
     结合熟读背诵来讲“立体的懂”,还有一层含义,即培养语感。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把方言区的孩子送到北京来念书,不用教他北京话,过几年,他的北京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京化了。他回到家里,听到大人讲话不合北京话的标准,还会起来纠正,因为他已有了北京话的语感了。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一定篇目的古文,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长发匆匆盘起,浮生处处艰辛。当时年少入寒门。念他根骨好,贫贱不尤人。
不计三更劳顿,隙时修习诗文。行间字里尽纯真。弱鱼穿激浪,江海任浮沉。
--忆雨轩师傅赠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1-3 10:25 , Processed in 0.11201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