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312|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四期雪烟组第二十八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1144

主题

1538

帖子

56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21:3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业: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瑞鹤仙影》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补刀需注意的地方: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有无故意扩大原意,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将“虚写”与“实写”混淆,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利用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词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词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表述结论,在诗词中找不到左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60

帖子

7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48
沙发
发表于 2025-8-17 17:54:21 | 只看该作者
作业:
雪烟08-渡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选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原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
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天上的月亮弯如银钩。寂静的庭院里,梧桐树孤孤单单,深深的院落将这凄清的秋意锁在其中。
那离愁啊,像一团缠绕的丝线,剪也剪不断,梳理也梳理不清。那滋味不同于寻常,久久萦绕在心头。

简析:
上阕以“无言独上”“月如钩”“梧桐深院”等意象,勾勒出孤寂凄清的秋夜之景,“锁清秋”既写秋景被院门锁住,也暗喻人被孤寂困住。下阕用“剪不断,理还乱”比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结尾“别是一般滋味”不明说愁之苦,却让这份复杂的离愁更显绵长,道尽亡国后的怅惘与无奈。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瑞鹤仙影》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瑞鹤仙影·初秋浅怀
雪烟01-梅欣
霜云渐落。秋风起,山川渐染萧索。雁声唳远,霞光散处,水天同廓。情怀暗觉。忆昔日、滕王画阁。似当时、俊才咸集,绮梦绕江郭。
追念华筵上,赋韵成章,墨香盈握。锦言在否,想如今、意存文烁。漫写闲愁,待归客来途付著。怕匆匆、未传心曲,误旧约。

问好诗友~以下只是渡的一面之词,如有不当诗友见谅888
诗友这首词上阕写秋景(霜云、秋风、雁声),空寂中转入情怀,忆昔日滕王阁俊才相聚的热闹,与今对比显怅然。
下阕追念华筵文事,再转当下——写闲愁盼归客,又怕匆匆误了旧约,把“浅怀”落到具体牵挂上。

优点是景情衔接顺,用典贴“怀”的情感,不生硬。
不足之处是“情怀暗觉”稍直白;“文烁”略生涩,换“文迹”类或更易懂。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

帖子

21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8
板凳
发表于 2025-8-18 14:02: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慕容瑞西 于 2025-8-19 15:30 编辑

作业: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自选古人词: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   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天边的月亮像一把弯钩。 庭院里的梧桐树寂寞地立着,深深的院落将这清冷的秋意锁在其中。 那离愁啊,像一团缠绕的丝线,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这滋味,与寻常的悲喜都不同,在心头萦绕不去。  

简析: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的作品,以极简的笔触写尽亡国后的孤寂与离愁。 上片写景,“无言独上”四字勾勒出词人孤身一人的落寞身影,“月如钩”既写实景,又暗喻心境的残缺与悲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用得极妙,不仅是深院锁住了秋景,更像是词人被囚的命运锁住了自由与过往,梧桐的“寂寞”实则是人的寂寞。   下片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生活化的比喻写抽象的愁绪,将无形的“离愁”化为有形的乱丝,形象地表现出愁绪的纷繁难解;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不直言愁苦,却以“滋味”二字留白,让这份夹杂着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复杂情感更显深沉,余味无穷。全词不着“悲”“痛”等字,却字字浸满悲凉,尽显后主词“语淡情深”的特色。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瑞鹤仙影》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   
一、读解:以词体重构边塞愁思,融今昔与家国于一炉   这首词隐括的是中唐诗人李益的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原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词人“轻风呢喃”以词牌《瑞鹤仙影》为载体,在原诗边塞夜景与思乡主旨的基础上,拓展了时空维度与情感层次。  
1.上片:复现边塞实景,以景托情起兴 开篇“寒沙似雪。边关夜、长空渺渺霜月”,化用原诗“沙似雪”“月如霜”的意象,勾勒出边塞秋夜的清冷寂寥——寒沙如积雪,霜月映长空,天地间一片苍茫。“回乐峰前,受降城外,朔风吹彻”,直点原诗地名,以“朔风吹彻”强化边塞的苦寒与肃杀,为后文的“愁绪”铺垫氛围。 继而“旌旗猎猎。正万里征鞍未歇”,由景及人,写出戍边将士的状态: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征途万里,征马未停,暗寓战事的紧张与戍边的艰辛。结句“是何人、芦管声幽,愁绪黯销骨”,呼应原诗“不知何处吹芦管”,将笛声引发的愁思推向极致——幽咽的芦笛声穿透夜色,勾起征人深埋心底的思乡之情,“黯销骨”三字,写尽愁绪之沉重,直抵骨髓。
2.下片:拓展私人情致,以忆昔承转,寄归乡之愿与忧 下片跳出眼前实景,转入回忆与抒情。“遥记别离处,强整欢颜,欲言凝咽”,由笛声牵出对离别场景的追忆:当年与亲人(或爱人)分别时,强装笑颜却难掩哽咽,将“望乡”的笼统情感具象化为对具体人物的思念,情感更显真挚。 “当时漫道,到如今、只成空说”,写别离时的承诺(如“早日归乡”)在漫长戍边生涯中已成空谈,道尽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强化了无奈与怅惘。 “待扫胡尘,便归去同卿结发”,则将个人情愫与家国责任结合:唯有平定边患(“扫胡尘”),才能实现归乡与亲人相守的愿望,既见征人的家国担当,又藏对团圆的热切期盼。 末句“恐归时、春深花落,永契阔”,笔锋一转,由期盼跌入忧虑:怕等不及凯旋,已是春深花落,与亲人阴阳相隔或永难相见(“契阔”此处偏指“阔别”“离散”),将思乡之情升华为对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悲叹,余味苍凉。   

二、简评:隐括而不守旧,以词的张力拓展诗的意境   1.隐括之妙:既守原诗骨,又添新词肉 词作紧扣原诗“边塞夜景—芦管声—征人望乡”的脉络,保留了“回乐峰”“受降城”“芦管”等核心意象,忠实于原诗的思乡主旨;同时以词的铺陈特点,新增“旌旗猎猎”“征鞍未歇”等细节,刻画戍边生活的艰辛,又以“别离忆”“归乡愿”“相逢忧”三重情感转折,将原诗“尽望乡”的集体性愁思,转化为个体的细腻情感,使形象更丰满,情感更私密、深沉。
2.意境之拓:从“即景生情”到“时空交织” 李益原诗以“雪”“霜”“笛”等意象营造即时即景的苍凉感,而词作通过“遥记”“待”“恐”等词,打通了过去(别离)、现在(戍边)、未来(归乡)的时空,让愁思在三重时空中流转,既见眼前之苦,又含忆昔之甜、盼归之切、忧别之痛,情感层次更复杂,意境更阔大。
3.语言之美:刚柔相济,炼字见情 上片写景多用硬语(“寒沙”“朔风”“猎猎”),显边塞的雄浑与肃杀;下片写情多用柔笔(“强整欢颜”“欲言凝咽”),露私语的细腻与缠绵,刚柔相济,贴合“征人”既需勇武、亦有柔情的形象。“黯销骨”的“销”字,写愁绪蚀骨;“永契阔”的“永”字,含无尽怅惘,炼字精准,尽显词的含蓄蕴藉之美。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

帖子

4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2
地板
发表于 2025-8-18 17:50:33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第二十八讲作业:
雪烟06-轻风呢喃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凄凉犯·落叶声
明末清初  王翃
天高九月。微霜外、西风乾啸林樾。客最先闻,幽离陡作。萧森时节。空阶侧耳,索索冷知稠叠。闭重门、临倦枕,半梦扰惊蝶。
昼短小窗,自听足、珊然碎秋如屑。楚臣良苦,涉江吟、泪沾清血。脆剪游魂,挂寒枝、影未全脱。渐黄昏、并入蛩心,奈凄咽。
翻译:
九月的天空高远辽阔。微薄的寒霜之外,西风呼啸着穿过树林,声音干涩。旅居在外的人最先听到这风声,顿时感到孤寂凄凉,这萧瑟寒冷的时节已然来临。我在空荡的台阶边侧耳倾听,只觉那风声索索,透着寒意,一层叠过一层。关上厚重的房门,倚着倦怠的枕头,半梦半醒间,蝴蝶美梦都被这声响惊扰。
白日变得短促,我在小窗边独自聆听,秋声细碎如屑,落得满耳都是。想起屈原当年处境艰难,写下《涉江》时,泪水里仿佛都沾着悲愤的热血。枝头的枯叶像被轻易剪断的游魂,挂在寒冷的枝丫上,影子还没完全脱离枝条。渐渐到了黄昏,这落叶声又和蟋蟀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只让人觉得凄凉悲咽,无可奈何。
简析:
这首词以“落叶声”为核心,借九月秋景与羁旅感受,道尽孤寂悲秋之情。 全词围绕“落叶声”展开,从听觉切入构建秋景。首句定下苍凉基调;接着将秋的“冷”具象化;后句“珊然碎秋如屑”,把秋声比作“碎屑”落地的轻响,以细微之声衬环境的寂静,更显孤独,从客愁到悲怀,层层递进。
再化用屈原(楚臣)《涉江》的典故,将个人客愁升华为对理想、境遇的悲叹,如屈原般“泪沾清血”,情感更沉郁。结尾“渐黄昏、并入蛩心。奈凄咽”,以黄昏蛩(蟋蟀)的哀鸣收束,秋声与虫鸣交织,将悲秋之情推向极致,“凄咽”二字直抒胸臆,余味悲凉。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瑞鹤仙影》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凄凉犯·秋日
雪烟22-李纳兰
风摇败叶响阶侧。天寒雁阵,飞过关塞。篱边菊瘦,经霜色浅,半开还拆。柴门昼闭,任冷日、穿窗漏隙。最无聊、残茶续饮,看取鬓丝白。
曾记春时节,燕语檐前,蝶随裙衩。如今剩得,旧庭院、积尘空榻。雨打疏桐,更添这、愁肠百结。夜无眠,听尽漏声灯又灭。

解读:
秋风摇晃着枯败的树叶,在台阶旁簌簌作响。天气寒冷,一队队大雁振翅飞过边关要塞。篱笆边的菊花显得单薄清瘦,经过寒霜打过后,颜色变得浅淡,有的半开着,有的才刚刚绽放。白天也关着柴门,任凭清冷的阳光透过窗棂的缝隙,一点点漏进屋里。最是烦闷无聊时,就把喝剩的茶重新续上,静静看着自己鬓角又添了几分白发。
还曾记得春天的时候,燕子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鸣叫,蝴蝶追随着女子的裙角飞舞。如今只留下这座旧日的庭院,满是灰尘的空床。秋雨敲打着稀疏的梧桐树,更让我心中愁绪缠绕,难以排解。到了夜里,我辗转难眠,听着更漏声一点点过去,连灯也渐渐熄灭了。
互评:
这首词搜韵搜不到与之匹配的词格,由于个人内存有限,对着百度看得眼晕,也无法人工辨别是什么格式的凄凉犯,所以是否出律押韵就更不知道了,就当是变异的凄凉犯吧。
就着内容来看,这首词以“今-昔-今”布局为主线,借秋日萧瑟之景与往昔春日欢情的强烈反差,表达岁月沧桑与孤寂愁苦。
词的上阕全是秋日冷寂意象,场景比较紊乱,转换过快造成意脉不畅,让读者弄不清作者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场景里,家是关塞的简陋房子?凑的比较明显。
风摇败叶响阶侧。~听觉,近景;
天寒雁阵,飞过关塞。~视觉,远景;
篱边菊瘦,经霜色浅,半开还拆。~视觉,近景;
柴门昼闭,任冷日、穿窗漏隙。~柴门这一词刻意拟古,凑痕明显;
最无聊、残茶续饮,看取鬓丝白。~歇拍两句衔接欠紧密。
下阕转入回忆,处理的还是可以的。第一拍“燕语檐前,蝶随裙衩”,忆昔日春日庭院里欢乐,
二拍镜头转换,如今萧瑟旧庭院,今昔对比,处理的挺好。
第三拍“雨打疏桐,更添这、愁肠百结。”~为了强化愁的深度,让本来的太阳下班,秋雨上班并配上秘书梧桐,有刻意为之之感。
煞尾“夜无眠,听尽漏声灯又灭。”~漏声刻意拟古,凑痕明显。
词作虽然多处刻意营造氛围,但是总的布局来说还是主线分明,单句也挺流畅,这点做的还是不错的。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5

帖子

4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6
5#
发表于 2025-8-20 17:54:24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期雪烟组第二十八讲作业
雪烟12-摸鱼儿
一、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凄凉犯·咏残荷
清/顾太清
斜阳巷陌。西风起、池塘一带萧索。露倚半垂,雨欺平倒,画栏斜角。风情最恶。更不奈凉蟾影薄。况飞飞、社燕将归,鸿影度沙漠。
回忆情何限,隔叶传歌,对花行乐。无端青女,暗行霜、舞衣催落。苦意清心,尚留得余香细著。待同听、剪烛西窗,订后约。
翻译:
夕阳斜照在幽静的小巷,西风骤起,整片池塘显得格外萧条冷落。荷叶沾着露水,半垂着枯萎的身躯;花瓣被雨点欺凌,无力地平铺倒伏,在雕花栏杆的角落斜斜耷拉着。这残荷的风韵,如今看来最是令人厌烦;更不堪忍受那清冷的月光,映得它愈发单薄。何况那群社燕已经成群飞回,鸿雁的身影也正飞向遥远的沙漠。
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真是情意无限:我们曾在绿叶间传来歌声,在花丛中相伴游乐。可无情的天时(青女,霜雪之神)却暗中降下寒霜,催促荷花的舞衣(花瓣)纷纷凋落。纵然它带着苦涩的意绪、清冷的心境,却仍然残留着细细的余香。真希望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订下未来的约定。
简析:
这首词以残荷寄情。上阕绘残荷之景:斜阳巷陌、西风池塘,露打叶垂、雨欺荷倒,又添凉蟾、社燕、鸿影,萧索中见秋意。下阕转忆往昔赏荷乐事,再写青女催落,末以残荷留余香、盼后约作结,以荷之枯荣喻情之起伏,凄婉中含韧性,余韵悠长。

二、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进行相互读解
瑞鹤仙影·隐括《春江花月夜》
雪烟组/渡
江潮涌雪。星河耀、春江浩渺澄澈。月升照彻,花林似霰,素辉凝阙。扁舟梦别。叹两地相思暗结。念归期、鱼龙潜跃,音信竟难达。
相思空望月。望断天涯,意情凄切。漏残梦灭,恨长宵、怎消愁靥。落月西斜,满江别怀风漫掣。忆当时、共赏此景,影独孑。
翻译:
江潮奔涌,浪花像雪一样翻卷。银河闪耀,春江浩渺又清澈。月亮升起,把一切都照得透亮,花林像撒了一把洁白的雪粒,清冷的月光好似凝结在楼阁之上。乘一叶小船在梦中分别,可叹两地的相思悄悄凝结。盼着归期,可水中鱼龙虽能潜游跳跃,音信终究难以传到。
相思无尽,只能空自望着月亮。望断了天涯路,情意凄切。夜漏将尽,梦境消散,可恨这漫长的夜晚,怎么能消除眉间的愁绪。落月向西倾斜,满江的离愁别绪被风吹得四散。回想当初,曾和你一同欣赏这景致,如今却只剩我孤身一人,身影伶仃。
简析:
该词以张若虚的经典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蓝本,改写而成。原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探讨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思,同时融入游子离愁。而这首词则更集中地聚焦于离别相思,以清丽朦胧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月夜色下的孤寂与怅惘,总体上该词结构严谨,流畅雅致,值得品味。
不足之处:一是语言精炼还可提高,如“意情凄切”中“意情”一词生涩,似为生凑音节而生;“风漫掣”中“掣”字力道过猛破坏了整体清冷缠绵的基调。“素辉凝阙“中”凝阙“不好理解,月光凝结成了楼阁?二是个别语句逻辑不够流畅,如“念归期”与后面“音信竟难达”之间的逻辑表达上不够顺滑;三是结尾平淡,缺乏力度。结尾采用了古典诗词最常用的“今昔对比”手法,本身没有问题,但陈述过于平淡,像下了一个简单的结论,缺乏冲击力。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8

帖子

11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98
6#
发表于 2025-8-20 19:49:32 | 只看该作者
一、自选古人《瑞鹤仙影》词阅读、翻译与简析
1. 原作(选用蒋捷《瑞鹤仙》,词牌又名《瑞鹤仙影》,贴合 “旅怀” 主题)
蒋捷《瑞鹤仙・旅泊》
夜寒吴馆窄。渐月满、西楼悭眠客。梅风弄淅。听点点、苔痕雨积。想砧声、断杵敲愁,又送黄昏消息。
应是。琼壶敲尽,宝篆烧残,此怀难觅。箫台路窄。想乘云、也无羽翼。叹良宵、谁念孤篷,回首天涯归寂。
2. 白话翻译(释义,保留原词意境)
寒夜里,吴地的客馆狭小又逼仄。渐渐月亮爬满西楼,我这辗转难眠的旅人,更觉孤寂无依。带着梅香的风淅淅吹过,耳边只剩雨滴点点,落在青苔上积成水痕。料想此刻故乡的捣衣声断断续续,正一下下敲打着愁绪,又送来黄昏将尽的冷清讯息。
想必是(我已把)玉壶里的酒喝得精光,盘里的香燃到了灰烬,可这份旅人的愁怀,还是无处排遣。传说中通往仙境的箫台之路狭窄难寻,即便想乘着云飘回故乡,也没有半分羽翼。可叹这美好的夜晚,谁会惦念我这孤舟中的人?回头望,只剩天涯路远,归程一片沉寂。
3. 简析
意象与情感:以 “吴馆”“孤篷” 点明旅宿处境,“梅风”“苔雨”“砧声” 勾勒凄清秋夜,将 “愁” 融入景物;“琼壶敲尽”“宝篆烧残” 写尽借酒、焚香遣愁的徒劳,“无羽翼”“归寂” 直抒归乡无门的绝望,情感从 “孤” 到 “愁” 再到 “寂”,层层递进。
结构:上片侧重 “写景藏愁”,由 “夜寒” 入笔,加入听觉(雨、砧声),景中见人;下片侧重 “抒情显寂”,从 “此怀难觅” 直抒胸臆,再以 “箫台”“乘云” 的想象反衬现实,结尾 “孤篷”“归寂” 呼应开篇 “客” 的身份,结构闭环。
二、《瑞鹤仙影・旅怀》(雪烟 12 - 摸鱼儿)读解与简评
1. 读解(内容与情感梳理)
上片:以旅景写孤愁,景中见己
开篇 “梨云渐歇,东风度、天涯客影孤绝”,用 “梨云”(梨花似云,喻春景)消散、东风吹送,点出时节与 “天涯客” 的孤独;“晴云出岫,杜鹃啼树,鬓丝凝雪”,先写晴云、杜鹃(杜鹃啼常喻思乡)的春日之景,再转入自身 “鬓丝凝雪”,暗写年华老去,景与己自然交融;“音书又缺。叹心底离愁久结” 直接点题,“音书缺” 是离愁的缘由,“久结” 显愁绪之深;结尾 “向斜阳、暗湿青衫,杳杳楚江阔”,化用白居易 “江州司马青衫湿”,以 “斜阳”“楚江阔” 的开阔景物,反衬 “暗湿青衫” 的孤寂,愁绪随江水蔓延,意境苍凉。
下片:以忆旧衬凄凉,忆中显痛
“长忆故山好,碧水轻烟,野花飞蝶” 转入回忆,用 “碧水”“轻烟”“野花飞蝶” 的故园美景,与上片 “孤绝”“离愁” 形成对比,突出对故乡的眷恋;“旧盟在否?算而今、梦痕难灭” 陡生一问,“旧盟” 指向未明(如亲友之约),但 “梦痕难灭” 显露出对过往的执念;“美酒盈杯,怎销尽凄凉万叠” 回归现实,写借酒消愁却无法消解 “万叠凄凉”,强化愁绪浓度;结尾 “夜无眠、一窗细柳,伴冷月”,以 “无眠” 点出愁绪难遣,“细柳”“冷月” 的清冷意象收束全篇,呼应开篇 “孤绝”。

2. 简评(客观分析,含可改进处
优点:
意象连贯,情景交融:全词以 “云”(梨云、晴云)、“风”(东风)、“杜鹃”“斜阳”“楚江”“冷月” 构建统一的 “凄清旅景”,每处景物皆服务于 “旅怀”,无游离之笔。
情感层次清晰:从 “客孤” 到 “离愁”,再到 “忆旧”“凄凉”,情感由景生、由忆浓,最后归于 “无眠” 的沉寂,脉络分明;化用 “青衫湿” 典故自然,增强情感厚重感。

可改进处:
“旧盟在否” 稍显突兀:未交代 “旧盟” 对象(如亲友、故交),使情感落点模糊,读者难以共情背后的具体牵挂,若补 “故园旧约” 等铺垫,可让情感更具体。结尾意象衔接生硬:上片 “楚江阔” 营造开阔空间感,愁绪辽远;下片结尾 “一窗细柳” 聚焦 “窗内”,空间骤缩,与前文 “天涯”“楚江” 的开阔意境脱节,若改为 “江边细柳”,可与 “楚江” 呼应,保持意境统一。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5

帖子

8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38
7#
发表于 2025-8-21 14:22:37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八讲作业:
雪烟~小卒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黄庭坚【宋代】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太守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野花开了,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游玩的时候,野味野菜,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太守喝醉了,而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而且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当时的太守是谁?是醉翁欧阳修。

赏析:词的上片先写出环滁皆山的空间环境,接写琅琊山林木繁茂,幽深秀丽。继而指出太守之乐不仅是乐山乐水的自然美景,更主要的是“得之心、寓之酒也”,故而乐亦无穷;下片写人的游乐,词人着力表现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极度渲染他与众宾客的山肴泉酒之饮食热闹氛围。这种非丝非竹之乐所以乐,则是太守与民乐其乐的结果。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游山玩水和与民同乐的情谊,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实为难得。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瑞鹤仙影》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瑞鹤仙影・隐括东坡前赤壁赋
文/雪烟26-御风
秋江夜泊。经风露,清辉弄袖相薄。扁舟载酒,凭舷共语,旷怀谁托。冯虚御鹤。望万顷琉璃碎落。念周郎,当日雄姿,灰灭浪痕削。
追忆旧游处,客感须臾,水天寥廓。如斯逝者,叹盈虚、古来难约。扣砌歌弦,待东去、云浮晓阁。任渔樵,笑我疏狂,醉忘却。


一、词作读解(以《前赤壁赋》为对照,拆解内容与手法)

1. 场词作以“秋江夜泊”“扁舟载酒”开篇,精准对应《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的核心场景;“清辉弄袖”化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月夜秋江氛围,“万顷琉璃碎落”则是对“水光接天”江面波光的具象化转写,均为实写眼前之景。
2. “旷怀谁托”“客感须臾”直接呼应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客之感慨;“如斯逝者,叹盈虚、古来难约”化用“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紧扣“变与不变”的核心思辨;结尾“任渔樵,笑我疏狂,醉忘却”,则暗合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旷达收尾,以“醉忘”收束情绪,保留了原作的超脱感。
3.“冯虚御鹤”为虚写,化用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想象;“周郎雄姿,灰灭浪痕削”是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同怀赤壁)的历史追忆,亦属虚笔,与“秋江夜泊”“扁舟载酒”的实写场景形成对照。动静上,“清辉弄袖”“琉璃碎落”是动态写景(月光拂袖、波光闪烁),“水天寥廓”“云浮晓阁”是静态铺陈(天地辽阔、云绕晓阁),动静结合符合原作对赤壁夜景的描摹逻辑。

二、简评(结合“补刀”要点,直指问题)

1. 存在局部“张冠李戴”与意象混淆:词中“念周郎,当日雄姿,灰灭浪痕削”,虽贴合“赤壁”背景,但《前赤壁赋》核心是“感怀人生”,对周瑜的提及仅为“客曰”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侧面感慨,并非赋作重点;词作将“周郎雄姿”作为核心追忆对象,一定程度上挪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英雄怀古”侧重,与《前赤壁赋》“借景抒怀、思辨人生”的原意有轻微偏差,属于“将特殊场景(怀周瑜)的权重扩大,模糊原作核心主旨”。
2. 部分情感表达“无中生有,横生枝节”:结尾“任渔樵,笑我疏狂”一句,在《前赤壁赋》中并无“渔樵笑疏狂”的相关意象或情感依据。原作结尾是“相与枕藉”的平和超脱,未涉及“他人评价”或“疏狂自傲”的情绪;词作添加“渔樵笑”的外部视角,属于额外衍生内容,虽不违背“旷达”基调,但缺乏原作文本支撑,有“横生枝节”之嫌。
3. “虚写”与“实写”的过渡稍显生硬:上阕“冯虚御鹤”(虚写想象)后,直接接“望万顷琉璃碎落”(实写江面),再转“念周郎”(虚写历史),三层内容切换过快,未通过过渡意象(如赋中“渺渺兮予怀”的情绪铺垫)衔接,导致虚实场景的转换略显突兀,读者需额外梳理逻辑,与原作“由实入虚、虚实交融”的流畅感有差距。
4. 未完全贴合原作“思辨深度”,存在“内涵浅化”:《前赤壁赋》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达成“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辨,最终归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词作“叹盈虚、古来难约”仅停留在“感慨盈虚不定”的表层情绪,未传递原作“从感慨到思辨、再到释然”的递进逻辑,属于对原作内涵的“部分漏掉”,未完整还原赋作的思辨深度。

以上点评实属个人所见,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御风同学见谅!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5

帖子

46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96
8#
发表于 2025-8-21 17:59:2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雪烟组第二十八讲作业:
雪烟-凝思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宋代
雁霜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著。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译文
浓霜浸透了窗间的帷幕。现在正是云轻月冷,层冰未消的时候。梅花临水照镜。有人想涂抹胭脂,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在朦胧的月色笼罩下,寒梅依然是玉洁清瘦的本色。想象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寂寞。故乡在哪里?雪后的园林,水边的楼阁。虽然有瑶池以前的约定,但托谁捎去书信?粉蝶只懂得亲近桃柳,梅花开满了南枝却没有发现。只留下梅花在黄昏中,独自冷落伤感。

简析
《瑞鹤仙·赋梅》是一首借梅花而抒怀的寄托词。词的上片运用想象、比拟手法,正面描写梅花的形神;下片除运用想象、比拟手法外,还兼用比兴手法,来表现梅花值得痛心的不遇命运。全词从梅花未开写到将落,通过对梅的描述,暗示了词人伤世之感和关怀国家之痛,显示出一种磊磈不平之气。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瑞鹤仙影》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瑞鹤仙影·隐括〈滕王阁序〉   
雪烟16-张青秀
楚天秋色里。看落霞、孤鹜共飞天际。层峦耸翠,飞阁流丹,物华天宝地。滕王旧迹。叹兴废、繁华似绮。想当时、俊采星驰,盛会聚群士。

遥念洪都胜景,帝子临轩,雅怀难逝。高朋满座,赋华章、韵传千纪。落墨惊风,对胜景、豪情涌起。愿长留、妙笔逸兴,永济世。

解读:
在楚地的秋日风光里,看那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同飞向天边。层层叠叠的山峦青翠耸立,凌空的楼阁点缀着朱红的光彩,这真是物产华美、天赋珍宝的好地方。眼前是滕王阁的旧迹,不禁感叹世事兴衰,昔日的繁华如同美丽的绸缎般易逝。回想当年,众多才俊像星辰般汇聚于此,那场盛大的宴会聚集了无数贤能之士。

远远念及洪都那片胜景,当年滕王登楼临窗的高雅情怀至今难以磨灭。那时高朋满座,众人写下华美的诗赋,其韵味流传了千百年。挥笔写下的文字仿佛能惊动风云,面对这般胜景,豪迈的情怀不禁涌起。多希望能长久留存这份妙笔生花的兴致与逸情,永远滋养这世间。

互评:
问好同学。几处平仄有误、多字,一处韵部有误,自查。
上片营造意境很成功,下片两处胜景句描写,有点费笔墨,下片的语言锤炼还可再练。整体上片好于下片,行文脉络清晰,学习了。等评阅老师再指正。

点评

总体较好,脉络清晰,立意明确,注意练字  发表于 2025-8-22 09:41
下阙写当年欢聚时的美好,然后抒情,写对美景的留恋不舍。  发表于 2025-8-22 09:40
点评:上阙写秋日风景,然后转入回忆  发表于 2025-8-22 09:32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5

帖子

46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96
9#
发表于 2025-8-21 17:59:5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雪烟组第二十八讲作业:
雪烟-慕容瑞西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姜夔     宋代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译文
当秋风从种满杨柳的街巷刮起来时,这个边境的城市就愈加显出一片荒凉萧索的景象。我仿佛听见马匹嘶叫着逐渐远去,它载着旅人要到什么地方去呢,已经是傍晚时分,戍楼上正吹响呜呜的号角。我的心情恶劣极了,更何况眼前一片寒烟衰草,惨淡凄凉,就好像当年一位将军率领军队,在沙漠上曲折行进的情景。
我于是深深地追忆起,在汴京西湖上,携带着歌伶乘坐船艇,在傍晚的花丛中游乐的美好时光当时一起游玩的朋友们还在不在呢,我可以想象那里也到了翠叶凋残,红花落尽的秋天了。我用一幅衣裙把此刻的心情随意题写下来,等到春天雁儿飞过时就系在它们身上。只怕它们行色匆匆,不肯替我寄去,结果耽误了日后的约会。

简析
词的上片描写“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的悲凉景色。把秋风比拟为“迤逦度沙漠”的“将军部曲”,融注入很强的家国亡恨;下片追忆昔日湖上欢娱,而今却惆怅感伤,两者对比更深一层地反映出今日的“情怀正恶”。这首词将曲调与词情契合,声情并茂,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隐隐透露出一种“黍离”之悲。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瑞鹤仙影》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瑞鹤仙影·隐括《武陵春·春晚》
雪烟-凝思
絮飞不断。深闺影,青丝一线低绾。陈迹怅望,庭前依旧,岁华偷换。悲怀滞懑。怕珠泪盈盈露泫。念双溪、水暖舟轻,曾旧旅堪恋。

薄暮兰桡泛,雾縠摇波,梦魂犹绊。愁丝万缕,载良多、别肠千转。如梦前尘,此中恨绵绵未散。对残阳、独倚阑干,意兴懒。



原玉: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宋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

解读:
柳絮不停地飘飞。深闺里的身影,乌黑的长发用一根丝带轻轻束起。惆怅地望着那些旧日痕迹,庭院前还是老样子,时光却悄悄流逝,换了模样。悲伤的情绪郁结在心头。怕那盈满眼眶的泪珠像露水般滴落。想起双溪那里,春水温暖,小船轻盈,曾经的旅途实在让人留恋。

傍晚时分,乘着小船在水上漂浮,薄雾像轻纱般在水波上晃动,连梦魂都好像被牵绊住了。忧愁如万缕丝线,载着太多离别的愁绪,在心中千回百转。往事如同梦境,其中的遗憾和怨恨悠长不断,没有消散。对着夕阳,独自倚靠在栏杆上,一点儿兴致也没有。

互评:
问好思思,格律无误。上下片衔接稍显生硬,上片关注点“深闺”的静态怅望,下片转入“薄暮兰桡泛”的动态场景,虽均围绕“愁绪”展开,但场景转换略显突兀,若能通过过渡性意象,可让脉络更流畅。整体来说,这首词在情感的细腻度与意象的贴合度上表现突出,能精准传递闺中女子的孤寂与怅惘。隐括还是成功的,学习了。点评不当处可指正,待评阅老师指正。

点评

点评:脉络浇清晰,立意明确,以景结,委婉蕴藉  发表于 2025-8-22 10:07
下阙由昨日欢聚,转入当下,尾句抒情  发表于 2025-8-22 10:05
点评:上阙写看到之景,然后起忆,回想昔日之美好  发表于 2025-8-22 10:03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帖子

11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2
10#
发表于 2025-8-21 19:0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轩辕剑谱 于 2025-8-21 19:20 编辑

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姜夔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译文:
绿杨飘荡的巷陌秋风骤起,边城一片萧条冷落。马嘶声渐远,人归向何处,戍楼上吹起了悲凉的号角。心情正糟糕,更何况衰草寒烟一片荒凉。就像当年的将军率领部曲,连绵不断地穿越沙漠。
回忆起在西湖上,乘坐小艇携歌女游赏,傍晚时分在花间行乐。旧日的游赏之地还在吗?想必如今已是绿叶凋零红花飘落。随手写下书信,等新雁飞来时系在它的脚上。只怕它匆匆飞过,不肯为我寄送,误了日后的约会。
简析:
本词上片描绘边城的荒凉和作者的凄凉情怀,下片则通过回忆西湖的游赏之乐,反衬现实的孤寂。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兴衰融为一体,让人在感叹他才华横溢的同时,也为他的坎坷经历而唏嘘不已。词中情景交融,通过描绘秋风、衰草、寒烟等景象,与作者的凄凉情怀相互映衬,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写作手法虚实结合,上片实写边城的荒凉景象,下片虚写回忆中的西湖游赏之乐,虚实结合使得词意更加丰富多彩。

瑞鹤仙影·隐括李白《关山月》
文/轩辕剑谱

霜飆马逸。花蹄下、衰红劲草萧瑟。垂垂锦韂,扬扬踣铁,骥嘶云碧。西风正疾。更
候雁鹰卢短策。往天山、轮台外镇,万里饮边驿。
云海穹玄上,明月低悬,钺星高熠。独酲对影,借长风、玉门抟翼。瀚漠飞砂,白登道征青海射。望西北,怕上高楼,咽咽立。

自评:隐括李白《关山月》,上篇为诗外想象添加扩展部分,下篇为诗作本身解读部分。

点评

脉络清晰,立意明确。总体较好。  发表于 2025-8-22 10:16
下阙写月下战事,尾句抒情。  发表于 2025-8-22 10:15
点评:上阙写秋霜下,军马费奔关外战地  发表于 2025-8-22 10:13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8-31 03:10 , Processed in 0.1402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