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词研四期风荷组第八讲作业:
风荷组29号-紫玉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定风波·其四】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提供了这样一幅画面“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表面看去,这些似乎是客观的描绘,但仔细吟味,发现词人所描绘的景并非是“无我之景”。 一个“锁”字道出了那女子对眼前景物的心情。荷塘在月光之下所呈现的那种优美景色,本可使观赏者愉悦,可是烟雾之“锁”却大煞风景,使人有“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怨叹。此怨意从何而来? “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往事岂堪容易想”, “容易”,轻易、随便之意。原来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下面不说“往事”内容如何,只写道“故人迢递在潇湘”而使她深感“惆怅”。 由此一笔,则所谓“往事”,虽不写,也已写了,词笔之含蓄如此。潇湘,水名,在湖南,也指潇湘水流域一带之地。词用此地名,不必实指,体会其说远行之意就是了。 南朝梁柳恽《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应是“故人”一句所本。 词的下半阕,作者进一层描写了女子的心理活动。“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她本想给远行的“故人”写信寄思念之意,又愁无可托付之人。词用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作《回文璇玑图诗》的典故,表明这“故人”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 词情至此又进一步明朗化,“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两句,写心理曲折层深,文字亦婉转多姿。有“意”而以“回文重叠”形容之,说明她情思蕴积之深,缴绕之密。 武则天《璇玑图序》说苏蕙的织锦回文,“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回文重叠”这四个字,抵得许多相思之苦、望归之切的辞藻刻画。“意”字是相对于“笔”而言的。前加“纵有”,后缀“谁寄”, “意”仍是意,终未笔之于书。 未写的原因是无人寄。——其实即使是写成了,也只是寻常形式的书信。璇玑图只能有一,不能有二,读诗词于此类句子,都可作如是观。 “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信未写成,百无聊赖,女子只得含泪卸妆就寝。夜深人静,此恨绵绵,自然是不能安睡。床前焚的香早已灭尽了,就是那香炉也变得冷冰冰的了。 夜漫长,耳边不断地传来秋虫的悲鸣和远处的捣衣声。“愁永”二字,合主观情绪之自愁与客观事物之令人愁为一体,字平、句短而意丰。“杵声”和“候虫声”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 这首词刻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用“雁”、“候虫声”、“杵声”紧扣住秋夜,用短句“惆怅”、“愁永”来贯穿全篇,使词始终处在低沉的调子之中,烘托了主题。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意境塑造方面,都与当时盛行的“花间派”创作手法不同,给人以“清疏”之感。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洞仙歌》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 原玉:洞仙歌·春情
风荷23-阿杏 柳烟樱雪,恰春分晴昼。正是芳尘扑衣袖。见夭桃,浓淡皆自纤柔,引蜂蝶,蕊畔殷情驻守。
问贪香蝴蝶,待到春归,可肯枝前逗厮否?应不似伊人,撒粒相思,浑不晓,几年过亩。劝红豆、莫要再生頻,此情味,安宜个人空有。 读解:
柳枝似烟,樱花似雪,恰是春分晴朗的白天。芳尘落在衣袖上。看见初生的小桃子,浓淡都来自纤柔美丽的花儿,引得蜂蝶,在花蕊上深情逗留。 问问贪恋芳香的蝴蝶,等到春天走了,还愿意在枝前逗留吗?应该不像那美丽的女子,种下相思,却不知时间已过了多久。劝红豆,不要再生相思,这种情味,怎么合适个人空留。 紫玉试评:问好阿杏同学,格律无误。 此阙词通顺易懂,上景下情,情景交融,意脉顺畅,很有词味,是一阙不错的作品。 以下几点与阿杏同学共同商榷: 1、上片第三句“见夭桃,浓淡皆自纤柔”,不太理解表达的意思,拗口、歧义,建议再斟酌。 2、下片第一句“问贪香蝴蝶,待到春归,可肯枝前逗厮否”,蜂蝶只为花香停留,如若春归,没有花香,蜂蝶自不会停留,这一句多余,没有什么用处。 3、下片第二句“应不似伊人,撒粒相思,浑不晓,几年过亩。”,相思因何出现,前面没有交待,缺乏铺垫。几年过亩,拗口、歧义,建议再斟酌。 4、结句“劝红豆、莫要再生頻,此情味,安宜个人空有。”,不太理解,不太赞同。结句弱且没有提升全篇。 以上个见。能力有限,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同学多多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