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楼主: 燕燕于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词研四期雪烟组第十讲作业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105

帖子

4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4
11#
发表于 2025-4-10 23:35:5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题:分析鉴赏古人诗词
八声甘州
宋  汤恢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

摘下青涩的梅子来佐酒,但酒薄不足以抵御暮春的残寒,更何况穿的是单薄的苎萝衣。正是绿肥红瘦的暮春时节,杨柳枝叶婆娑,如团团绿云,柔软披垂。落花纷纷,远望去像是降下的红雪。沉思静想间,又隐约听到邻里的歌妓正低按秦筝,唱春词吟新诗。回首往昔,那曾经的风流繁华,恍然如梦,只剩下斜晖脉脉,流水悠悠,一切俱已消逝,令人无限感伤。
我隐居在孤山山下,每日长掩苔扉,深居简出,一箪食、一瓢水足矣。我常常羡慕青山安详宁静,好象在凝神沉思似的;也羡慕以前的隐士们以鹤、梅为伴,因忘记了人世的权谋机变,而能时刻保持着一颗恬然自得的心。远望天涯,看看又是一年春尽,不禁黯然销魂,搔首踟蹰,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正随着春天匆匆流逝,眼泪便在不知不觉间轻弹暗洒。这时耳边又传来了杜鹃的声声悲啼,那凄惨的叫声回荡在山间,仿佛在说着“不如归去”;荼种花正盛开,布满十里山谷。

第二题:互评八声甘州·数盈盈红翠挂枝头雪烟22-李纳兰数盈盈红翠挂枝头,隔岸索江舟。正微风拂袖,雀声叠浪,霞影成钩。昏镜照人清瘦,隐隐粉香流。久困营生事,欲说还休。不想筹谋归路,点鳞光片片,发散闲愁。捧碧波春水,唇色对双眸。值此岁,芳华渐去,苦无由,惊梦枕荒丘。谁知我,情缘何解,心绪难收。

1、格律无误
2、数盈盈红翠挂枝头,这句有点没看明白,特意搜索红翠是什么,答案是一种山鸟之名,但是鸟挂枝头,这挂字也不太恰当,看迷糊了。
3、雀声叠浪,霞影成钩。这两句比较有新意。
4、昏镜照人清瘦,隐隐粉香流。这句有点突兀,前几句都是室外之景,忽然转室内了。
5、整体比较凌乱,有几处不合理的地方,流畅度也差一些。

点评

1、第一句与第二句衔接断裂。2、“隐隐粉香流”是指什么?3、“不想筹谋归路,点鳞光片片,发散闲愁“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4、“唇色对双眸”令人费解。我也被整迷糊了!  发表于 2025-4-11 17:45
问好二位同学,上面这位同学的点评我都赞同。这里我再补充几点。  发表于 2025-4-11 17:43
青山故里  常捧诗书在手
岚翠林间  还将世路于心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6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00
12#
发表于 2025-4-11 04:17:56 | 只看该作者
研四第十讲作业
雪烟-小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解析
上阕写作者在“天上”与“人间”的徘徊、矛盾。以“明月几时有”的追问开篇,充满奇思妙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既表现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又流露出对现实人间的眷恋。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借埋怨月亮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以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的不完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名句,以美好的祝愿结尾,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情,又有对天下离人的美好期许。

- 艺术特色:全词以月为主题,将景、情、理完美融合。作者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语言如行云流水,自然洒脱,又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出苏轼词豪放旷达的风格。
互评:
八声甘州 (依柳永体)
雪烟05-明世之瞳
笑萍踪弄影少年游,客怀故山秋。念孤鸿千里,双鱼咫尺,情字悠悠。应叹东篱旧友,岁岁枉凝眸。何事佳期误,长系归舟。

望处花黄柳瘦,算几番相送,香葬芳丘。任韶光流逝,空对鬓华愁。最销魂、江湖风雨,更断肠、熏酒月帘钩。伊人处、负朝朝暮,几伫高楼。
问好学友,意象稍显陈旧、堆砌 ,像“孤鸿”“双鱼”“东篱”“花黄柳瘦”等都是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缺乏新颖独特的表达,且部分意象组合稍显生硬,如“双鱼咫尺”与前后意象融合度不足,显得突兀。

情感表达较为直白、浅露,整首词情感一直在思念、愁苦层面平铺直叙,缺乏起伏和深度,难以引发读者强烈共鸣,像“情字悠悠”“空对鬓华愁”表述太过直接,不够含蓄蕴藉。

点评

补充一点“笑萍踪弄影少年游”整首布局上来看是写羁旅客怀,这个领字“笑”用在这里不恰当,何不改成“恨”或者“叹”呢。  发表于 2025-4-11 16:35
问好二位学友,前面小卒同学的点评主要问题已经讲了。我在这里也不多说了。  发表于 2025-4-11 16:33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

帖子

32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4
13#
发表于 2025-4-11 04:35: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词研四第十讲作业贴
雪烟03-山水一壶
1. 学习古人的词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暮山 一作:春山)
译文
风时而有情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时而无情又送潮返回。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们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不用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之间便已是物是人非。谁像我苏东坡,到白首之年,忘却了世俗的机诈之心。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简析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全词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深厚的友谊,气势雄放,意境浑然。上下阕均以写景发端,议论继后,景语中有情语,议论时亦辅之以超旷、闲逸、感喟之情,大气包举,襟怀高妙,风格豪迈超旷。
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上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物无情。“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白首忘机”。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因此,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

  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世,更没有忘情,他对生活的爱是执著强烈的,他对友情是非常珍视的。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以“诗人”称参寥,正反映出二人志趣的投合。苏轼才高学富,一般是不轻易许人的,但对参寥的诗,曾不止一次地赞赏。如参寥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风薄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等,都是为苏轼所激赏的。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兴趣,是二人友谊的一个重要基础。

2.互评
八声甘州  清明  
看焚烟袅袅绕乡村,时节又清明。对陵园小道,荒山冷冢,思绪频生。几处鸦啼野树,风起纸灰轻。唯有纷纷雨,落下无声。
怎忍登高望远,叹天堂地府,亲者伶仃。纵春来春去,谁以说离情。任年年、冷衣寒食,酹一杯、浊酒祭英灵。长凝伫,唯松柏在,四季常青。

又是清明了,看到烟气缭绕的村子。对着陵园的小路上,有荒凉的山清冷的坟头。思绪万千,
几处乌鸦在野树上啼叫,一阵风来纸灰很轻。只有细雨如丝,静静的落下。
不忍着去登高望远,怕天堂和地府的亲人孤独寂寞冷。纵然春天来来去去 ,有谁可以一起说说离别的苦痛。只能在每年的寒食节里,敬一杯酒告慰。长久的凝视,只有松柏还在四季青青。

01.格式正确,按阕分行。
02.格律检索:按搜韵,无出律之处。
03.没有明显生涩之词。
04.有无前后不必要的重复啰嗦之处。觉得下片写景下情,明白如话。
05.有无对偶或者对仗的要求,做的如何。领字运用的到位:“看,对,叹,唯有…”
06.立意:佳节思亲。
07.有没有不符合自然规律或者违反伦理或者基本逻辑的?
08.有没有意脉断裂?断在何处。
思绪频生,和上结换一下,可能会更好。
09.有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句子。看不出来
10.有没有运用典故。(不要求一定能看出。)
没有看到有典。

点评

上片着重描写清明的景象,为下片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下阕则更多地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如登高望远的感叹、对亲者的牵挂以及对英灵的祭奠等,层次较为清晰。  发表于 2025-4-11 16:46
问好二位学友,山水同学的点评很仔细,我在这里也无需多言。  发表于 2025-4-11 16:45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0

帖子

117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72
14#
发表于 2025-4-11 07:11:3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第10讲作业:
雪烟17-十七
1、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读:
皎洁的月光从枝间掠过,惊飞了鹊儿,夜风清凉吹过,带来远处的蝉叫声。空气中飘荡着稻花的香味,听蛙声此起彼伏,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天边有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时不时嘀嗒几颗雨点儿。社庙的树林边那间小茅草屋还在,转过溪水的源头,道路便又豁然开朗。
赏析:
当我们去阅读古人作品的时候,因为时代的不同,首先应该去了解一下它的写作背景。这首西江月的创作是这样的: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江西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闲散的退隐生活,期间他虽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也是在上饶居住居多,此期间他留下不少的词作,这首《夜行黄沙道中》便是其中一首。
上片主要写的是夜行黄沙道中的景物:明月、清风、鹊儿、蝉鸣、稻香、蛙声,都是静谧美好的。而这种静谧与美好的呈现是极见功底的,来看起拍的对仗,词人用了两个超级醒神的动词:惊和鸣。月怎么能惊的了鹊?风又怎能让蝉鸣叫呢?显然,前者是说月的明亮,后者是说夜的幽静。如此,寥寥12个字便烘托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夏夜。接着转换到地上,由稻香联想到丰年,最后以听取蛙声一片来小结这种喜悦。这就是那种“此刻无需多言,只须静静聆听就好”的效果。
我们再来看下片,看起来依然是写景,转换似乎不大。实则不然,词人是紧紧扣着题目来写的,如果说上片侧重写“夜”,那么下片便侧重写“行”。如此,下片转在哪里呢?那就是人物的动态行为上。也就是说,上片他是沉醉在夜色的静美中忘乎所以,是一种大的“静”,而下片则是从沉醉中醒来,别忘了词人一直在行啊,所以下片就是一种大的“动”了。过片是一组巧妙的数字对。记得年少时背这首词,最爱背的就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了,不仅琅琅上口,而且还觉得特有动感。七八个星,多疏朗啊,两三点雨,多清爽啊,似乎闻得见泥土的芳香了。现在看来,作者这么写多严谨,明月清风的夏夜,星星自然会显得疏朗,雨又怎么可能缠绵不休呢?“天外”,“山前”,一放一收,行走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当然,最亮的点还是在尾拍的。行走之间,又到了那个盖着社庙的林子边了,哎呀小茅草屋还在……“旧时茅店社林边”——静,“路转溪桥忽见”——动,静动之间,空间转换,同时,一种崭新的开阔的格局出现了。词人是豁达的,他相信纵然曲折迂回,也总会有云开见月明的时候。因此,煞尾是无限延伸的,是留有憧憬的,那我们的思想也可以随着词人的脚步去无限延伸。
辛弃疾的词大都豪放不羁,而这首《西江月》相对来说应是他的一首婉约词吧,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体会到那种直爽和豁达的个性。如此纯写景,却又字字见情的句子,怕也是没谁写的出来了,难怪会成为千古留香的佳作呢!

2、互评
《八声甘州》春日感怀
雪泥鸿影
叹霎时风雨过江城,作弄许多愁。渐桃花委地,青梅结子,水涨沙洲。何处又闻鶗鴂,切切总无休。唯恐春归去,啼断高楼。
可恨韶光易逝,把者般红紫,都付浮沤。剩多年幻梦,趁夜苦勾留。困槛内、难逃罗网,羡五湖、无那木兰舟。谁怜我、此身如寄,兀自沉浮。

简评:问好作者。这是一首借暮春景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学习了!上片开篇以风雨突袭江城的景象起笔,一个 “愁” 字,引领全篇,奠定了惆怅、哀愁的基调。次拍描写暮春的典型意象,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三拍和小结继续把惜春、伤春之情推到极致。下片接上片的暮春之景,抒发对岁月无情的感叹,表达出一种壮志难酬、理想被现实所束缚的苦恼。结尾“此身如寄”写出一种漂泊感,“兀自沉浮”则表现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无力,将词人内心的悲苦与迷茫推向了高潮。

点评

问好两位老师,点评中肯,确实为一首不错的作品。上下布局合理,层次安排亦有序,唯觉下片第六第七两个句读句整合不太完美。没有推开,有些束缚了。  发表于 2025-4-11 15:02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15#
发表于 2025-4-11 08:03:3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雪烟组第十讲作业:
雪烟07-深谷幽兰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宋代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译文
从美人头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余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简析
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立春日习俗,表达词人对天时人事的感触,抒发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往复回旋,含蓄深沉。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八声甘州》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八声甘州·过古琴台
雪烟-风起的地方
正轻风剪剪过前川,冉冉醉烟霞。看桃红灼灼,流波澹澹,自在飞花。信步知音亭畔,心绪乱如麻。风拂柳丝袅,枉费咨嗟。
遥想当年旧事,一曲弦音绝,便各天涯。叹千年不过,尘迹发幽遐。越今古、高山流水,也该应、余响共清嘉。朝还暮、遣离思处,语语堪赊。


深谷幽兰互评:问好同学。
虚实相生的时空架构
上阕"轻风剪剪"与"桃红灼灼"的实景描写,暗含《诗经》"桃之夭夭"的古典意象,而"知音亭畔"的空间定位将实景瞬间虚化为历史场景的投影。下阕"千年不过"以时间维度解构空间存在,"越今古"的时空穿梭手法,使俞伯牙碎琴的典故不再囿于历史切片,形成"余响共清嘉"的永恒声场。

声律美学的自觉追求
词中"剪剪/冉冉"叠字的运用,暗合古琴"吟猱"指法的余韵;"灼灼"与"澹澹"的视觉对仗,实为音色明暗的听觉转化。"风"字的三次复现,对应古琴曲中"散-按-泛"的音色变化,形成类似《流水》琴曲的声波涟漪。结句"语语堪赊"更以通感手法,将语言信用体系嫁接到音乐审美维度。

点评

其它点评很有技术含量,学习了。  发表于 2025-4-11 14:57
上片第三句一字领三句,领字可,领得第三句和前两句关联不紧。  发表于 2025-4-11 14:56
那么这两句就给全文奠定了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后面出现“心绪乱如麻”就有些相悖了。情绪的波动可以缓缓铺开。  发表于 2025-4-11 14:54
问好两位老师,点评中肯亦指出此词优秀之处。说点不同的看法,上片一二句,剪剪是形容轻风的,这个可以,这两句的主语都是轻风,后面冉冉亦是形容轻风,缓慢的让烟霞陶醉,表达了一种山水胜景。  发表于 2025-4-11 14:52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6
16#
发表于 2025-4-11 08:21:22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雪烟组第十讲作业:
雪烟35-不可耐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汉宫春·梅
晁冲之    宋代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译文
水边的梅花是多么潇洒,在竹梢稀疏的地方。横斜着挺出三两枝。春风也不知道爱惜,任凭雪压霜欺。燕子无情无意,只因怕冷,轻易地失去她开花的日期。惟有南归的鸿雁,年年南飞时能看见她的芳姿。
清浅的小溪,如一条白白的丝练,请问那些华丽的堂宇,又如何能赶得上这茅屋疏篱?最令人伤心的是,自从知己朋友离去之后,便很少有吟唱梅花的清绝的歌诗。只有微云轻轻飘浮,淡淡的月光隐约迷离。面对此景此情,我的孤高芳洁又都是为了谁?但那高洁的江梅,依旧倚风自笑,并未减淡她的清香,因为风流高逸是自身的品质,本来就不在乎别知与不知。

简析
《汉宫春·潇洒江梅》是一首咏梅词,寄托官场失意之感和故人之思。上阕写梅的姿态、处境;下阕写玉堂不似茅舍疏篱缘因有梅花欣赏,结尾赞梅洁身自好。全词表达了对民间的关切、顺其自然的心情及人生价值取向;词人极力颂赞梅的绰约风姿与高洁品格,又悲叹其处境凄凉,无人赏爱,于摹物写景中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慨。全词风格疏淡隽永,句格舒缓纡徐。在写作上化用林逋等前人诗不着痕迹,如盐人水中,品尝自知;摹形写神,神形兼备,深得咏物诗之三昧。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八声甘州》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八声甘州·清明
雪烟02-倾城
趁廉纤一夜洗风尘,扶杖踏啼痕。向青山深处,焚诗酹酒,拥梦销魂。梦觉荷锄戴月,小院煮天真。抱凳翻书页,茶茗时温。
钱纸翩翩起舞,引林中杜宇,絮语三春。渐梨云堕雪,扶日漫寻根。料泉台、应栽新柳,有清溪、涨绿润孤村。哀思满、望松间露,正滴黄昏。

解读:
轻柔细雨的一夜,洗净了世间的风尘,我拄着拐杖,踏上了满是泪痕的土地。向着青山的最深处走去,焚烧着诗篇,洒下美酒,拥抱着往昔的梦境,黯然神伤。在梦中,我仿佛看到自己扛着锄头,披着月色而归,回到那小小的院子里,烹煮着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抱着板凳悠闲地翻看书籍,不时地温热着茶茗。

祭祀用的纸钱在空中悠悠地飞舞,引来了林中的杜鹃鸟,它们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春天的故事。渐渐的,那盛开的梨花如同云朵般飘落,好似雪花纷飞,我在初升的日光下,漫漫地找寻着生命的根源。我料想在那九泉之下,应该也栽上了新的柳树吧,还有那潺潺的清溪,涨起了绿色的水波,滋润着那孤寂的小村落。我的哀思满满,遥望着松树间的露水,在黄昏时分正滴滴落下。


不可耐互评:问好倾城师。小词格律无误。下片“引林中杜宇”的“引”字和前面的纸钱似乎衔接不了,杜宇和纸钱意象冲突,两者没啥关联,用“引”字逻辑略显牵强。其它问题待评阅老师补刀。

点评

完全接受丑师的点评和意见。领字这里和几个句读句子确实没有把控好。  发表于 2025-4-11 14:41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4

帖子

9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8
17#
发表于 2025-4-11 08:29:09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雪烟组第十讲作业:
雪烟01-梅欣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梦扬州·晚云收
秦观   宋代
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小栏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译文
傍晚时分,在栽满了杨柳的堤岸上,一场蒙蒙细雨刚停。怎么去年的燕子还不见飞回来呢?真让人心烦,正是春天,可让人已有了秋寒的感觉。小栏外面春风轻柔,恋人尚未归来。蜂儿经过一春的辛劳,收获甚丰,诱人的蜜香都透过绣帏浓浓地散发着。而自己心里却没有一丝甜意,恋人只说到江南一带去了,可江南那样遥远广大,到底在何处呢?正苦苦地想着,耳边又传来鹧鸪讨厌的啼叫声,更使人不胜忧愁。
我记得,曾陪你一起宴游,为了报答你优美的舞姿和清妙的歌声,我用丽锦为你缠头。我迷恋酒色,长时间地淹留在扬州,还不是因为你吗?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骑马去游乐,直到天黑了,才喝得醉醺醺地回来。可抬头望翠楼时,你每次都卷起帘子,在等待着我。可惜现在我俩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相会。想你想得我心绪烦乱,只能在梦中频频地与你相会了。

简析
《梦扬州·晚云收》是一首咏离愁忆往事的词篇,以艳语写乡情。词的上片写绣帏中人对游子的思念,层层转折,自然而流畅;下片主要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借杜牧诗意表达了对“丽锦缠头”、“殢酒困花”放荡生活的智慧,抒发游子之离情。这首词情致缠绵,表现了离别情人的愁怅和对往日生活的留恋。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八声甘州》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八声甘州·春念
雪烟12-摸鱼儿
望平芜十里淡烟飞,处处尽春柔。正桃花香远,柳枝翠聚,燕剪云留。移步红阑桥侧,碧草满汀洲。唯有清清水,不舍长流。
忆昔少年绮梦,叹华年锦瑟,旧约难酬。念天涯人杳,无计遣闲愁。问斜阳、真情何在,对东风、千缕绕心头。谁同赏、这芳时景,独上高楼。


梅欣互评:问好同学。
这首词上阕景语优美,铺垫得当,如:“望平芜十里淡烟飞,处处尽春柔”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广阔而柔美的春日图景,给人以舒缓、清新之感。紧接着“桃花香远,柳枝翠聚,燕剪云留”从嗅觉、视觉等多角度细致描绘春天的典型意象,将春日的生机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巧妙地做了铺垫。

下阕情感真挚,自然流畅,如:“忆昔少年绮梦,叹华年锦瑟,旧约难酬”,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从美好春光过渡到对往昔岁月的追念,表达出年华流逝、旧约难成的喟叹。“念天涯人杳,无计遣闲愁”进一步点明愁绪根源,对远方人的思念以及无法排遣愁绪的无奈跃然纸上。“问斜阳、真情何在,对东风、千缕绕心头”通过对斜阳、东风发问,将内心复杂的情感推向高潮,把那种对真情的渴望与迷茫细腻地展现出来。

总之,这首词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转换自然。抒情部分从回忆往昔到感慨当下,再到对情感的追问,层层递进,结构严谨,使得整首词的情感表达富有逻辑性。值得学习!

点评

建议独上改独倚可能会好一些,这样就照应了第一句“望”字。  发表于 6 天前
续拍继续写景,碧草满汀洲。歇拍拟人手法写水依依不舍,植入情感。也为下片作了铺垫。下片以“忆昔”转折,由景入情。伤今情绪层递深化。景语与情语交织自然。情感真挚。佳作。  发表于 6 天前
互评很到位!上片铺陈写春,景色柔婉,节奏舒缓,起拍以“春柔”二字总摄。续拍从嗅觉,视觉上拓展春柔具体体现。一个领字“正”写桃花香远,柳枝翠聚,燕剪云留。  发表于 6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75

帖子

420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08
18#
发表于 2025-4-11 08:56:1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雪烟组第十讲作业:
雪烟-慕容瑞西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译文
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的天气,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最难休养调理。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竟然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

简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词人孤独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她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它既是词人内心深处万千愁苦的反映,亦是时代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悲歌。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八声甘州》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听的。
八声甘州·暮春
雪烟07-深谷幽兰
又人间四月落花天,乱红满汀洲。渐东风吹散,丰神俊秀,掠过妆楼。忍看荼靡架下,雪萼替春愁。杜宇三更血,啼破空幽。

忽忆西园旧约,有兰襟醉墨,桂楫歌喉。叹云沉雁邈,烟雨暗孤舟。纵重来、苔封石径,怕鬓丝、难系少年游。凭栏久、对平湖晚,冷月如钩。

解读:
又到了人间的四月,这正是落花纷飞的时节,杂乱的红花铺满了水边的小洲。那轻柔的东风渐渐吹来,吹散了曾经的美好,曾经的丰姿神韵、俊逸秀美的身影,仿佛从那梳妆的楼阁上轻轻掠过。怎忍心去看那荼蘼花架之下,白色的花朵似乎在替代春天承载着哀愁。杜鹃鸟在三更时分啼叫,仿佛口中滴着鲜血,那啼鸣声划破了空寂幽静的夜色。

忽然间回忆起在西园时的旧日约定,那时有知心的朋友一起泼墨挥毫,醉意中留下笔墨,还有华丽的船只上美妙的歌喉。可叹如今,云朵低沉,大雁远飞不见踪迹,蒙蒙烟雨笼罩着孤独的小舟。即便我再次回到故地,只怕那石板小径已被青苔封盖。我也担心自己鬓边生出的白发,难以再维系年少时那般畅快的游乐。久久地凭靠着栏杆,面对着平静的湖水和傍晚的景色,那寒冷的月亮如同弯弯的钩子一般。

互评:
问好同学。“靡”字出律。上片中“东风吹散,丰神俊秀,掠过妆楼”的表述稍显突兀,“丰神俊秀”与前后的落花、东风等意象联系不够紧密,破坏了整体意境的连贯性,让人难以理解想要表达的整个语义。下片中“兰襟醉墨,桂楫歌喉”中,“兰襟”和“桂楫”的使用有些生僻,且与整体的语言风格不太协调,让人理解费解;“苔封石径”,“封”字虽然能表现出青苔覆盖石径的状态,但与“苔”字搭配起来,给人一种稍显生硬的感觉觉。

点评

总之,这首词笔调深婉,勾勒出暮春时节的怅惘与怀旧,字里行间浸透着对时光流逝的叹惋与人生易老的感怀,整体意境幽远,情致绵邈。意象绵密,景中含情; 今昔对照,虚实相生; 结句留白,余韵悠长;语言凝练,雅而不   发表于 6 天前
既呼应开篇的“落花天”形成时空闭环,又以冷寂的意象强化“念去去、千里烟波”般的孤独感。“冷月如钩”兼具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隐喻,钩住的不仅是暮色,更是挥之不去的旧忆与怅然。  发表于 6 天前
既呼应开篇的“落花天”形成时空闭环,又以冷寂的意象强化“念去去、千里烟波”般的孤独感。“冷月如钩”兼具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隐喻,钩住的不仅是暮色,更是挥之不去的旧忆与怅然。  发表于 6 天前
重游故地,石径已被苔痕覆盖,鬓边白发再难系住少年游兴,沧桑感扑面而来。“凭栏久、对平湖晚,冷月如钩”收束全词,以“凭栏久”的动作显露出词人沉浸愁思的状态,平湖暮色与冷月如钩的画面定格,  发表于 6 天前
与“云沉雁邈,烟雨暗孤舟”的现实形成尖锐对比——云雾遮蔽、雁影杳然,孤舟在烟雨中黯淡,既是实景,亦象征故人难觅、旧梦难追的怅惘。“苔封石径”“鬓丝难系”则以细节刻画时光的侵蚀:  发表于 6 天前
下片“忽忆西园旧约”笔锋陡转,从眼前衰景跌入往昔回忆:“兰襟醉墨,桂楫歌喉”以工整对句描绘昔日雅集的风雅与欢畅(兰襟指挚友,桂楫代指舟船),色彩明丽,意象鲜活,  发表于 6 天前
红”的视觉冲击,又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以愁思。“杜宇三更血,啼破空幽”则借杜鹃啼血的典故,将听觉与心理感受交融,强化了暮色中的孤寂与苍凉。  发表于 6 天前
上片以“落花天”“乱红满汀洲”开篇,奠定暮春衰颓基调,东风“吹散丰神俊秀”暗喻美好易逝,笔触从宏观到微观,渐次收束于“荼靡架下”“雪萼替春愁”的细腻特写——雪白的花瓣(雪萼)仿佛替春愁凝结,既呼应“乱   发表于 6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75

帖子

420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08
19#
发表于 2025-4-11 08:57:54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雪烟组第十讲作业:
雪烟05-明世之瞳
作业前先根据本讲的词牌解释,对证修改上周自己对词牌《八声甘州》的分析。
1.阅读:自选一首古人词进行阅读并翻译简析。
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宋未元初•张炎)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 长河饮马, 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 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 问谁留楚佩, 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 零落一身秋。向寻常、 野桥流水, 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 有斜阳处, 却怕登楼。

译文:记得在北方边关,专事去踏雪漫游,寒气冻硬了貂裘。沿着荒枯的而古老的大道行走,到漫长的黄河边饮马暂休,此时内心的情意恰似河水悠悠。北游如一场短梦,梦醒后此身依然在江南漂流,禁不住老泪纵横,洒落在故都杭州。想借红叶题字,却连一个字也无题写之处,那飘落的片片红叶已写满了忧愁。
你载着一船的白云归去,试问谁将玉佩相留,顾盼水中倒影于中洲?折一枝芦花寄赠远方故友。零落的芦花呵透出一身的寒秋。向着平常的野桥流水漫步,待招来的已不是旧日熟识的沙鸥。空怀着无限的情感,在斜阳夕照的时候,我却害怕登楼。

简析: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以"记"字领起,气势较为开阔、笔力劲峭。写他前年冬季赴北写经的旧事,展现了一幅踏雪北国羁旅图。北风凛冽,在那枯林古道上艰难行进。"此意悠悠"此句虽简,然则写出他内心无限的忧思。"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旧事重提之后,续写北地回归之光景。江表,指江南。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西。此两句说自己虽已回到南方故土,屈辱经历也过去,仍老泪纵横、无欢可言。“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点出为何不致书问候,但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来。因西风吹打而飘散的片片红叶上,似乎处处都写满了"亡国"两字。不忍在上题诗,怕引起浓浓愁情,请老友给予谅解。开头这两韵五句,其意境苍凉阔大,有"唐人悲歌"之慨。着实为全词增添了一点"北国型"的"壮美"之感。"短梦依然江表,落叶都愁。"随即音调多么缠绵低回。这是作者善于"一气旋折"的高妙本领。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写出了自己与老友的两情依依感。"楚佩"借楚辞中湘君和湘夫人的典故。“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当然所赠之物,只能是一枝芦花。这里表现出赠者零落如秋叶的心情。作者以芦花来比己"零落一秋"的凄凉景况,饱寓着他生不逢时痛感。这里"折苇赠远",笔调不凡,写意深刻。"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而故人既远,看到的已经不是旧相识的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惆怅寂寞之余,对斜照的景色,只能徒增伤悲,所以又怕向登楼。全词先悲后壮,先友情而后国恨,惯穿始终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词气”。前后情景交融,使读者极能渗透到作者的感情世界之中,作者以身世飘萍和国事的悲感来铺叙,哀婉动人,读之令人感觉余音绕梁,经久不绝。


2.互评:对上一讲的作业《八声甘州》相互进行读解,然后作简评,记住是读解不是赏析,别净说好
八声甘州•忆旧
雪烟-16张青秀
对悠悠逝水绕青山,岁月染霜秋。渐林花飘谢,寒烟漠漠,古渡横舟。望处乡关梦远, 往事总难休。唯有天边月,依旧如钩。
忆里欢颜笑语,叹别来几载,聚散无由。念当时携手,佳景共相酬。恨如今、天涯羁 旅,夜无眠、独自倚危楼。凭谁问、寸心愁绪,可解吾忧?

简译:看着悠悠远去的流水绕过青山,随着岁月的流逝,不知不觉又到了萧条染霜的秋季。渐渐的林花都已叶黄花痿,看到的景象却是寒烟漠漠一片,剩下古渡的轻舟在孤独的横衡在水面。我站立之处,望向乡关的方向却是如梦那般遥远,想起往事总觉得思忆难休。唯有天边的月儿,依旧是弯弯的月牙钩。
回忆里浮现的欢颜笑语,叹息离别以后都几年了,聚散总无来由。记得当时相互携手,共同游赏佳景。恨如今我犹在天涯羁旅,到了晚上却睡不着觉。独自一人倚楼而望。而又有谁问过,我内心的离愁别绪,可以为我解忧?

明世互评:向张清秀老师问好!全词格律检测无误,起拍由景入词,布局排章,从上片对逝水的远去,看到眼前的萧条秋景,到登临望远,思念乡关而入情,铺叙渐循而进。上片结联以天边缺月为下片转换入情留足了空间。
下片以回忆昔日与亲人一起的种种欢乐情景,感叹人生的悲欢离合,以及自身的飘泊而无奈。全词符合填词的要求,从布局排章,到入情入境,循章铺叙,情景交融,都安排的非常好,总体来说,这首词算是成功的!只是在入景抒情中,唯一欠缺的是组词炼句方面,尚差些火候。如:上片第二联“渐林花飘谢,寒烟漠漠,古渡横舟”句,词句不够连贯,词意表达不够明朗,中途出现跳跃组词,这是失误的。填词不同写诗,诗是可以在中途跳跃的,而填词则不允许联句中出现跳跃,跳跃便断句了,则意不连贯了。古渡横舟句,确实显突兀了,可以改下!下片第二联“念当时携手,佳景共相酬"句,相酬?用词不当,有凑韵之嫌了。结联“凭谁问、寸心愁绪,可解吾忧”句,词意表达不明,组词不够老练;炼字摘句,要安排合情合理,当用常规语言而行之。建议张青秀老师,这首词布局稍窄了些,可在词中增加些可用之物,以扩阔局观。如:增加些双燕或双鹭等等,巧妙运用,则格局更开阔了。这些观点,只是个人见解,并无他意!我认为大家同在一个学院学习知识,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勉同进!学院通过互评作业,用意应该是通过互相挑出双方的缺点,进行磨练,以提升学员之间水平!我也是新加入的学生一员,还是首次进入互评作业,由于缺乏经验,还没时间磨练过度期,如有不合之处,敬请见谅!我欢迎各位老师及同学们多多指教,从我的作业中挑出缺点,让自己看清个人的短处,加以磨励,力求上进!好了,作业还是交给老师补刀正评吧!☕️




点评

于辞。煞尾句,寸心愁绪怎么可解人的忧伤呢,感觉表述有点问题,可再斟酌、  发表于 6 天前
煞尾句“凭谁问、寸心愁绪,可解吾忧?”以问句收束,既呼应上片“往事总难休”的执念,又将个人愁思推向对人生普遍困境的叩问,余韵悠长。 这首词上片景起情生,时空交织;下片今昔对照,情致深婉;语言质朴,情胜   发表于 6 天前
字道尽聚散的无常与命运的漂泊。“恨如今、天涯羁旅,夜无眠、独自倚危楼”进一步强化孤独感:“恨”字饱含幽怨,“天涯”“夜无眠”“危楼”等词从空间(远)、时间(夜)、动作(倚)多角度渲染孤寂,使愁绪具象化   发表于 6 天前
下片“忆里欢颜笑语”直接切入回忆,与上片的荒寒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携手”“佳景共相酬”以白描手法重现往昔的温馨与快意,画面感强烈;“叹别来几载,聚散无由”笔锋陡转,以“叹”字引出现实的无奈,“无由”二   发表于 6 天前
歇拍“天边月,依旧如钩”以不变的月光(如钩)对照变迁的人事,既是景语亦是情语,勾连起今昔的情感脉络。  发表于 6 天前
:落花写时序变迁,寒烟状朦胧愁思,横舟寓漂泊无着,共同构筑出荒寒孤寂的视觉空间。“望处乡关梦远,往事总难休”由景及情,点出“忆旧”核心——乡关梦远是空间距离,往事难休是时间沉淀,二者交织成剪不断的愁绪   发表于 6 天前
互评不错!上片以“悠悠逝水绕青山”破题,借流水青山的永恒反衬“岁月染霜秋”的短暂易老,奠定苍凉基调。“林花飘谢”“寒烟漠漠”“古渡横舟”三组意象层层递进:  发表于 6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20#
发表于 2025-4-11 14:46:48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词研四第十讲作业
雪烟~楚云
一:赏析古诗词一首。

菩萨蛮      苏轼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赏析

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 “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
二:互评

八声甘州     
楚三叔
问一轮明月一丛花,可携梦多长。怕东风吹彻,盈盈成缺,落落余香。最是阑干凭处,无语鬓边霜。且看惊鸿远,云渡南塘。
仿佛诗笺又至,著莲池亭榭,清影灯窗。 隔千山心念,每每苦凝望。夜深沈、入微佳境,十二楼、与我舞霓裳。 殊难料、今宵非昨,不尽思量。

简评:
楚师好。此词格律无误,清新婉约,满满的都是对远方之人的思念。结构上景下情式,情景交融,特别喜欢起,以问句领起全篇。问那明月和花儿能带着我的梦走多远呢,梦有多长思念就有多长。二句没直接回答,而是怕东风把圆月吹缺,残花落尽只留下一点香气,最怕它吹青丝成霜,年华老去,层层递进,学习了。
楚师的作业实在挑不出毛病,唯一不妥之处就是没有题目,呵呵。

点评

浅赏:问好楚师,大作以一个领字,问字开篇,把作品一步一步引向高潮。整体中规中矩,上景下情,下片衔接紧密自然,写的是期盼,也是满满的回忆,今昔对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回味无穷。本词亮点句子,东风吹...  发表于 6 天前
词没有题目,主题不是很明朗。有几句有点乱,有凑句之嫌,稍微捋一下脉络,加油!  发表于 7 天前
问好二位老师:作品不错,点评的也不错。  发表于 7 天前
1元抢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4-19 03:59 , Processed in 0.1358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