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词研四期雪烟组第十讲作业帖 |
| ||
青山故里 常捧诗书在手
岚翠林间 还将世路于心 |
||
| ||
| ||
点评
问好两位老师,点评中肯,确实为一首不错的作品。上下布局合理,层次安排亦有序,唯觉下片第六第七两个句读句整合不太完美。没有推开,有些束缚了。
| ||
| ||
点评
完全接受丑师的点评和意见。领字这里和几个句读句子确实没有把控好。
| ||
| ||
点评
总之,这首词笔调深婉,勾勒出暮春时节的怅惘与怀旧,字里行间浸透着对时光流逝的叹惋与人生易老的感怀,整体意境幽远,情致绵邈。意象绵密,景中含情; 今昔对照,虚实相生; 结句留白,余韵悠长;语言凝练,雅而不
既呼应开篇的“落花天”形成时空闭环,又以冷寂的意象强化“念去去、千里烟波”般的孤独感。“冷月如钩”兼具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隐喻,钩住的不仅是暮色,更是挥之不去的旧忆与怅然。
既呼应开篇的“落花天”形成时空闭环,又以冷寂的意象强化“念去去、千里烟波”般的孤独感。“冷月如钩”兼具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隐喻,钩住的不仅是暮色,更是挥之不去的旧忆与怅然。
重游故地,石径已被苔痕覆盖,鬓边白发再难系住少年游兴,沧桑感扑面而来。“凭栏久、对平湖晚,冷月如钩”收束全词,以“凭栏久”的动作显露出词人沉浸愁思的状态,平湖暮色与冷月如钩的画面定格,
与“云沉雁邈,烟雨暗孤舟”的现实形成尖锐对比——云雾遮蔽、雁影杳然,孤舟在烟雨中黯淡,既是实景,亦象征故人难觅、旧梦难追的怅惘。“苔封石径”“鬓丝难系”则以细节刻画时光的侵蚀:
下片“忽忆西园旧约”笔锋陡转,从眼前衰景跌入往昔回忆:“兰襟醉墨,桂楫歌喉”以工整对句描绘昔日雅集的风雅与欢畅(兰襟指挚友,桂楫代指舟船),色彩明丽,意象鲜活,
红”的视觉冲击,又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以愁思。“杜宇三更血,啼破空幽”则借杜鹃啼血的典故,将听觉与心理感受交融,强化了暮色中的孤寂与苍凉。
上片以“落花天”“乱红满汀洲”开篇,奠定暮春衰颓基调,东风“吹散丰神俊秀”暗喻美好易逝,笔触从宏观到微观,渐次收束于“荼靡架下”“雪萼替春愁”的细腻特写——雪白的花瓣(雪萼)仿佛替春愁凝结,既呼应“乱
| ||
点评
于辞。煞尾句,寸心愁绪怎么可解人的忧伤呢,感觉表述有点问题,可再斟酌、
煞尾句“凭谁问、寸心愁绪,可解吾忧?”以问句收束,既呼应上片“往事总难休”的执念,又将个人愁思推向对人生普遍困境的叩问,余韵悠长。
这首词上片景起情生,时空交织;下片今昔对照,情致深婉;语言质朴,情胜
字道尽聚散的无常与命运的漂泊。“恨如今、天涯羁旅,夜无眠、独自倚危楼”进一步强化孤独感:“恨”字饱含幽怨,“天涯”“夜无眠”“危楼”等词从空间(远)、时间(夜)、动作(倚)多角度渲染孤寂,使愁绪具象化
下片“忆里欢颜笑语”直接切入回忆,与上片的荒寒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携手”“佳景共相酬”以白描手法重现往昔的温馨与快意,画面感强烈;“叹别来几载,聚散无由”笔锋陡转,以“叹”字引出现实的无奈,“无由”二
歇拍“天边月,依旧如钩”以不变的月光(如钩)对照变迁的人事,既是景语亦是情语,勾连起今昔的情感脉络。
:落花写时序变迁,寒烟状朦胧愁思,横舟寓漂泊无着,共同构筑出荒寒孤寂的视觉空间。“望处乡关梦远,往事总难休”由景及情,点出“忆旧”核心——乡关梦远是空间距离,往事难休是时间沉淀,二者交织成剪不断的愁绪
互评不错!上片以“悠悠逝水绕青山”破题,借流水青山的永恒反衬“岁月染霜秋”的短暂易老,奠定苍凉基调。“林花飘谢”“寒烟漠漠”“古渡横舟”三组意象层层递进:
| ||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5-4-19 03:59 , Processed in 0.1358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