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听风书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查看: 2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太品: 对联写作基础 (第四章 对联修辞 第三节 语法修辞)

[复制链接]

29

主题

69

帖子

2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01:2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兮 于 2016-12-14 02:07 编辑

第三节:语法修辞
语法修辞是按照语法本身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加以修辞。辞格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各异,但无论哪种修辞手段都是为了强化主题,加强表现力,故强化修辞中的种种辞格也归入语法修辞中。
设问
设问就是以疑问的方式代替直接的陈述,即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加深印象。设问联一般有问有答:或他人问,自己答;或自己问,他人答;或他人问,他人答;还有只问而不答。
一、有问无答:
有的上下联全设问而不作答,其实也无须回答。如江苏一关帝庙联:
此吴地焉,试问孙郎有庙否?
今帝号矣,何须曹相封侯乎?
二、有问有答:一联发问,一联作答。如海南倒坐观音庙联:
问大士缘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头。
三、前问后答:上下联中,分别前句设问,后句作答。如一酒馆兼营伞铺,有人为之撰联: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
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上联言雨伞功能,下联言酒馆兴隆,并劝谕世人,幽默诙谐。
反诘
反诘即反问,是不需回答的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其答案本身包含在反问的句子中。这种反问修辞能突出主题,加强语气,增强说服力。
一、肯定句反问:这种形式表达否定的内容。如明末大臣洪承畴自命“忠节”,堂上悬有自题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兵败被俘降清,有人在他的上下联末分别加“矣”、“乎”二字,成了反问联: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明知故问,实际上对他的“臣节重如山”作了否定。
二、否定句反问:这种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如吴作人题蒲松龄故居联:
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世;
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
上联的反问,说明世上没有真鬼狐,作者的用意在于醒世;下联的反问是警告:玩弄心术者,任其如何乔装,画皮终会被剥掉。
排比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节奏一致的平行短句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或相关联意的修辞手法。排比可起到增强语势、加深情感、强调事理的作用。排比联中的排比相数至少有三相,其形式整齐,结构严谨,联意贯连,节奏鲜明,有一气呵成之势。排比联的形式有前段排比、中段排比、后段排比和全联排比。
一、前段排比:如挽周恩来联:
有德才,有伟略,有奇勋,洵为有德;
无后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
二、中段排比:如昆明西山飞云阁联: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郭村落如画,况四时风雨,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
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三、后段排比:如福建邵武县熙春山憩亭联:
放开眼孔,看晓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溪云初起;
洗净耳根,听林鸟争啼,寺钟答响,渔歌唱晚,牧笛催归。
四、全部排比:如
小饮却愁,少思却梦,种花却俗,焚香却秽,容人却侮,谨身却病;
静坐补劳,独宿补虚,省用补贪,为善补过,寡言补烦,息忿补心。
制作排比联语,要注意各相排列顺序,可按时空顺序、年龄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排列,要有层次和规律;在排比联中领字可总搅部分或全局,要充分发挥其总揽的功能。
反复
反复就是为强调某种感情,突出某种意思,故意连续或间隔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楹联中运用反复的修辞,可进一步深化主题,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联语的层次性和节奏感,常见的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一、连续反复:同一字、词或句子紧紧连接反复出现。如大连庄河仙人洞联:
仙乘黄鹤去,知否?知否?
客伴春风来,乐哉!乐哉!
湖南邵阳南天门酒楼联:
来吧!来吧!都道是此间乐;
轻点!轻点!莫惊了天上人。
二、间隔反复:相同的词或句子相隔出现,即有其他词或句子在他们中间隔开。如湖北汉阳古琴台联:
一曲高山,一曲流水,千载传佳话;
几分明月,几分清风,四时邀游人。
层递
层递联是把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具有逻辑关系的语句,按照语意轻重、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的顺序依次排列,以客观事物的层递性,层层推进,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人们的认识层层深化,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增强效果。如阮元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近人易宗夔《新世说·宠礼》载,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方丈初不识阮元,冷笑说声“坐”,又吩咐下人:“茶”;及至交谈,见阮元出语不凡,便改腔调:“请坐!”再嘱下人:“泡茶!”当知来人是大学士阮元时,立改口气:“请上坐”,“泡好茶”,并请赐墨宝,阮元即兴书此联,活脱脱刻画出方丈势利之徒前倨后恭的丑态。
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石刻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联既是顶针又是层递,依数量多少顺序依次排列,使内容层层深化。再如明代徐渭联:
一叶扁舟,坐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完三番两次,今年一定要中。
上联递升,下联递降。
对比
把两种事物或者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使事物的特征、状态、性质等更加突出,这种对比的方法运用到楹联制作中,往往使语言色彩更加显明,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一、两物对比:把相反、相对两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臧克家格言联:
凌霄羽毛原无力,
坠地金石自有声。
警示人们,要做坠地有声的金石,而不做飘浮无力的羽毛,两物相对比,容易鉴别客观事物的真伪高下。
二、一物两面相比:将一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如曹复坤挽何老太联:
忆生前,儿孙满室,缺衣少食,常哭常哀成疾病,冷冷清清,生不如死好;
看死后,戚友盈门,车水马龙,大操大办讲排场,热热闹闹,死总比生强。
将一个人的生、死作强烈对比,得出了“死总比生强”的超乎寻常的结论,鞭挞了弃养老人的不孝者!
断句
联中的文字因不同断句而产生不同的意思。断句不同可产生歧义。如祝枝山为某酒家撰联:
养猪只只大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盆盆酸。
可断句为:
养猪只只大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盆盆酸。
也可断句为:
养猪只只大,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盆盆酸。
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两种事物的类似处加以比较说明,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用熟悉比陌生,从而使事物更生动、更具体,给人的印象更显明、更深刻。比喻中被比较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对象叫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词叫喻词。
一、明喻:又称直喻,因设喻比较明显。联中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常用如、似、若、犹、像、比等。如贵州黄果树观瀑亭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二、暗喻:也称隐喻,直接指出本体就是喻体。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直接连接而省去喻词,或用“是”、“乃”、“作”等喻词连接。如:
云归大海龙千丈,
雪满长空鹤一群。
这是广润灵雨祠联,本体和喻体之间省去了喻词而直接连接。
三、借喻:借喻中本体和喻体关系密切,把本体省去,只说喻体,也不用喻词,实际上把喻体直接当成本体来说。如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以“周郎”、“李靖”代蔡锷。
总分
总分,也称分总。根据联意表达的需要,在结构上总述和分述。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总述部分常用数字来概括。
一、先总后分:如:
孔门传道诸贤:曾子、子思、孟子;
周室开基列圣:太王、王季、文王。
二、先分后总:如北京一道士羽化,有人作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灵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足朝天莫怪天尊。
比拟
在想象中把人当物,或把物为人,或把此物当彼物的修辞手法称为比拟。在楹联创作中正确运用比拟,可使读者开扩思路,增强联语的艺术感染力。
一、以物拟人:即以无生物拟人化。如沈义甫幼时应塾师对: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二、以人拟物。如北大教师联:
甘当教授因传道,
愿化春泥犹护花。
三、以物拟物:以甲物当乙物来写。
兽云吞落日,
弓月弹流星。
以云拟兽,以月拟弓。
四、人、物混拟:拟人、拟物两种修辞兼用。
苍松翠竹为三友,
月地云阶漫一尊。
上联拟人,下联拟物。
夸张
夸张就是有意将主客观事物的局部特征夸大或者缩小,以鲜明地突出其本质特征,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艺术的感染力。
一、扩大夸张:将所写对象的特征、性质、作用、程度,尽量往大处、深处、重处、好处加以扩大。如徐悲鸿言志联:
直上青天揽日月,
欲倾东海洗乾坤。
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志使用了十分夸张的手法,事实上人不可能上天“揽日月”、倾海“洗乾坤”的。
二、缩小夸张: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尽量往小处、少处、弱处、浅处、轻处加以缩小。如峨眉山顶宫殿灶房联: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内煮乾坤。
大千世界藏于一粒米中,巍巍乾坤置于半边锅内。这种缩小的夸张,意在说“米”、“锅”之大。
三、一扩一缩:如华山陈希夷庙联:
天下太平无一事,
山中高卧有千秋。
上联缩小夸张,下联扩大夸张。
运用夸张手法要尽量把握分寸,不可无限扩大或缩小,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具体环境为依托,令人感到夸张得体,真实自然。
衬托
衬托即“烘云托月”的映衬法,为突出主体,用类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作陪衬。被陪衬的为主体,陪衬的是陪体。衬托在楹联中的运用,常见的有正衬、反衬,也有正反衬并用的。
一、正衬:以类似或相关的衬体来衬托主体。如浙江上虞虞姬庙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上下联分别以吕后、西施衬托虞姬的悲壮义举。
二、反衬:以与主体相反或迥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一副意在说明人情淡薄、世事坎坷的哲理联:
看透人情知纸厚,
经多世路觉山平。
纸虽薄,但与人情相比却显得厚;山路本来不平,但与世路相比却显得很平坦,这一反衬,突出表现了对人世的感叹。
借代
借代就是不说出事物的原名而借用跟它有关联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也就是换个说法,故借代也称换名。原事物称作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事物称借体。运用借代的修辞,可使楹联的语言富有变化,造成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以引起人们广泛的联想。借代的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以具体代抽象: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头方悔读书迟。
借“黑发”代替本体——青年,借“白头”代替本体——老年。
二、以抽象代具体:如于谦幼时折花藏于袖,为塾师所窥,出对,于应答:
小孩子暗藏春色,
老大人明察秋毫。
以“春色”借代花。
三、以全体代部分:如张居正与顾璘之赏菊,见一折菊者,二人对答:
赏菊客来,两手劈残彭泽景;
卖花人去,一肩挑尽洛阳春。
以“彭泽景”借代菊,“洛阳春”借代花。
四、以部分代全体:如三闾大夫祠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湖流应识九歌心。
“三户”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犹言几户人家,此借指楚国。九歌为屈原《楚辞》篇名,此借指屈原。
五、以特殊代一般:
皆替红颜添俏丽,
顿教巾帼显风流。
借“红颜”、“巾帼”代妇女。
六、以一般代特殊:如苏州白居易祠联: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历代苏州诸多刺史,此处刺史专代指白居易。
七、以事物特征代事物:如清末鸦片战争时,时人撰联讽清朝官员:
头上有情飘翠羽,
胸中无策退红毛。
“翠羽”即清朝官员之蓝翎顶戴,此代指清朝官员;“红毛”代指英国侵略军。
呼应
联文中前后句的字词各在对应位置上重复出现,相互呼应。
一、明呼应:前后对应的字词明显出现在对应位置上。如明代吏部尚书杨一清幼时应某尚书对:
手挈两盅文武酒,饮文呼?饮武乎?
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
“文武”、“圣贤”四字前后呼应。
二、暗呼应:前后呼应的字词不同,但意义相联。暗里呼应即联句中的词与该词的别称、借称或同属概念前后暗相呼应,内容浑然一体。
朝登箕子峰,危如累卵;
夜宿丈人馆,安若泰山。
箕子为山名,谐音鸡子(鸡蛋),与卵相呼应;丈人与泰山均为岳父的别称,互相呼应。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福祸;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鹊报吉祥,与福相呼应;鸦啼凶兆,与祸呼应;燕来为春时,雁往正秋令。

1元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典听风书院 ( 蜀ICP备15023305号-1 )

GMT+8, 2024-12-22 22:5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